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現當代舞蹈發展史大事記一覽表
(1930年—2015年11月,由碩蕾舞研創始人、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士侯軍虎於高雄衛武營玩藝節整理)
1930年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和高田世子來臺演出,臺灣現代舞第一代林明德(1936年)、李彩娥(1937年)蔡瑞月(1938年)赴日本石井漠舞蛹專科學校就讀。
1946年蔡瑞月於臺南成立蔡瑞月舞蛹藝術研究所,1953年移至臺北,後更名為中華舞蹈社。
1955年應政府推動民族舞蹈政策,首辦「中華民族舞蹈比賽」,李淑芬《採茶舞》、《老揹少》,蔡瑞月《苗女弄杯》,劉鳳學《蒙古祝捷舞》,高棪《宮燈舞》為代表作。
1962年美國艾文艾利舞團來臺演出。
1965年蔡瑞月邀請旅美舞蹈家黃忠良返臺授課,學生包括林懷民、遊好彥、林絲緞等。
1967年旅美舞蹈家王仁璐回臺舉辦講習,並於臺北中山堂舉辦臺灣首次現代舞發表會,結合旅美舞蹈家陳學同演出《白娘子》,是臺灣首次引進瑪莎·格蘭姆技巧。
1973年第一個華人現代舞團雲門舞集成立,林懷民提出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演出《烏龍院》等作品。
1975年劉鳳學新古典舞團成立。
1978年雲門舞集由林懷民編作《薪傳》於嘉義體育館首演。
1984年美國摩斯·康寧漢舞團首度來臺。同年皇冠舞蹈工作室、光環舞集、遊好彥舞團成立。
1985年蕭靜文舞蹈團成立。
1987年荷蘭舞蹈劇場來臺演出。
1988年俄籍芭蕾巨星紐瑞耶夫首次訪臺,與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六位舞者於臺北國家劇院演出。同年臺北民族舞團、太古踏舞團成立。
1988年雲門舞集宣佈暫停,並於1991年二月復出。
1989年多面向舞蹈劇場舞團、舞蹈空間舞蹈團、吳佩倩舞極舞蹈團成立。
1990年美國瑪莎格蘭姆舞團二度來臺,格蘭姆本人隨團首次來臺。同年臺北基督芭蕾舞團成立。
1991年原舞者舞團成立,以重建原住民祭儀歌舞為創團宗旨。同年兩廳院推出「原住民樂舞系列」阿美篇和布農篇。
1992年首支來臺演出的大陸舞蹈團體為北京中央芭蕾舞團於國父紀念館表演。
1993年組合語言舞團成立。
1994年日本舞踏宗師大野一雄於88歲高齡之際首次來臺,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表演《睡蓮》、《死海》。同年為搶救因捷運施工面臨拆除的中華舞蹈社,蕭靜文舞蹈劇場發起「向蔡瑞月致敬」及「1994臺北藝術運動」搶救活動,四十多個表演團體馬拉松式接力演出二十四小時,並懸吊於人行天橋上。臺北越界舞團、臺北芭蕾舞團成立。雲門舞集發表《流浪者之歌》,舞者以太極為訓練基礎,奠定日後《水月》(1998年)、《行草》(2001年)、《行草貳》(2003年)、《狂草》(2005年)表演的體系。
1997年德國編舞家皮娜鮑許首次率團來臺公演《康乃馨》。同年美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來臺公演巴蘭欽作品。同年三十舞蹈劇場成立。
1999年雲門舞集成立子團「雲門舞集2」。
2000年新舞臺推出「新舞風」系列,由林懷民擔任藝術總監。每年持續引介當代最新編舞家為開拓國人視野,因新舞臺於2013年停止運營同步停止。皮娜鮑許舞團二度來臺,演出《交際場》(Kontakthof)。同年林懷民獲《歐洲舞蹈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國際芭蕾雜誌》列為「年度人物」。
2001年俄籍舞星巴瑞辛尼剋夫帶領白橡樹舞團來臺演出。
2004年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首次來臺,隨後2006、2009及2012年再次來臺公演。同年標誌純男舞者組成的驫舞舞團成立,揭示臺灣現代舞邁入新生代接棒風潮。
2005年前輩舞蹈家蔡瑞月病逝澳洲。同年美國瑪莎格蘭姆舞團首席舞者許芳宜登上美國《舞蹈雜誌》2005年元月號封面。2006年許芳宜率瑪莎格蘭姆舞團來臺公演。
2006年舞蹈家、雲門舞極2藝術總監羅曼菲辭世。
2007年皮娜鮑許親率舞團三度來臺演出《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
2008年雲門舞集八裡排練場大火,2015年4月25日雲門淡水園區開幕啟用。
2009年德國編舞家皮娜鮑許和美國編舞家摩斯·康寧漢逝世。德國「舞動國際舞蹈節」頒給林懷民「終身成就獎」。
2011年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度來臺,演出《吉賽爾》及《英倫經典》兩套節目。
2013年雲門舞集七十周年推出新作《稻禾》,正式首演前,赴舞作靈感源地臺東池上,於金黃麥浪中與雨水、泥土、稻穗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