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內丹修煉功法(上)

2021-01-09 道家功法

總目錄

第一篇道源

第二篇齋心

第三篇道術築基

第四篇仙術一煉精化炁

第五篇仙術二煉炁化神

第六篇仙術三煉神還虛

第七篇仙術四煉虛合道

第八篇內丹方術

第九篇內丹術語

---

第一篇道源

導 論   道 祖    文始派   少陽派

正一派   鍾呂派    南 派   北 派

中 派   東 派    西 派   青城派

伍柳派   三豐派    千峰派   女丹派

----

導論

道教內丹修煉,以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究其淵源,則始於伏羲、黃帝,開宗於老子,創立於尹喜、張道陵、王玄甫,發揮於兩漢魏晉南北朝之劉安、河上公、魏伯陽、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闡揚於唐末五代之鐘離權、呂洞賓、陳摶,興盛於宋元之張伯端、王重陽、丘處機、馬丹陽、陳致虛等,繼傳於明張三丰、陸西星、清閔一得、劉一明、李西月、黃元吉、趙避塵等,承揚於當代仙學大師陳攖寧,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伏羲時,陰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導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遊」。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懂得養生修煉。

黃帝時,王喬、赤松子「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黃帝自身則有「移精變氣」同上。的切身體驗,並問廣成子「至道之要」,廣成子先是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告訴他說:「至道之情,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靜心清。無勞無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為上皇,失吾道者下為士。予將去汝,入無窮間,遊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說完,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

春秋戰國時,內丹修煉術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內丹修煉的開宗者,因為老子將內丹煉養歸就於一個「道」,並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長生久視」之道。後代內丹修煉者,將其「道德」思想體系,「虛」「無」「靜」「觀」「精」「炁「神」等概念,「致虛」「守靜」「守一」「坐忘」「心齋」等功夫,視為內丹修煉的根本,並將老莊頌揚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聖人、賢人視為內丹修煉的榜樣。

當時有周朝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服日月精華,隱德修行,同時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後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盡傳「道」「德」修煉之法。後人稱因尹喜形成的內丹派為文始派,並認為是內丹修煉的最高派別。

尹喜得道後,將其傳給東華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創立少陽派,從而成為內丹修煉的最大法派。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鶴鳴山創立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廣泛吸收各種內丹修煉術,如《太平經》中的愛氣、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內照、存神、食氣、胎息、辟穀的修煉方法,《老子想爾注》中結精、鍊氣、養神、守戒等修行法門,以及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參同相類」的修煉模式,從而成為內丹修煉實際的開創者。

內丹找到歸屬以後迅速傳播開來,東華帝君一傳太極仙翁葛玄,二傳正陽帝君鍾離權。葛玄得道後,又傳丹法於鄭隱,鄭隱傳葛洪,使得道教內丹修煉在魏晉南北朝時繼續往下傳承。當時內丹著作有《大洞真經》《老子清靜經》《五千文經序》《抱樸子內篇》《養性延命錄》等經典,提出了諸如靜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內觀、內視、行氣、導引、咽津、呼吸、辟穀、守一、藏精、調精等修煉方法,進一步完善了內丹修煉術。鍾離權得道後,悉傳弟子呂洞賓,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內丹盛行的情況下,極大地弘揚了內丹修煉的精華,使得後世諸多丹家均奉他們為開山祖師。呂洞賓得道後傳韓湘子、藍採和、曹國舅、何仙姑、劉海蟾、王重陽、程濟明、麻衣道者等。

劉海蟾得道後傳張伯端,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在內丹修煉中稱為「南派」。王重陽得道後傳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丹陽、郝大通、王處一、孫不二、劉仙姑,在內丹修煉中稱為「北派」。此時還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純之「中派」,陸西星之「東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陽、柳華陽之「伍柳派」,張三丰之「隱仙派」,趙避塵之「千峰派」,他們使得道教內丹修煉在宋元以後進一步地向更深層次地發展。

道 祖

道祖為中國春秋戰國時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道教尊其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為春秋時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 「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見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但司馬遷當時對老子的身名事跡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又以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而到西漢初年老子已成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了。後見周室衰微,於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辭職而去,青牛薄輦,西出函谷關,因關令尹喜請求教誨,留《道德五千言》後,莫知所終。

