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理念史上最重要的創新就是社會正義理念的發展,至少就現代社會角度來看是如此,可能對整個歷史而言也是如此。社會正義理念是另一個首次出現在古雅典,卻只在18世紀受到廣泛認可,認為人類有能力重塑自己社會的領域,使其符合人為的設計的觀點的延伸。植根於所有人價值平等這個假說,現代社會正義理念引發了一系列與現代機制和常規相互緊密糾纏的正義觀點和理論。不管我們認為這些理論和觀點是機製革新的原因還是結果,脫離了它們就不可能理解現代世界。
大多數社會正義理論都包含這樣一個觀點,即幾乎所有現代社會中聚集的財富和人們用來創造財富的高度發展的技能,都是只有依靠複雜的勞動分工才能獲得的社會產物,而非個人單獨生產的產物的簡單相加。主要的例外就是最早的特定形式下的社會正義概念,即包含在賞罰原則之內的概念。賞罰原則會失效就是因為沒有理解這個觀點及其含義。我們理解正義問題時可以求助的概念包括賞罰概念,而我們幾乎所有的技能和財富是社會產物這個事實並未迫使我們放棄賞罰概念,但是確實提供給我們很好的理由拒絕認為賞罰原則就是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
包含在需求原則內的在19世紀出現的另一個主要的社會正義概念並沒有上述不足。需求原則表達了人類從未構想過的一些最寬宏的高尚願望。但是需求原則也有缺陷,因為它切斷了個人作出的貢獻和他們理應接受的獎勵之間的所有聯繫。需求原則並沒有考慮到包含人類之間的互惠互利的正義感。
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是第三個主要的社會正義概念,40年來一直支配著社會正義的討論,特別是英語國家的社會正義,它的發展伴隨著對我們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中發現的財富和最有價值的技能都是社會產物這個事實的高度評價。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和需求原則一樣,為我們展現一種對人類社會高貴慷慨的想像。然而,儘管這種社會有諸多修飾,儘管這種社會的創造者的意圖美好,但是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還是忽視了正義感,也沒有理解正義無法脫離人類之間的一些互惠互利類型,這種互惠互利就是正義感的關鍵。近期的社會正義理論,無論多麼高尚,都沒有接觸到正義理念的根源,這個根源和互惠互利概念相互交織。
如果正義是完全獨立於人類思想的存在,就像星星和樹木,那麼至少可以論證的是維持與構成正義感的直覺和情感之間的明顯關係對正義理論來說也就不重要。因為這種情況下,這種理論會考慮世界上一系列可能被人類認知的事物,但是卻都不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儘管人類的利益可能決定這些事物是否整體認知的目標,但是人類的直覺和情感在這種理論內容中並沒有合適的載體。這種情況下的正義理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天體物理學理論、生物學或者很多其他認為知識對象獨立於人類而存在的理論一樣,我們希望發現這個理論的屬性和特徵。儘管很多人,至少從柏拉圖開始的很多人,都以近似的方式思考正義和很多其他的抽象理念,但是說這個意義上的正義就是世界的客觀特徵並不可靠。
《正義簡史》
ISBN978-7-5166-4286-3
戴維約翰斯頓 著
張安 譯
新華出版社 2018.9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