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

2020-12-22 重樓逾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所要探討的題目是: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這個題目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與許多學佛大眾有密切的關係。

要比較有效的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無生法?無生法指的是:這個法不是被出生的法,祂沒有出生的時候,從無始劫以來,祂自己就本自存在了;因為祂的存在,不需要其他的因緣來成就或支撐,因此也不會因為其他的法的改變或滅失,而使這個無生法消失,或者在體性上產生改變,所以無生法本身也是不滅的。這個無生法就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如來藏心。

譬如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2中的開示:

「若法無生,亦則無滅,即是諸佛秘密之教;如是妙理,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性相湛然,名曰真如、亦名法界、亦名實際,隨順因緣而不違逆,是為正法,其性常住,永無隱滅。」

這個無生法祂是真實不虛,而且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因此說祂具有真如體性;同時因為祂有常住的體性,永遠不生不滅,因此才可以成為眾生永恆的依靠。如果能夠先從燻聞正確之佛法知見開始,經過種種培植定力、慧力、福德之行,將來就有機會能夠經由禪法,親證自己本有的如來藏心,這個就是大家所說的開悟明心。因此,開悟就是找到了如來藏心這個無生法,並且能夠安忍於在生滅性的意識心之外,別有如來藏心之本來無生、未來無滅;同時能夠現觀及轉依於如來藏之種種清淨自性。

這裡也要順便說明:「悟無生」不可解釋為說是打坐時一念不生,叫作悟無生之法。因為一念不生是屬於意識境界,而且還沒有進入一念不生之前,是有許多妄念的,之後才有一念不生這個境界出現;因此一念不生是後來才出現的,不是我們所要證悟的本來無生之法。這個是附帶一提的,相信諸位觀眾應該都知道這個道理。

知道了這個無生之法,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大家常常誦念的回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這首回向偈的意思了。這首回向偈,相信是所有修學念佛法門,而且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內心中最普遍的願望;因為念佛的菩薩,在累積功德、福德之後,就會藉由這首回向偈,希望回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同時也希望回向能夠證悟無生。因此由這首回向偈來看,我們可以相信,所有求生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希望不僅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並且也都希望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如果以上品上生為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證悟無生法忍;因此即使是單純的念佛人,仍然是會將證悟無生,及不退菩薩為伴侶當成目標。而如果我們比對經典,也可以證明,在極樂世界的修學者,仍然會在 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的慈悲攝受之下,而往佛菩提道步步邁進。

同時佛菩提道中,最初入內門修學便是證悟明心,如 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中的開示: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大意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者,不需要能夠受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也就是不需要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前,以證悟如來藏心之功德,來親自領受這個第一義諦的實相心。雖然不必在往生前先證悟如來藏心,但是對於第一義諦講的:人人都有一個常住不壞心,能出生每一世的蘊處界,此常住之不壞心如來藏,才是萬法的根源等等,聖教中有關第一義正理的開示,能夠信受與了解其旨趣。這主要是因為能夠親近善知識,有機會能聽聞第一義正法,以及有足夠的善根福德,所以就能夠信受與善解第一義的義趣。因為具有大乘根器與菩薩種性,因此對於第一義正理能夠心不驚動,不害怕也不怯懦,不怕長劫行菩薩道利樂眾生,也不會懼怕接受自己寶愛執著的五陰是生滅法;同時因為信受如來藏心,能夠執持善、惡、染、淨諸法種子,因此也能夠深信因果與不誹謗大乘法。

因此想要上品中生者,雖然沒有要求在往生前一定要證悟,但是他必須要如實了解第一義諦的正理,而這也是為了他在往生至極樂世界上品中生,在聽聞第一義諦之後,能夠證悟實相而作預備。因此使得上品中生者能夠

「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由上面所述大家就可以了解,上品中生也與第一義諦有密切之關係,也因為在舍報前,曾燻聞第一義正法,因此讓上品中生者,能夠在花開見佛,而經過七日就能證悟實相。

而如果在往生前就能夠先證悟,便可以上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並且在極樂世界可以迅速增益其見道功德;在聽聞妙法後,即能證悟無生法忍,而入地上菩薩之果位。如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中的開示:

「上品上生者,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其中所證入的無生法忍,就是因為親證如來藏的關係,而可以現前領受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出生,攝屬於如來藏,依於如來藏所以一切法不滅;依於如來藏而使一切法滅了,又不斷繼續出生而永遠存在,所以一切法本來無生;這樣現觀成就而能安忍了,就是無生法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無生法忍,也是以證悟如來藏為基礎,而再進一步深入的智慧,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開示,亦可讓大家深信,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有關係的。

