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璇璣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收錄於話題#近期科普39個
本文共2621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璇璣
編輯:昭水
美編:Dora
■■■
前幾天,小丘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和對象因為發朋友圈吵架了:
以上對話是否很熟悉?又或是你曾經聽身邊戀愛的朋友提起過?
朋友圈微博發合照似乎成了情侶常常會做的一件事情。在該事件中,女生看上去往往是主動的一方,男生往往是被動的一方,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難以在雙方之間達成妥協,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與男女之間的思維方式相關。
@圖片來源於網絡
■■■
1:男生女生可能想的不一樣
微信朋友圈是我們分享日常的地方,其常常代表一種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指的是個體在與他人交往時自願在他人面前真實的展示自己的行為,傾訴自己的想法。而自我表露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有時在性別上會展現差異。
在對待同樣一件事的關注點上,女生大多數會重視過程,男生則更多的會看重結果;
在面對有爭執的事件上,女生會對事件中的人產生更多的評價,而男生往往更加就事論事;
在對待事件的思維形態上,大多的女生表現地更感性,大多數男生則更理性。
很多時候,女性對於情感袒露和情感聯結的需求更大,在朋友圈上則表現為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狀態,或者和朋友敞開心扉地在奶茶店聊一個下午的天,從而建立情感的聯結。
而男生則更傾向於通過一起做事去增進感情,例如一起運動,一起打遊戲。多年前,賴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女性的友誼面對面,男性的友誼肩並肩。」看起來有幾分道理。
@圖片來自網絡
除此之外,社會對於性別的不同期待也對男女在朋友圈不同的行為表現產生了影響,例如男性氣質(masculinity)的規訓,社會常常覺得男性需要保持一種不露聲色的威嚴形象,談論情感性或者個人性的話題往往被認為是不夠man的。因此很多男生的朋友圈像他們的宿舍一樣,要麼雜亂無章,要麼空到發黴。
相反,大部分女生的朋友圈則要豐富的多。
當然,性別只是親密關係中思維差別體現的一種形式,並不是所有的男女生都會有上述的鮮明的對比,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是男生更加細緻敏感,女生更加不拘小節,沒有所謂的絕對和固定的標籤。
但大部分的人是滿足這樣的規律的。
因此,回到文章開頭的事件中,之所以會在發朋友圈這件事情上產生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雙方對於發朋友圈的感知是不一樣的,一方覺得很有意義,另一方覺得大可不必,甚至還會讓自己看起來不夠男人。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在雙方之間搭一座橋,嘗試去理解對方。
@圖片來自網絡
■■■
2:共情,讓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共情又稱為同理心或同感心(Empathy),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並作出正確的回應讓對方覺得情緒滿足的能力(Elliott et al.,2011)。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更進一步的前提是共情與溝通,而溝通的必要條件是要去體會對方的需求。回應對方內心渴望的,才是正確的溝通。
或許在對發朋友圈意見不一的時候你們會吵架, 但吵架的目的卻更像是強迫對方去接受自己的觀點,去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不是將吵架視為另一種溝通方式。感情中的雙方如果沒有去傾聽和理解對方,並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自然也就不會意識到雙方對於一件事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在朋友圈事件中,主動的一方常常想向外界展示自己幸福的狀態,並可能存在著信任感與安全感的缺乏,也即是對於承諾的渴望。
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個基本成分組成。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
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
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這三種成分分別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在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中,有親密關係和激情體驗,卻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
@圖片來自網絡
當我們希望去理解對方時,就需要知道雙方行動背後的需求,朋友圈事件中有主動要求發朋友圈的一方和被動的被要求的一方。
我們嘗試分析一下,也許不準確,主動的一方擔心,也許在不發朋友圈的背後,另一方依然對外顯示的是單身狀態,與其他人保有曖昧關係;又或者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連發朋友圈這樣一件小事都不願意做出讓步,通常這種情況在異地戀之下更顯突出。
發朋友圈的訴求其實也是主動一方對於愛情背後承諾的需求。這種承諾,是一種對外的承諾,是向朋友們發出「我在這段感情中很好」的信號。從定義上,承諾分為短期的和長期的,短期的承諾是指做出愛不愛一個人的決定;而長期的承諾則是做出維持這段關係的承諾,保持關係內的責任心和忠誠等等。
心理學研究發現,承諾會給人帶來一種關係的安全感。有了承諾,你就會知道對方是想要長久跟你走下去,而且責任感會促使你們在吵架後願意主動修復關係,覺得感情平淡了也會想方法製造驚喜。
而從相對被動的一方來說,Ta並沒有意識到對方對於承諾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在意對方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甚至於要求改變自己原本的生活習慣,其中的被束縛和脅迫感讓他們牴觸。
對於部分不玩朋友圈的人來說,發朋友圈秀恩愛是打破了他們的生活原則,是將自己置於極度不舒適的狀態中。在拒絕之後仍然被要求發朋友圈,被動的一方會覺得雙方的關係是不平等的,看似對方是在在意自己,但實際上卻是在脅迫自己。
更有甚之,被動的一方會感覺對方並不是真的愛自己,只是佔有欲與控制欲在作祟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
■■■
3. Ta也許沒有那麼不可理喻
是否發朋友圈僅是兩性關係中極為平常的小事,但背後折射出來更為重要的,也許是雙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引發主動一方背後安全感與信任感的缺失,被動一方對於束縛與脅迫感不滿的矛盾。
因此,處於感情漩渦中的雙方需要增強自身的共情能力,去體會另一方背後真實的情感需求,並給予適當的滿足。同時,也要善於去表達出自己在該事件中的想法,讓對方看到更為真實的自己。
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也許會不一樣,也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要形成屬於你們倆的默契,那是愛和被愛的默契。
@圖片來自網絡
■■■
參考文獻
[1] 張月琦. 大學生控制欲與孤獨感對不確定消費偏好的影響[D].河北師範大學,2019.
[2] 鍾亞杉. 微信朋友圈使用行為中的自我表露研究[J]. 社會科學前沿, 2016, 005(005):P.729-737.
[3] 李照. 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為研究[D]. 2015.
[4] Elliott, R., Bohart, A. C., Watson, J. C., & Greenberg, L. S. (2011). Empathy. Psychotherapy, 48(1), 43–49.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