秦漢以來,老子逐漸被神化。東漢明帝、章帝之際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生的神人,並與「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順帝時(126—144年),張陵在巴蜀創立五鬥米道,即奉老子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為主要經典,並宣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則為太上老君」見張道陵《老子想爾注》。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稱。至此,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長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 年)八年(165年),陳相邊昭《老子銘》云:「老子為周守藏室史,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鑑喻時王。孔子以周靈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學禮於老聃。世類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升鬥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蟬銳度世。自犧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這一年(165年)漢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縣,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於濯龍宮見《後漢書·桓帝紀》。襄楷於延熹中上書云:「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圖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圖」見《後漢書·襄楷傳》。又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 「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可見當時老子已成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

關於老君的仙跡道經中亦有諸多記載。《魏書·釋老志》曰:「道之厚,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德,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德之旨。好異者往往而尊之。」

晉葛洪《抱樸子》稱他:額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長九尺,耳垂齊肩,穿五色雲衣,住金樓玉堂,以神龜為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隨行四周,頭上雷聲隆隆,電光閃閃,氣宇昂軒,威風凜凜。《神仙傳》卷一中則稱: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陽。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猶以李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雲天之精魄,蓋神靈之屬;或雲母懷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或雲初三皇時為萬法天師;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中三皇時為盤古先生;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號曰溫爽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號曰春成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號曰天老;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號曰真子;帝堯時為務成子,號曰茂成子;帝舜時為尹壽子,號曰廓叔子;夏禹時為真行子,號曰李耳,一名禹師;殷湯時為錫則子,號曰斯宮;文王時為文道先生,號曰先生國柱下吏,一雲守藏史;武王時,號曰衛成子;成王時,號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婦人腹中,託母性李名聘字伯陽;或雲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未公;秦時,號曰塞叔子;大胡時,號曰浮慶君;漢時號曰王方平;大初元年,號曰仲伊,永壽元年,號曰僕人。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守志嵩嶽,精傳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仙人玉女,左右侍衛,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授汝天師之經。」此載與《雲麓漫鈔》卷八所記略同,但《魏書》不採取《史記》老君傳承譜系的記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譜文為老子的玄孫,稱他「以漢武之世得道,領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有三個神位與「太上老君」有關。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極金闕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極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另外還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黃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後,道經中也有許多關於老君的傳說。《雲笈七籤》中說:「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為孕,五行獸衛行,懷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為老子。'」又說:「老君在開冥賢助之時,託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宮中,以法授扶桑大帝,號曰太上無極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太極老君太極真人。」《猶龍傳》更為老君加上了各種名號,略與《神仙傳》記載相同。說老君從三皇五帝以來,就成為歷代皇帝的老師。如神農時的太成子,軒轅時的廣成子,帝堯時的務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時的老君為柱下史,號經成子;周紹王時西出函谷關,度關令尹喜;西漢文帝時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於琅琊,授于吉《太平經》;漢順帝(126—145年在位)漢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於蜀地鶴鳴山 (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授張陵《正一盟威秘籙》;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 (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於羊角山,令吉善行轉告高祖,「我乃帝祖也。」關於老君歷時現世的事跡,道經中記載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瑩大師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圖》。

唐宋時期,對老子的崇奉達到了極盛階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為祖宗。全國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廟,奉祀老君像,達到了至尊極盛。據《唐會要》卷五O記載:「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謂汝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高祖異之,乃立廟於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寶(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親臨玄元廟,加號老君『大聖祖玄元皇帝'。八載(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宮,又加號老君『大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號『大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唐武宗會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數以二月十五大聖道祖降誕之日為降聖節。」故道教以二月十五為老君聖誕。

宋真宗為避宋室聖祖趙玄朗的諱,致稱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頒詔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號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內丹修煉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為在《道德經》中有許多諸如「無為」「清靜」「守一」一類的內丹修煉經典名言,成為內丹修煉的根本。同時《道德經》中有許多篇章中講到了內丹修煉的方法和指導思想,如第五十章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無死地。」意思是說,善於修煉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遇到死亡的威脅,犀牛不會用角傷害他,老虎不會用爪傷害他,士兵不會用兵器傷害他,所以他行路時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時不需要甲冑護身。雖然老子很謙虛地說這種情況是聽說得來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長內丹修煉的人,他不僅獲得了 102 歲的高齡,而且指出了達到「長生久視」的具體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長生久視」,就要「專氣致柔」「比於赤子」「嗇寶精氣」「清靜無為」「少私寡慾」「知足常樂」,最終達到「載營魄抱一」不相離。這些記載與《列仙傳》所稱「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說明老子的修煉功夫已達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氣」說,是後來道教內丹修煉啟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內丹修煉過程。