雖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念佛人,他如果只管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雖然也是很好,但是如果他能夠在舍報前,多燻聞與善解第一義正法,乃至能夠證悟實相心,那他就能夠往生到上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之最高品位。而如果在極樂世界,提早一天見道,就相當於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大劫的時間,那是非常長的時間,可以為眾生、為正法作非常多的事情。而諸佛菩薩都希望我們能夠儘速成就,以便我們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念佛人慾往生極樂世界者,不需要自我設限或信受某些錯誤的說法,認為末法時期不可能有人證悟。相反的,我們應當要對自己有信心,盡力尋求善知識及正法道場,來燻聞與善解第一義的正知見,而能夠提升往生之品位,這樣子也是自利利他,當然也更能符合 阿彌陀佛施設上品上生,與上品中生的大慈大悲。

接下來我們再以「念佛」這兩個字來看,所謂「念」,就是把某些法放在心裏面而能憶持不忘。念佛的內涵是可以很廣的,不僅可以把某尊佛放在心裏面,希望能歸向、依靠佛,能夠往生諸佛淨土,得到佛菩薩的慈悲攝受、護念。再進一步,也是希望能把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以及大悲願行放在心上,希望自己能夠效法祂們的願力,及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也希望把佛所教導的種種法義,以及修學的方法放在心上,希望自己能夠確實依教奉行,持守清淨戒律,遠離六塵攀緣與執著,乃至證悟生命實相,漸次圓滿菩薩六度之行。因此念佛也是希望自己能夠朝向成佛之道前進,也就是發願要走佛菩提道,而不只是只有想要成就聲聞之解脫道而已。

譬如在《妙法蓮華經》卷1的開示: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這裡面開示的,就是在闡明十方諸佛的真正本懷,是要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要讓眾生能夠明白真如——即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體驗與了知其體性,以及親自領受眼見佛性,這才是佛之所知與所見也。因此我們了解佛的本懷,就知道佛的無量悲心,能夠時常藉由憶念佛的教導,了解諸佛要我們成就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佛來到人間最重要的目的。經由念佛除了讓我們得到佛的慈悲護念之外,另外的目的就是在提醒自己,要依佛的教導,往佛菩提道前進,而佛菩提道當然是以證悟實相,作為進入內門修學的基礎。

因此如同上面的探討,大家也可以了解,念佛與開悟真的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念佛的關係,我們就能夠時時警惕自己要依教奉行,使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夠常常不離開佛菩提道。

我們看一個結合持名念佛的定力,採用參究念佛,進而證悟實相的一行三昧。在《大寶積經》卷116中開示: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這裡所說的,就是要我們利用念佛的定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功夫,繫心於一佛的名號,能於一佛念念相續,進而參究念佛;當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能明心見性,因而可以見過去、 未來、現在諸佛。由這裡來看,我們也再次證明念佛與開悟是有密切的關係。

這裡再提醒諸位,採用一行三昧的方法之前,當先聞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要先把第一義的知見,經由善知識處燻聞正法而先建立好,這樣子才能正確參究,而成就一行三昧。事實上也還有其他的念佛方法,可以幫助佛子證悟實相,譬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等,這也是大慈大悲的 釋迦世尊,配合眾生的根器,而開演的種種法門,令我們能夠悟入佛之知見。

如上面的討論,無論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妙法蓮華經》、《大寶積經》,或者其他許多聖教中的開示,都顯示念佛與開悟有密切的關係。乃至 阿彌陀佛發的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壽終時,假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取正覺。」

又如第三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可思議,佛世界眾生之,聞我名字,得菩薩無生法忍,深總持者,取正覺。」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些願也都是 阿彌陀佛希望與祂願力相應的十方眾生,能夠發起成佛度眾之菩提心,證悟實相,得地上菩薩之無生法忍,乃至成佛。因此念佛與開悟,真的是有密切的關係。

經過上面的說明之後,我們也要再鼓勵諸位菩薩,即使現在是末法時代,並且到處充滿相似佛法,但是仍有大善知識與第一義正法住世。而且現在也有許多慈悲勇猛的菩薩,他們不畏艱苦,發願要一直留在這個五濁世,繼續守護著 釋迦世尊的正法,荷擔如來家業救護眾生;一直要到九千年後月光菩薩來臨時,並且在末法最後五十二年,隨同月光菩薩度盡最後一位有緣佛子才會離開。因為到那時候的環境,已經無法度眾生了,一直要等到聖 彌勒菩薩來到此娑婆世界成佛,佛法才會再度廣傳。

譬如在《佛說法滅盡經》卷1中的開示:

