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日報】34個科技創新載體匯成「中科院效應」

2020-12-26 中國科學院

  今年6月舉行的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成立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與蘇州市政府籤署了新一輪五年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推進姑蘇實驗室建設、產業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多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與蘇州的合作由來已久,堪稱現象級。早在1998年,雙方就籤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拉開院地合作序幕。20多年來,雙方在共建中科院建制研究所、打造高端研發平臺、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科教產緊密融合等方面開展系列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中科院在蘇載體機構34家(包括2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超過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20%,集聚各類人才4200多人,其中,地理所周成虎院士團隊、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等5個團隊先後獲評姑蘇重大創新團隊,初步形成中科院在蘇「集團軍」。

  公共平臺成吸引企業和人才「利器」

  中科院院所機構在蘇州創新資源豐富,涵蓋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等新興產業、先導產業。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納米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從2006年籌建、2009年通過驗收到現在,納米所在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同時,積極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投資5億元建設納米加工、測試分析和納米生化平臺三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涵蓋從研發、小試、中試放大到生產,構建起覆蓋創新鏈全流程的「硬體」支撐服務體系,僅納米加工平臺就集聚了200多名人才。

  在平臺上,納米所對使用納米所設備的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自己操作設備,研發新產品。企業也可以拿自己的設備放在納米所開闢了空間的平臺裡,構建企業自己的研發線。同時,納米所能更方便地了解市場需求,能更好地解決科學問題。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公共平臺大幅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成為吸引企業和科研人員的強力「磁場」。據介紹,通過委託加工、技術支持、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三大平臺年服務客戶300個,既有龍頭企業,也有初創企業。

  創業之初,敏芯微電子公司把整個研發線建在納米所的平臺上。這家以MEMS傳感器研發與銷售為主的半導體晶片設計公司,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在MEMS傳感器晶片設計、封裝和測試等環節擁有了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同時能夠自主設計為MEMS傳感器晶片提供信號轉化、處理或驅動功能的ASIC晶片,實現了MEMS傳感器全生產環節的國產化。今年6月2日,敏芯微電子首發申請獲上交所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

  面向重大科技基礎和重大需求

  大平臺有「重器」。由中科院、江蘇省、蘇州市和蘇州工業園區支持,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承建的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世界首個按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納米領域真空互聯的科技公共開放實驗平臺。2014年立項以來,一期項目已通過總驗收,二期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中。據悉,通過小型驗證裝置的試運行,實驗站吸引了100餘所國內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內半導體領域的龍頭企業,成為基礎科技創新與應用研發的重要支撐。目前,該項目已列入新一輪江蘇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庫入庫項目。

  繼納米所之後,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醫工所」)是中科院在蘇州的第二家整建制科研機構。2012年正式成立以來,醫工所面向生物醫學的重大需求,開展先進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引領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建成醫療儀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圍繞醫用光學技術、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醫用聲學技術等研究方向,設立了9個研究室。已建成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檢驗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醫用光學重點實驗室和9個蘇州市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成果轉移上,醫工所2019年技術交易額2500多萬元,作為產業研發龍頭,有力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育成中心成合作橋梁紐帶

  蘇州與中科院的合作不斷走向深入。2009年,作為雙方合作的橋梁紐帶,中科院蘇州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以下簡稱「育成中心」)應運而生,致力於推動院地資源無縫對接。

  從單個項目的招商、人才引進落地,到引入院所平臺載體,再到管理服務中科院分支機構,育成中心的職能不斷升級。

  以服務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在招商項目、人才引進上,截至2019年,育成中心累計引入400餘個科技型企業落戶;累計引入各級人才218人,其中國家級11人、省級8人;累計引進11個中科院所,與園區合作共建各類載體12個,在園區的中科院分支機構人員超過2500人。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與蘇州的幾次「邂逅」,就是育成中心「撮合」的成果之一。2012年,大化所與園區合作設立技術轉移分中心,並依託育成中心開展工作。2015年,大化所與張家港共建了第一家產研院。2018年,大化所與蘇州及張家港合作共建蘇州氫能產業創新中心。2020年,大化所與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國發集團合作布局生命健康領域產業化基地。

  據介紹,在中科院與蘇州市的新一輪合作中,院地將持續導入中科院序列的科技創新資源,共同支持在蘇中科院機構做大做強,更好發揮作用,強化對接,從載體平臺、產業化項目、高端人才等多個維度引進新的中科院創新要素,做大中科院「集團軍」。

  雙方在共同勾畫的藍圖上,未來五年,將新引進中科院各類載體平臺超過10個、產業化項目超過500項、各類人才超過2000人,服務企業超過1萬家(次),推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產學研合作項目落戶蘇州。

  (原載於《蘇州日報》 2020-08-07 A02版)