文始派

文始派的創始人為周朝時的關令尹喜,人稱「文始先生」,「關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較高。一說他原是周至縣龍鄉聞仙裡 (今陝西周至縣)人。一說他是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

尹喜本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時為大夫,曾擔任函谷關令。《呂氏春秋·不二篇》稱其思想「貴清」。莊子將其與老子一起稱讚為「博大真人」。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了尹喜受《道德經》的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廬,仰觀乾坤之氣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號曰樓觀。一天,觀看到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預知有聖人將要出關,求為函谷關令。遇得老子,拜為師,請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與尹喜,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並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交泰霓裳,羅紋黃綬,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傳其還以老君所言治國修身之精神,編成《西升經》。另《漢書·藝文志》還載有《關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傳於南宋,標為永嘉孫定家所藏,實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為《文始真經》。

就道教內丹而言,文始派為最高法派。因為文始派一傳少陽派,二傳南華真人莊子,三傳西華帝君王駘,王駘又傳唐朝人張果老,四傳麻衣道者,麻衣道者傳陳摶,陳摶傳火龍真君,火龍真君傳張三丰。他們之中以南華真人莊子和張三丰最為傑出,莊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 (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蒙地在春秋和戰國前期屬宋,戰國後期屬梁。故劉向《別錄》稱其:「宋之蒙人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稱:「梁國蒙縣人。」此後他一直隱居,生活貧困,但學識淵博,著《莊子》一書。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其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其實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但莊子的思想與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貴柔,主張戒盈防滿,在現實關係中求得自身的長保。莊子則認為現實關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重束縛,主張超脫現實關係而盡情逍遙。莊子同樣將「道」視為生天生地的本體,但他又認為並不代表「道」具有質性,不過是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強調「道」是產生萬物的本體,但它是非物質的,並舉例說「道通一氣」,但道並不是氣,氣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將道集中「虛」上,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務「虛」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進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從內丹角度上看,莊子提出了許多內丹修煉方法,如導引,莊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見《莊子·刻意》。如守一,莊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形,形乃長生。」見《莊子·在宥》。如心齋,莊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見《莊子·人間世》。由此可見莊子內丹功法的高深。

張三丰為宋、明間道士,名通,字君實,號玄玄子,因為他平時不修邊幅,人們又稱他「張邋遢」。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僅名字雅號就有二十多個,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豐、三峰、山峰居寶、君實、思廉、瘋漢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點也不一,有說陝西寶雞人,有說山西平陽人,有說遼寧積翠山人,有說遼東懿州 (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有說天目山人。又傳為張天師的後裔。此間長達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為神仙幻化之舉。據《王徵南墓志銘》和《寧波府志》稱,北宋時的張三丰北赴汴京的一個晚上,夢見真武大帝降臨,傳授給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強盜打家劫舍,張三丰便用此拳掌打敗了這夥強盜。此後,他來到武當山繼續修煉拳法掌訣,並將所煉之術定為武當內家拳,不久便以此聞名於世。元明時張三丰改字曰君寶、君實,號玄子。傳說他體姿豐偉,大耳圓目,龜形鶴背,須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領蓑衣。一餐能食數米,或數月不食。能預知吉兇禍福,人以為神。終生浪遊,行無定止。曾在寶雞金臺觀死而復活,其徒稱他「陽神出遊」。多次來往於武當山中,結草為廬,修煉丹道,並預言此山日後必大勝,囑咐弟子「善守香火」。後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鶴鳴山中訪真攬勝。不久便回到武當山,於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無根樹丹詞》,自題為「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山天柱峰之草廬」,此草廬即今之武當玉虛宮,張三丰最終在此煉成九轉還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處尋訪他,始終不見其蹤影。明成祖永樂 (1403—1424年)年間大修武當山,專門為張三丰修建「遇真宮」,並數次遣使覓訪張三丰,均不曾遇見。後又修真仙殿,祀奉張三丰銅鑄鎏金像,像為身穿道袍,頭戴鬥笠,腳穿草鞋,神態飄逸,一副仙風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順(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加封為「清虛玄妙真君」。張三丰平時雖專研於武術,但對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頗豐,清人李西月即編有《張三丰全集》,收入《正統道藏》。張三丰認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釋三教皆為正統,雖然創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中說:「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並稱「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這便是張三丰丹道秘訣的可貴之處。