「時有菩薩、闢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

「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

因此大家一定要相信現今還有正法住世,因為這樣的關係,如果親近正法道場、親近善知識,便能夠聽聞正法,也因此便有機會能夠信受與善解第一義的義趣,乃至證悟實相。因此末法時期,雖然眾生外境攀緣較多,要能夠見道,自然需要更加努力。但是在末法時期,並非沒有了義正法之存在與弘傳,只要自己發心想要求法,找到了正法道場之後,證悟還是有希望的。了解這個道理之後,相信大家一定會對自己生起信心,發起菩薩性與求悟之心,如此方不辜負 釋迦世尊辛苦為我們開演第一義諦的大慈大悲與苦心。

念佛的內涵是可以很廣泛的,導師開示:「因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眾生,念念不離十方諸佛,這個心稱為念佛心。對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這念佛心,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曾離開過我們,所以說一切法門都屬於念佛法門所函蓋的範圍。」期望諸位在修行路上,能經由燻聞正法的因緣,層層轉進,而有更大的力量來救護眾生。

祝您 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念佛往生|決定念佛得生之益,不待「臨終」,而在「當下」
    「當下」就是「臨終」!生死在呼吸之間,無常迅速不由人,分分秒秒都是「臨終」!眼見精壯青年突然猝卒;又見垂死的人可以突然存活下來。那麼,淨土法門說我們「臨終遇善」,彌陀「臨終來迎」,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臨終助念」、「念佛得生」,全體現阿完彌陀佛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含義: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所謂「三不問」--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近久近,不問時處諸緣,只在乎當事人是否「當下」信受「善知識」的勸導,決定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所謂「順彼佛願故」。這個「當下」,在《觀經》下輩生文演釋為「臨終」。可知經言「臨終」,泛指我們欲舍此娑婆生死身的「當下」是也。
  • 什麼是「隨喜法門」?「隨喜」有何功德?
    撰文:提舍常常聽見信佛的親友說「隨喜你捐款的功德」、「隨喜你念佛的功德」云云。心生疑問,有一天,便問起友人,「為什麼你經常都會隨喜別人呢?隨喜有何用?」作為學佛者,對於佛所說的教法要堅信,但是亦不能失去尋根究底的精神,所以要了解「隨喜」一詞所隱藏的道理。其實「隨喜」在佛教的意義是什麼?它是否屬於修行法門?是否單單「出一張嘴」便能起作用?,而沒有其他功用?文本將介紹「隨喜法門」的意義,及自利利他的功用。
  • 系列四:日本「一向宗」的武田軍——本願念佛法門的邪見
  • 淨空法師:念佛修淨土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念佛三要」,這是古大德提出來的,第一個不能懷疑,第二個不能夾雜,第三個不能間斷。這三句話,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的,他老人家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放下,就是放下萬緣,眼不攀緣外面的色塵,耳不攀緣聲塵,乃至於意不緣法塵,這叫都攝六根。
  • 關於「頗瓦法門」往生淨土,你需要知道的是……
    編輯:大空大家應該都聽過「頗瓦法」吧,是藏傳佛法中非常有名的一種法門,透過某些法師的在氣脈明點上的修持,讓亡者的神識能夠從頂輪離開,往生淨土。這個法門在不少地區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與風潮,許多有爭議的弘法者也以自己能夠修持頗瓦法為榮,時常宣揚他們為亡者修持後,去者頭骨上出現的洞口,來作為他們頗瓦法力量高深的證明。我許多年前就聽說過,有一法王的頗瓦法成就非常高深,曾經遠在印度,為藏地某個人修持頗瓦法,對方的神識也真的從頂輪離開。
  • 「專修」與「雜修」如何區分
    「專修」與「雜修」如何區分 聖嚴法師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康、長壽、消災、免難而持誦《普門品》、《藥師經》、《大悲咒》或念觀音菩薩及藥師佛聖號;若為求西方的未來利益,便誦《阿彌陀經》,並念阿彌陀佛聖號。
  • 圓瑛大師《勸修念佛法門》第九:念佛具足三學
    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是以近來多有向修淨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途同歸,何必舍此取彼?餘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禪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禪淨同功。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臺賢一致。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對密教,亦極信仰。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
  • 藏傳佛教:何謂「修法」?何謂持度母咒?
    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修法」,就與我們有沒有在修止、修觀有關係。舉例來說,有許多的佛菩薩,是顯教與密法都同樣重視的,例如阿彌陀佛:在顯教中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經典,有持誦阿彌陀佛名號的傳統。在密法中也有以阿彌陀佛為主的修行方式、阿彌陀佛的咒語。那怎樣才算是所謂的密法所說的「修阿彌陀佛法」呢?