相關焦點

  • 攜手大院大所 打造新興產業,成為蘇州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
    中科院在蘇載體機構34家,佔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20%以上,集聚各類人才5000多人,形成「中科院效應」;牛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在這裡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過去五年,蘇州累計與大院大所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4000多項,項目總經費超過300億元……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正成為蘇州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
  • ...蘇州|相城區|海鷹空天材料研究院|科技創新|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
    今天(11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大院大所合作發展大會,發布了「蘇州·大院大所合作熱力圖」和蘇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包括校地合作和重大科技創新合作載體、合作項目在內的112個項目在蘇籤約落地,總投資575億元。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
  • 蘇州大動作!「最強地級市」擁抱「最強大腦」,會發生啥?
    這場聚會取名「智匯蘇州」。為此,蘇州一共請來了62位大學校長、14位院士和33位科研所的當家人。此外,還有近50家央企、省企的代表。會場照例設在金雞湖邊的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場外,兩幅LED屏藍底白字的會題會標滾動暖場,沒有大標語、沒有紅地毯、沒有燈箱廣告。
  • 「智匯蘇高新」創新創業大賽報名最後3天!
    2020-12-24 11:28:09 來源: 創成匯平臺 舉報
  • 中科智匯工場組織實施「走進中科院」河北科技合作對接會
    原標題:中科智匯工場組織實施「走進中科院」河北科技合作對接會   10月14日-16日,由河北省科技廳、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主辦,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全年288人同比增長40% 蘇州高新區科技領軍人才集聚速度再創新高
    近日,2020年「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第二批專家集中評審類、人才項目路演類立項名單公布,史力等160人分別入選重點創新團隊、創業領軍人才、創新領軍人才等人才計劃類別。至此,高新區全年立項區級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達到288項,同比增長40%,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蘇州高新區進一步提優領軍人才政策。
  • 「智匯蘇高新•太湖雲谷杯」蘇州總決賽圓滿收官
    12月10日,「智匯蘇高新·太湖雲谷杯」2020蘇州科技城創新創業總決賽在蘇州•太湖雲谷國際會議中心,圓滿收官。為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蘇州科技城聯合蘇州·太湖雲谷產業園,發起「智匯蘇高新·太湖雲谷杯」2020首屆蘇州科技城創新創業大賽」,以「聚焦產業人才,促成項目落地」為主要目標,依託產業應用場景和創新需求辦賽
  • 虹橋品匯蘇州港來啦,蘇州高新打造家門口的「進博會」
    「虹橋品匯蘇州港」活動將辦成一個激活市場消費的盛會,展示高新區宜商宜居新形象的盛會,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盛會。在歷時一個月的活動期間,真誠希望廣大商家抓住這一有利商機,多推精品、精誠營銷,實現互惠共贏。
  • 圓桌思享匯丨三十而立!「拓荒牛」蘇州高新區,雄心再燃
    而第三個十年,則是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繼續創新的「深度十年」。朱奚紅道出了這十年的兩大特點:高端產業聚合成鏈,高端要素凝結擴圈,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器械、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熠熠生輝,「中字頭」、「國字號」等上百家科研院所紛紛落戶。朱奚紅表示,當年高新區也有自己的「三大法寶」。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做強醫療器械、生物醫藥 蘇州高新區按下「一號產業」加速鍵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緊跟蘇州「一號產業」發展的步伐,大力推進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在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東南大學醫療器械研究院、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國仟創新醫療科技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引領下,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正乘風破浪、銳意而行。
  • 創新之光 點亮未來|中科院(吉林)科技產業創新平臺項目落地籤約暨...
    6月18日,「創新之光 點亮未來」中科院(吉林)科技產業創新平臺項目落地籤約暨企業服務座談會成功舉行,吉林中科優銳科技有限公司、吉林中科研伸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高歌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飛鵬科技有限公司、長春艾德斯新材料有限公司、吉林乾華牧業有限公司籤約落位中科院(吉林)科技產業創新平臺
  • 首屆長三角「科交會」給嘉定、蘇州、溫州帶來了什麼
    崑山市供圖  蘇州市政府副秘書長盧淵告訴記者,近年來蘇州在科技創新領域頻出「利好」政策,去年全市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8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7%,科技進步綜合實力連續9年居全省第一。「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對蘇州有示範效應、溢出效應和協同效應,我們要把握好這個機遇,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網絡,依託本地科創載體探索搭建跨區域的功能性平臺。」
  • 加速布局創新生態鏈!光明科學城已落戶這22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
    深圳光明科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臺,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光明區委、區政府積極落實主體責任,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全力推動「六個一流」創新資源落戶光明科學城,從源頭創新、科教融合、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等方面加快完善創新生態鏈。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主辦方與分享講述代表合影。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當天下午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張璐代表承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研製工作的年輕團隊以《十年磨一劍 今朝試鋒芒》為題分享微視頻故事時透露了上述信息。三位巾幗科學家講述人張彌曼院士(中)、鍾瑾研究員(左)、仲乃琴正高級工程師在活動結束後合影。
  • 2020浙企中科行(北京)科技創新合作對接活動在京舉行
    12月16-17日,2020浙企中科行(北京)科技創新合作對接活動在京舉行,來自浙江科技主管部門、高校院所和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參加活動。
  • 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加速,43家企業境內外上市
    事實上,來自聯想控股和中科院科技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國科控股的資金支持,正是中科院大批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的重要推手。如今從中科院科研成果產業化中成長起的企業已超過2000家,包括43家在境內外上市的大型企業。自去年科創板推出以來,還有7家公司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國科控股等助推科技企業的成長速度不斷加快。
  •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全民健身日」暨第三屆...
    這是新冠疫情後中科院在京舉辦的首場體育賽事。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系統34家單位以及中國科學院機關、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街道代表隊共計400餘名運動員參加。超過半數參賽者為副研究員以上的科研人員。  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主任周琪,海澱區委書記於軍出席開幕式。兩位共同敲響了開場鑼,以示開幕。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舉辦「率先行動故事匯」微視頻(第二季)優秀作品交流分享會,主辦方與分享講述代表合影。孫自法 攝三位巾幗科學家講述人張彌曼院士(中)、鍾瑾研究員(左)、仲乃琴正高級工程師在活動結束後合影。孫自法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