小編有個廣東的朋友外號叫「菠蘿」,是潮汕人,他的塑料普通話就比較典型,屬於比較「燙嘴」的那種。
把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是什麼樣?
很多港臺地區的明星的普通話就是這種感覺:
比較典型的2個代表:
1、「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蔡少芬的普通話」
2、「大嘎好,我系渣渣輝,探挽懶月,介四裡沒有挽過的船新版本,擠需體驗三番鍾,裡造會幹我一樣,愛象節款遊戲」
尤其是蔡少芬轉戰內地,各地綜藝節目頻頻出鏡,憑藉一口生硬的港普,生生造出一堆熱詞。
1、本宮是烏拉那拉氏已餿(宜修)
2、賽車手(菜切手)
3、真是一個不(脫)折不(脫)扣的好女人。
最燙嘴的普通話
當然要從「雨你無瓜」說起,2008年一部《巴啦啦小魔仙》橫空出世,以一口「燙嘴」的塑料普通話,低配版5毛特效,成為回憶中的一股泥石流。
首當其衝代表人物就是「遊樂王子」的普通話。
「為什麼你老是戴著面具啊?」遊樂王子靜默幾秒,高冷地回答道:「雨女無瓜(與你無關)」。
不少網友認為這個詞可以用來回答自己不想回答的問題,遇到別人發問,回一句「雨女無瓜」就完事了。
因為演員口音問題,把「要你管」說成了「要你寡」,「自行車」說成了「竟車」,「自私貪婪」說成了「雞屎湯狼」。而這些詞在現實中被網友使用,就會出現奇特的效果。
舉個例子:「你住吼,這件事雨女無瓜,他傑不傑芬要你寡,請騎著你的「竟車」離開」。
燙嘴口音塑料普通話是怎樣養成的?
主演「遊樂王子」的演員,由於出生背景和成長環境變化較大,經歷了從臺灣+海南+廣東+普通話的融合,所以造就了謎一般的口音。有人開玩笑,這是一個來自東北的靈魂出生在臺灣,成長在廣東,遊歷在南海。
1、N和L不分、平翹舌不分、前後鼻音不分、各種韻母隨意替換,把所有後鼻音縮短一至兩個音節,變成前鼻音或是單元音,於是「ang」要發「an」或是「a」的音,「樣子」成了「亞子」。
2、至於前鼻音也不能倖免,也需要繼續縮短讀音,所以才有了「雨女無瓜」。多餘的後鼻音會把「貪婪」說成「湯狼」。
3、吞音吃字比較多,「自己」讀成「寄」,「自行車」讀成「競車」,「這樣子」讀成「醬子」。
當然還有各種發音奇怪、語調詭異的讀音,整體感覺這是一口「燙嘴」,燙到靈魂出竅。
方言的語音矯正,難點在哪裡?
第一,成系統性。方言語音都是成系統的,是特定區域約定成俗的語言習慣。方言轉變到普通話,其實是兩個語音系統的互相融合,甚至妥協的產物。所以會產生這種「燙嘴」的效果。
第二,語音效果的尖銳性。方言的語音音位變體後會有音值差,音位很多方言的音值,音調比普通話要複雜得多,比如粵語的音調音值就多達8個左右,而普通話只有4個。
第三,頑固性。方言作為成熟的語言體系,從意識和使用性質看,有著穩固的結構,改變它不僅需要從音素最小單位進行糾正,還需要語言環境促進使用頻率才能見到效果。
結語
學習普通話,需要音位和音素分析,才能進步神速,為什麼呢?很多人學習普通話,都是按照普通話漢語標準字頭,逐個字進行糾正,可是漢語6-7萬字,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呢,一個語素大約對應著1000-1500個漢字,80多個音素糾正完畢,那麼我們常用的普通話漢字就基本都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