  • 《貧僧有話要說》──我一直生活在「眾」中
    因此,我經常自嘲自己是「限時專送」。法務日趨忙碌後,也會搭乘自強號火車或是飛機來來去去,就變成「快遞」了。說來,團隊,是貧僧在什麼地方都離開不了的情況,因此在寫一筆字的時候,經常題寫「我在眾中」、「眾中有我」,這也是自我的期許罷了。
  •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二)
    也就是說,無量壽佛祂來的時候「無所來」——沒有說從哪個地方來,去的時候,也沒有說去到了哪個地方,祂無生無滅,不是現在、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祂只是因為要來酬願(也就是祂在因地的當中祂有發了大願,為了酬這個大願——度眾生的大願),所以現在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從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在《彌陀經》裡面其實也有講到理的部分,也就是般若的部分。
  • 「口念耳聽、百八不亂」|悟道法師主講
    所以不是每一樣都要我們去學,我們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能成功。  「昨日已說甲項『萬修萬人去』,今說乙項『帶業往生』,凡修淨土者,皆會說此句。」這個我們老同修也都知道,也常常在聽經聽我們淨老和尚講,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凡是修淨土的人都會說這句話。「修他法門必須斷見思惑,方了生死、出三界,然大都不懂見思惑為何,故成之者鮮矣。」
  • 千年舊影:透過斑駁的史跡,認識淨宗初祖「慧遠」與「曇鸞」!
    觀想念佛:慧遠求生彌陀淨土的方法,他的念佛是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所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即坐禪入定時,觀想佛的功德相好。遠公領導蓮社三十餘年,曾三次在定中見到佛,往生前七天即預知時至。東林十八賢也皆有往生瑞相,其餘因參加蓮社而得度者不可勝計。為修持淨土法門的信眾帶來極大的信心。至於定中所見的佛怎麼呈顯?
  • 彌陀法門: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
    「三輩」與「九品」的出處凡修彌陀法門的人,都聽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分「三輩九品」的說法。「三輩九品」是依往生者生前發心、用功的情況,以及往生後階位的差別而分的。「三輩」(上、中、下三輩)的說法是來自《無量壽經》;「九品」(上、中、下品,每一品分為上、中、下三生)則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
  • 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所以要真正發心,要放下萬緣,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念念幫助他覺悟,這就是「說法師子吼」的意義。說什麼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所以自己要具足一個佛的模樣,人家見到才能相信,才能夠向你學習;你自己不像一個佛的樣子,你勸人,人家有疑惑。
  • 原來口念「阿彌陀佛」,有這5種不可思議力!
    太虛法師的解說清晰易見,如果我們按經典所說,勤力修習,持續地反覆實踐「七日一心不亂地念佛」。在娑婆世間做到「七天一心不亂」,是非常可貴,需要極佳之因緣才能做到。能達之者,命終生去阿彌陀佛所設之淨土,繼續精進,也不違因果法則。然而,生於娑婆的眾生,一生中總會遭遇不少的惡劣情形:如不利的環境、人生波折等逆緣,以致無法持續實踐經典所指出的方法。
  •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人的根性不一樣
    「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這是《金剛經》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法沒有高下,人有高下,人的根性不一樣。即是說「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這有高下。經,實在講哪有什麼大乘小乘,平等的。所以中國古德有句話說,「圓人說教,無教不圓」,這話說得好。圓人是開悟的人、見性的人,小乘教也說成華嚴境界。
  • 圓解「普賢十大願王」
    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願」,什麼叫「十」,什麼叫「大」,連什麼是「王」你都不知道!你把「王」看成第一,可這個「王」是表自在。我們自性流露出這種真實的願望,你得大自在。其實我們把十大願王解釋清楚了,這下面的十個願就已經解釋清楚了。要注意,下面的這十個願,沒有哪一個願不是哪一個願,十個願,願願次第圓融。 一者「禮敬諸佛」。
  • 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
    1.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如果我們對於飲食起居,我們常講的「財色名食睡」,還放不下,還有貪染;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是一點功夫都沒有,也是念佛,能不能往生?
  • 念佛是安樂法門,蓮池大師:受持一佛名號,現世當獲10種功德利益
    一、念佛是安樂法門極樂世界又稱為「安樂世界」、「安樂國」、「安樂淨土」,是佛陀「以樂攝受」眾生而作的開示。修持淨土法門可以獲得生命真正的安樂,所以念佛是一種安樂法門。念佛人念念繫心於佛號,時時蒙佛光注照,在在處處,無論順逆、禍福,都能安心吉祥,生死皆得安樂。而這種蒙佛加持的安樂是一種清淨殊勝的安樂,非世間之樂所能相比,令眾生「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