文始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乘。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之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入我,同天地」。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徑。因為此派專講以神御炁,不講煉精煉炁,也不講火候藥物,所以說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方法。

少陽派

少陽派的創立人為王玄甫,道經中稱之為「少陽帝君」。《金蓮正宗記》稱其為太上之傳人 (太上—金母—白雲—帝君),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稱之為漢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風,白雲上真喜而愛之,攜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龍法授之。後傳道於正陽真人鍾離權。而《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說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裡皆不詳。得太上之道後隱修於崑嵛山,號東華帝君;復居於五臺山紫府洞天,故稱「紫府少陽帝君」;後顯靈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但《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敘述就比較詳細,帝君不僅有名有姓,而且有誕辰日、成道日、籍貫、修煉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海(今江蘇連雲港西部)人,師白雲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後傳道於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有詩一章載《混成集》,其詩曰:「華陽山裡多芝田,華陽山叟復延年,青松巖畔離柯下,白雲堆裡飲飛泉,不寒不熱神蕩蕩,東來西往氣綿綿,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向人間說洞天。」

綜上所述,東華帝君一般認為是經過:由人而神的過程,即先人後神的過程。但也有生而為仙者,據杜光庭《仙傳拾遺》載:「帝君蓋青陽之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於老君,所謂王仙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 !」可見唐以後,東華帝君的地位十分顯赫。

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詔封其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元武宗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就內丹修煉而言,少陽派為最大法派,後世的鐘呂金丹派、南派、北派、三豐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內丹派均源於此派,這些派別皆尊他為開山祖師。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樣以虛無為宗,而屬無上至真之妙道,頓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便於入手,次第分明。

正一派

正一派的創始人為張陵 (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於東漢末年創立五鬥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歷代神仙通鑑》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其父張翳,字太順,曾客居於天目山。其母一夜夢見北鬥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後,於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蛋。張道陵從小聰明穎慧,七歲時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經》,通曉五千言精微義理。成年後相貌奇異,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博學諸經。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58—76年)曾為巴郡江洲(今重慶市)令。後遁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 修長生不死之道。據傳魏伯陽曾收其為徒,授其秘旨。朝廷徵為博士,稱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徵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詔不出。其志在精誠修煉,得黃帝九鼎丹法。後又攜弟子住雲錦山修玄玄之道,煉龍虎大丹。又居嵩山靜心冥思,得《三皇內文》《九鼎太清丹經》,於是遍訪名山,以尋道修真。順帝時(126 —144年),一為四川樸素民風所吸引,二為蜀中峻峰秀嶺、澗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鶴鳴山(一名鵲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燒煉九鼎神丹,歷三年而丹成。服後返老還童,於是繼續西行探訪仙源,求得「五嶽攝召萬靈神龜秘文」,精思修煉以至法術無邊,世莫能測。據《列仙全傳》稱,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功瀆漸著。後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 、三清眾經、符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於青城山黃帝壇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獄變成二十四福庭。即為二十四治,每治立陰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別掌管人事禍福。後到蒼溪縣雲臺山修九還九返之功,準備升天,但因其殺鬼太多,終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讓他修行謝過,仍居留人間。於是返回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創立五鬥米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遊歷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大法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 —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日升天。

此後,張陵的子孫世襲天師道法,歷代皆受朝廷封號:唐天寶 (742—756年)六年(747年)冊封天師為「太師」;唐僖宗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理宗冊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師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師為「真人」。同時元成宗還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合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道、太一道等,成為道教大派。

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文曰:「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 ( 謙之 ) ,劉宋有陸天師 ( 修靜 ) ,唐有杜天師 ( 光庭 ) ,宋有薩天師 ( 守堅 ) 等等。「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於《晉書·郝超傳》,《傳》云:「 諳事天師道,而超奉佛。」即稱張陵之道為天師道。雖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師之號,但後世仍稱天師,一直沿至今日。

