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說錯話尚且可以說是童言無忌,成年人說錯話難免給人口無遮攔之感。但如果已經養成了說話不過腦子的壞習慣怎麼辦?無數次說錯話,又經歷過無數次生活的無情捶打以後,我總結出了一些專治「說話不過腦子」的一些小tips,和大家共勉之:
1.學會閉嘴這可以說是改變「說話不過腦子」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當你不知道一句話該不該說的時候,別說;當你猶豫一件事該不該做的時候,去做。遵循這兩點,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在說話技巧中,「閉嘴」是最簡單可操作的,如果害怕說出不合時宜的話,不妨先從沉默是金做起。
2.控制語氣在考慮好說的內容之前,要注意到,言語的表達方式——語氣也很重要。具體操作為降低語速,減小聲音,柔和語調。語速太快,大腦的轉速跟不上語言的輸出,自然容易說一些「沒頭腦」的話;聲音太大,顯得對他人不夠禮貌和尊重;語調太硬,不論說了什麼都難免產生咄咄逼人之感。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獨一無二的氣場,和他人交談的過程中,也會有氣場的交換,如果能先控制好以上這三點,就能控制好我們交談中的氣場。
3.刻意練習以避免「脫口而出」說話不過腦子的一個表現就是容易「脫口而出」。那麼如何改掉爭搶話頭,脫口而出的壞習慣?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曾指出,不論在什麼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改變脫口而出的習慣:比如以每次和別人的交談為「習題」,集中注意力,刻意給自己留下幾秒思考時間才去表達。這幾秒的時間,一來可以幫助你理解對方說話的含義,二來可以為你爭取時間,讓大腦好好揣摩一番應該說些什麼。練習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逐漸習慣「三思而後言」了。
4.改變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換位思考說話不過腦子,未必是「沒有腦子可過」,也許是沒有養成過腦子的習慣。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反思自己為什麼不肯說話前動動腦子,是否太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了?所以從現在起在交談中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在說話前想想假設自己是對方,想像對方聽到什麼樣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思考過後相信你就會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了。
5.「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同樣,交談時也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破不說破。這不是讓你做一個不誠實的人,而是希望你能夠選擇性地說出合適的那部分,不是為了炫耀,更不是為了揭露。有時我們看到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但並不是非要自作聰明地和盤託出。心照不宣也是種默契的表達,要坦誠,但不能坦白。
6.學會排雷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雷區,說話時避開對方的雷區是最基本的尊重。雷區包括但不限於:別人在乎的東西(比如外貌、身高),不願意回首的經歷等,總之就是任何對方沒有表達欲,也不想聽你說起的事情。同時不要總炫耀自己,分享自己的好消息。正所謂「一起比慘,痛苦減半」,但如果一直是你單方面地不停炫耀,就會讓別人反感,「被炫耀一臉」是大多數人的雷區。
7.實在不會開玩笑怎麼辦開不合時宜的玩笑,比不開玩笑更糟糕。幽默感有時候確實是不能強求的,只能在後天的學習和努力中慢慢培養。有時候自己開了個玩笑想緩和氣氛,結果弄巧成拙被人認為「說話不過腦子」,真的是很委屈的一件事。不會開玩笑,要麼選擇不開,要麼選擇「自嘲」這種捨己為人的方式,相信別人也會懂得你善良的心意。
8.不去評論和指導別人,學會傾聽不要對別人評頭論足,不論是人前還是人後。很多人對自己的三觀都過於自信,會忍不住想要強加到別人身上。當你感覺自己出現了這種意圖時,趕緊抑制住它,不要總想著去評價、去糾正。高質量的交流離不開高質量的傾聽,我們應該認真傾聽別人的想法,涵容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多去表達認同和讚賞。
9.提高自己講話的含金量很多聰明的人都有這麼一種特點,平日裡並不多說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他表達的時候,可以一針見血地直擊要害,讓人覺得「原來他這麼厲害」。首先他們應該是有一定修養和內涵在的,能夠忍住不該說的時候不說;其次因為有深邃的思想做支撐,到該表達的時候自然語出不凡。思想一時之間很難提高,但我們可以努力做到:增加自己講話的信息量,減少講話傳達的負面情緒;增加講話中的客觀事實,減少講話傳達的偏激觀點。久而久之,我們說話的含金量自然就上來了。
10.寫在最後:一句可以用來提醒我們的話很多人看了上文可能會覺得「說話就是說話,怎麼還有這麼多複雜的條條框框?」確實,好好說話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的,說話不過腦子的毛病也不是一天就能改掉的。看過了太多說話不過腦子導致的慘案,我覺得巴甫洛夫有那麼一句話,可以用於提醒我們說話前記得動腦,那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覺得自己知道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