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舉行的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成立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與蘇州市政府籤署了新一輪五年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推進姑蘇實驗室建設、產業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多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與蘇州的合作由來已久,堪稱現象級。早在1998年,雙方就籤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拉開院地合作序幕。20多年來,雙方在共建中科院建制研究所、打造高端研發平臺、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科教產緊密融合等方面開展系列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中科院在蘇載體機構34家(包括2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超過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20%,集聚各類人才4200多人,其中,地理所周成虎院士團隊、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等5個團隊先後獲評姑蘇重大創新團隊,初步形成中科院在蘇「集團軍」。
公共平臺成吸引企業和人才「利器」
中科院院所機構在蘇州創新資源豐富,涵蓋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納米技術、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等新興產業、先導產業。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納米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從2006年籌建、2009年通過驗收到現在,納米所在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同時,積極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投資5億元建設納米加工、測試分析和納米生化平臺三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涵蓋從研發、小試、中試放大到生產,構建起覆蓋創新鏈全流程的「硬體」支撐服務體系,僅納米加工平臺就集聚了200多名人才。
在平臺上,納米所對使用納米所設備的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自己操作設備,研發新產品。企業也可以拿自己的設備放在納米所開闢了空間的平臺裡,構建企業自己的研發線。同時,納米所能更方便地了解市場需求,能更好地解決科學問題。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公共平臺大幅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成為吸引企業和科研人員的強力「磁場」。據介紹,通過委託加工、技術支持、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三大平臺年服務客戶300個,既有龍頭企業,也有初創企業。
創業之初,敏芯微電子公司把整個研發線建在納米所的平臺上。這家以MEMS傳感器研發與銷售為主的半導體晶片設計公司,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在MEMS傳感器晶片設計、封裝和測試等環節擁有了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同時能夠自主設計為MEMS傳感器晶片提供信號轉化、處理或驅動功能的ASIC晶片,實現了MEMS傳感器全生產環節的國產化。今年6月2日,敏芯微電子首發申請獲上交所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
面向重大科技基礎和重大需求
大平臺有「重器」。由中科院、江蘇省、蘇州市和蘇州工業園區支持,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承建的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世界首個按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納米領域真空互聯的科技公共開放實驗平臺。2014年立項以來,一期項目已通過總驗收,二期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中。據悉,通過小型驗證裝置的試運行,實驗站吸引了100餘所國內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內半導體領域的龍頭企業,成為基礎科技創新與應用研發的重要支撐。目前,該項目已列入新一輪江蘇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庫入庫項目。
繼納米所之後,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醫工所」)是中科院在蘇州的第二家整建制科研機構。2012年正式成立以來,醫工所面向生物醫學的重大需求,開展先進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引領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建成醫療儀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圍繞醫用光學技術、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醫用聲學技術等研究方向,設立了9個研究室。已建成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檢驗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醫用光學重點實驗室和9個蘇州市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成果轉移上,醫工所2019年技術交易額2500多萬元,作為產業研發龍頭,有力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育成中心成合作橋梁紐帶
蘇州與中科院的合作不斷走向深入。2009年,作為雙方合作的橋梁紐帶,中科院蘇州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以下簡稱「育成中心」)應運而生,致力於推動院地資源無縫對接。
從單個項目的招商、人才引進落地,到引入院所平臺載體,再到管理服務中科院分支機構,育成中心的職能不斷升級。
以服務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在招商項目、人才引進上,截至2019年,育成中心累計引入400餘個科技型企業落戶;累計引入各級人才218人,其中國家級11人、省級8人;累計引進11個中科院所,與園區合作共建各類載體12個,在園區的中科院分支機構人員超過2500人。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與蘇州的幾次「邂逅」,就是育成中心「撮合」的成果之一。2012年,大化所與園區合作設立技術轉移分中心,並依託育成中心開展工作。2015年,大化所與張家港共建了第一家產研院。2018年,大化所與蘇州及張家港合作共建蘇州氫能產業創新中心。2020年,大化所與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國發集團合作布局生命健康領域產業化基地。
據介紹,在中科院與蘇州市的新一輪合作中,院地將持續導入中科院序列的科技創新資源,共同支持在蘇中科院機構做大做強,更好發揮作用,強化對接,從載體平臺、產業化項目、高端人才等多個維度引進新的中科院創新要素,做大中科院「集團軍」。
雙方在共同勾畫的藍圖上,未來五年,將新引進中科院各類載體平臺超過10個、產業化項目超過500項、各類人才超過2000人,服務企業超過1萬家(次),推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產學研合作項目落戶蘇州。
(原載於《蘇州日報》 2020-08-07 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