鍾呂派

鍾呂派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是宋元內丹術的肇開者。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五代京兆鹹陽 (今陝西鹹陽)人,一雲燕臺(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於東華帝君。後又隱於晉州羊角山,與世隔絕,束髮為雙髻,採槲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道成,天真賜號太極太宮真人。神遊人間,變化無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詩頌曰:「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誤,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證道歌》《靈寶畢法》行於世。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鹹陽周曲灣正陽宮即為其故居。

《白雲仙表》稱正陽帝君曾祖諱樸,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津,有功於國。師少工文學,尤善草聖,身長八尺七寸。仕至佐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亡復仕於晉,與偏將軍周處領兵,失利逃於亂山,得遇東華帝君,遂棄俗入道。

《宣和書譜》卷十九云:「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

鍾離權著《破迷證道歌》,認為修道應以先天一炁為本,「一炁循環無阻礙,散在萬物與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鉛汞交結,龍虎合歡,子母相會,神炁歸根,合於混沌未分真,則金就丹成。這樣就能產生仙胎,煉成純陽之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返本還原太虛同」。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藥物、採取、火候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全真教尊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詔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呂洞賓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唐德宗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於山西蒲坂縣(今山西濟縣)永樂鎮招賢裡,幻登仕途,屢考不第。後遊灃水之上而遇正陽子,歷經「十試」 後,始知「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於正陽子,後隱廬山修成仙道。常翱遊人間自稱回道士,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時有詩選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於中煉就長生藥,服了還同天地齊。」曾在邯鄲逆旋,授於盧生一枕,又於東鄰沈氏家賦詩以榴皮書壁,其靈跡正籍野史中不可勝數。

《金蓮正宗仙像傳》稱其生於唐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鹹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於長安酒肆(今西安東關八仙宮門前)遇鍾離權,經十試皆無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其潛心修煉,百餘歲而童顏,故《宋史·陳摶傳》曰:「步履輕疾,傾刻數百裡。」

《歷代神仙通鑑》稱其曾祖諱延之,終浙東廉使。祖諱渭,終禮部侍郎。父諱讓,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於貞觀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時,天樂浮空,一白鴻似鶴,自天入懷而生之。取名紹先,有黑子於左眉角。大如筋頭,後變赤色,周歲即能誦讀。五歲時,諸子之經無不皆通,二十歲時,娶劉校尉之女為妻,但終不肯近之。既長,身長八尺二寸,淡黃笑臉。稍麻,三髭鬚,頭頂華陽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絛。貌似張子房,又類太史公狀。舉進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歲,受父母命赴試於長安,於酒肆中遇鍾離權……後改名為巖,字洞賓。……遂遊灃水之上,登廬山鐘樓。祝融君遇見,知是仙宗,遂傳天遁劍法,曰:「餘火龍真君也。昔持此劍斬邪魔,今贈君家斷煩惱。」洞賓得此劍,遊於江淮間,以靈劍斬長蛟。遊至洞庭湖,獨酌於嶽陽樓上,雲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荊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於是三月十八日,得見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並之法。年五十三,歸享廬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

鍾呂派丹法以「煉心」為綱要,以「心息相依」為法門,認為心靜念止即可以調動體內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藥物」,在體內煉成金丹,具體步驟為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粉碎虛空等幾個階段。

道教內丹煉養思想,經鍾、呂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途,改鉛汞與黃白術為內丹修煉,易劍術為除貪嗔、愛欲和煩惱的智慧在社會上影響尤為顯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詔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

南派

南派亦稱南宗,為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別,創始人為北宋張伯端,因其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故稱「南派」。張伯端得道後一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此為「南宗五祖」。二傳劉永年,劉永年傳翁葆光,翁葆光傳若一子,再傳陸墅、戴起宗、陳致虛,以至於明清的陸潛虛、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鰲等。

張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 (誠),號「紫陽山人」,故後世又稱之張紫陽。生於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於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嶺南充軍。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詵轉至成都。宋神宗熙寧(1068—1078年)二年 (1069年)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字平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傳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遊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遊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遂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常說:「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認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積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於性命之奧也。」

張伯端極力主張以道教修煉性命之說來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其知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窮理盡性」,佛教「頓悟圓通」引入道教的內丹煉養,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對三教「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迷設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張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禪宗及儒家思想,認為「三界唯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主張「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陸公逝世於成都後,伯端轉徒於秦隴之地,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並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於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後來處厚出任廣南漕,伯端又從之。於元豐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於天台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屍解頌》云:「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哲宗元 (1086—1094年)二年(1088年),劉奉真遇伯端於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其後寄書黃公素,言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運書籍而誤,於是被貶謫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於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於公曰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均已復職於漕都。今用成又復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海,本應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於是紫陽力敘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津,而黃公素竟不合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皇不載於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亦稱劉鬥子),白日飛升,影響極大。

《神仙傳》云:「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復返天台,於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於劉師。及相訪於太華,得遇海蟾,同拜鍾、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於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於,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歸清都,惟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悟,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鑑》云:張伯端字平叔,天台纓絡街人,於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傅,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遂返台州。復遊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

《鑄鼎餘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 !」因賦詩云:「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載:張伯端,天台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煉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煉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石泰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於常州(今江蘇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藥濟人,不惜酬謝,惟願植一杏樹,久則成林,世人故稱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於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張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還元篇》(亦稱《還源篇》)行世。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九說,海蟾傳道於張紫陽曰:「異日有為汝脫疆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餘皆不許。」其後,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發誓再不妄傳。乃作《悟真篇》行於世。曰:「使宿有仙風道骨之人讀之自悟,則是天之所授。」後因事冒犯鳳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經邠州境,適逢大雪,遂與小吏俱飲酒肆中,逢杏林來。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眾客歡心,遂聚眾會飲。酒過數巡,林問其故,紫陽俱告之。杏林道曰:「邠洲守故人也,樂善忘勢,不遠千裡能遇玉趾,有因緣可免此行。」紫陽懇請小吏,得到許諾,故相與於邠洲。杏林為人師表,一見獲免。紫陽感恩不盡,曰:「此恩不極,豈人也哉 !吾平生學道,無所得聞,今將丹法傳於子。」杏林遂拜,敬受囑咐,勤心修煉,大道乃成,著《還源篇》行於世,主張以修煉內丹(亦稱「修性命」)為主,積精化氣,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內丹。詩曰:「藥取先天氣,火尋太易精,能知藥與火,定裡見丹成。」強調「只尋身內藥,不用檢丹書」。後以「金液還丹訣」授與薛道光。於宋高宗紹興(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屍解升仙。有詩頌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紹興三十年(1160年)顯真於廣東羅浮山。

石泰的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號「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一說為陝府雞足人。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因雅好「金丹煉養」,遂入道,著《還丹復命篇》《丹髓歌》行世。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九云: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雲遊長安,留開福寺,參長老修嚴,嚴與道眼因緣:金雞未鳴時如何得這音響。又參僧如環,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餅圓陀陀地。因桔槔,頓有醒悟,有詩頌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爾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機鋒迅捷,字說兼通,且復雅意金丹導養。宋徽宗崇寧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縣之青鎮,聽講佛寺,適逢鳳翔府扶風縣杏林驛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發綠朱顏,神宇非凡,夜事縫紉。紫賢心異之,偶舉張平叔(伯端)詩曲,石矍然曰:「識斯人乎?」吾師也。備言紫陽傳道之由。紫賢乃稽首皈依,請受業,卒學還丹。傳授口訣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圖之。紫賢遂來京師,棄僧迦黎,幅巾縫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復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詩歌形式論述內丹之法。紫賢道成,於宋光宗紹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載,有詩頌曰:「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元不在西邊。」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現真於霍童山。

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南宋惠州博羅縣 (廣東惠陽東)白水巖人。曾以盤櫳箍桶為業,後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黎姥山神人傳與「景霄大雷琅書」,勤心修煉,道業大成。以濟世教化利人為旨,常捻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 院事。著有《翠虛篇》行世。宋寧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雲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飛升。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陳楠惠州博羅縣白水巖人,以盤櫳箍桶為生,浮湛俗間,人無知者,作《盤櫳箍桶頌》。《盤櫳頌》云:「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裡全無斧鑿痕。」《箍桶頌》云:「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洩通,既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後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於毗陵禪師;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舉道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家女,苦孤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燻狐魅殺之。時披髮走,日行四五百裡,鶉衣百結,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知,而濟人利物效應有不可掩者。嘗之蒼悟,遇郡禱旱。人憂死。翠虛執鐵鞭下淵潭驅龍起,須臾陰雲四合,雷雨交作,境內沾足,遂為豐年。過三山太義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虛扶笠而濟,行欽管道上,群盜拉殺瘞之,後三日盜散復甦。遊長沙,衝帥節,執拘送邕州,去數夕又回長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銀,越宿吐視,已成白金。乞於其徒,不顧。常自言閱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見之者。潮廣中人,常問翠虛覓詩,自口縷縷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書。竟未解其故。有《翠虛妙悟全集》行世,即《羅浮翠虛吟》。以丹法授瓊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虛於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 年),一雲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鶴會罷。說與會主云:「我當來會裡屍解。」會裡不以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題之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縱,今朝符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彼時玉蟾隨侍。在漳州梁山,翠虛與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尋其斧,斧亦不見。玉蟾嘆曰:「此水解也。」當時有葛縣廚在潮州寧鄉縣見之。翠虛與尉之父為之契,因寄一書使尉歸潮達其父,後方知當日在此屍解,在彼見也。

今存陳楠《翠虛篇》,包括「紫庭經」、「羅浮翠虛吟」、「金丹詩訣」等,均論內丹煉精化氣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響很大,遂被尊為「南五祖」第四代,尊號為「翠虛真人」。

白玉蟾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因出繼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宋理宗紹定(1228—1235年)二年(1229年)生於南海瓊州(今海南省瓊山)。自少聰穎,異於常人,十二歲舉童子科,諳通諸經,兼擅詩賦書畫。後因任挾殺人,亡於武夷改裝道士,浪跡江東兩湖、西蜀、閩廣。曾賦詩自贊:「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嘉慶(1208—1224年)中詔徵赴闕,對御稱旨,命管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在,卒於盱江。著有《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華衝碧丹經秘旨》行世。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稱:「先生世為閩人,以其祖任瓊州之日,故生於海南。母以玉蟾名之,應夢也。字以閱眾甫,一字如晦。自號海瓊子,或號海南翁,或號瓊山道人,或號武夷散人,或號神吏。幼舉童子,長遊方外,得翠虛陳泥丸先生之道,當時士大夫欲以異科薦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後,蔬腸絕粒凡九年,而四方學者如牛毛。其著書立言之異靈其之處,備見諸書。初先生事翠虛九年,始得其道,翠虛遊方外,必與先生俱,逮翠虛解化於臨漳,先生乃獨往於羅浮、霍童、武夷、龍虎、天台、金華、九日諸山,蓬頭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氣爽,與弱少年無異。喜飲酒不見其醉,博洽儒書,究竟禪理,出言成章,文不加點,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大字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兼善篆 ,尤妙梅竹,而不輕作。間至寫其容。數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諸階法。於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間,所至祈禱輒有異應。進言休咎,警動聾俗。姓名達於九重,養素之褒,笑而不受,有願從之遊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脅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覺墜刃而走,先生召之曰:「爾來,勿驚。」遽以刃還之。後縱遊名山,莫知所終,或雲屍解於海豐縣。以《太乙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沙汞之書》《紫霄嘯命風庭之文》傳其徒彭耜字季益,號鶴林子。

相關焦點

  • 道教養生修煉之十大類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1、導引按摩類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幹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 歷史上有沒有內功?與道家內丹是不是一回事呢?
    道教有著名的內丹術,武林中有傳說中的內功,我詳細地查看了一下內丹和內功的修行方式,發現這兩種「功法」根本就是一套修行方式,當然有些地方也有過不同,比如說內丹術比內功要更為玄幻一些,那麼問題就來了,難道武林高手也是學習的道家功夫嗎?
  • 道家追求長生的修煉之術:修煉內丹
    內丹家稱神為陽,稱精、氣為陰;對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又分別以火、木、土、金、水名之。認為心在上,屬火,卦象為離;腎在下,屬水,卦象為坎。心之下,腎之上,約在臍下一寸三分處,有一腔,名「氣海」,或名「下黃庭」、「下丹田」,就是煉丹的處所。煉丹就在於心腎相交,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以坎水濟離火,使順置的火水「未濟」交成顛置的水火「既濟」,即「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
  • 性命雙修,築基培元,三豐祖師內丹修煉理論!
    不論這個傳說的真實程度如何,有一個事實卻是不可否認的,這就是武當山道教內家拳的創立和流傳與張三丰的名字一直是聯繫在一起的。張三丰之所以在內家拳方面享有盛譽,是因為他勤奮學習和鑽研道教傳統的內丹理論,並將此等理論應用於武術的習練與創新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探討武當山的內丹理論,既是深入了解道教武當內家拳奧秘的基礎,也是認識與發掘道教養生文化遺產的一項不可忽略的工作。
  • 菩提祖師半夜傳給悟空的口訣,實為道家的內丹修煉功法,口訣詳解
    悟空飄洋過海前往西牛賀州訪道尋仙,後經樵夫指引拜在方寸山須菩提祖師門下,由於天生聰慧,識得祖師妙音,又猜破盤中啞迷,終於在一日半夜三更時,得到祖師秘傳的一段口訣,這段口訣有人稱為是上品天仙訣,詳述如何厲害無比美妙絕倫,倒也沒這麼誇張,其實就是道家修真的一段尋常內丹修煉功法,下面請聽樵夫細細道來
  • 道家傳統內丹功入門功法,通俗易懂,立竿見影
    中國道家傳統內丹功,在道家氣功流派中一直秘密流傳著。時至今日,許多紙媒和網媒關於內丹功修煉法多有涉獵,其修煉方法基本一致,且「四平八穩」,但往往這些修煉方法入不了行家之眼。其主要原因在於入門之法不明朗,陰陽及先後天之妙理太玄虛。
  • 道教內丹術雖歷經各種流派,但始終遵循身心合一,超然物外
    在隋朝以前,道教修養術以行氣、服氣、存思、導引等方術著稱,內丹說法還未形成。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羅浮山道土青霞子蘇玄朗自稱得大茅君秘旨,撰寫了《旨道篇》和《龍虎金液還丹通玄論》,開啟了道教內丹之說。
  • 劉一明論性命雙修訣竅:內丹修煉三原則!
    劉一明有較高的理論思辯水平和綜合能力,他在繼承唐宋以來內丹各家各派丹道理論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系統提出內丹修煉三原則,這在道教內丹史上是一個重要貢獻。劉一明是清代有學有證的高道,也是內丹理論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內丹修煉的三個原則,即在知行關係上「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歸及方向上「從後天入手,後天返先天」;在修行內容及次第上「性命雙修,先命後性」。這三個原則是道教內丹學進一步體系化、成熟化的標誌之一。
  • 道家內丹修煉,真的能練到「元神出竅」嗎?
    它們分別對應著內丹修煉過程中的相關概念和層次。常意識是心理表層的理性思維活動,內丹學家稱之為「識神」,它包括人們的感知、判斷、推理等一系列心理程序,實即人類的「理性思維」。在內丹修煉過程中,識神的活動分為正念和邪念(即不利入靜的雜念和妄念),內丹家要排除邪念,凝聚正念(即意守丹田,歸根復命之念),集中、凝鍊人的意念力,以透入深層意識之中。
  • 道教外丹修煉門派
    從修煉方法上來說,道教大體分為丹鼎派和符籙派兩大流派。由於道教以修仙為目標,煉丹遂成為道士修行的第一要務,丹鼎派傳承因此不絕。正因為煉丹的重要性,道士們的師法傳承往往極其隱秘。一般非其人不傳,且多為單線相傳、口耳相傳。因此,外丹修煉也分為了三大門派,即金砂派、鉛汞派、硫汞派。
  • 道教內丹養生學「識神」的概念和表現形態
    【摘要】 內丹養生學中的「識神」是相對於「元神」而言的,是指後天慾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從本體論上看,識神有氣質說和胞胎說兩種,即識神由氣質之性產生,嬰兒出生時識神入竅。識神的表現形態為妄念和魔境。識神藏於心。去識神的方法為虛靜、去除妄念。在道教內丹養生學看來,「識神」是和「元神」相對的一個概念。
  • 內丹是什麼?在修煉的過程中能不能生成?它還有這樣一個作用
    原來內丹就是這個,在修仙的過程中有大作用,還能淨化靈魂在中國古代的生化過程中,總是會提到修仙的這個話題。所以說在修仙的時候也需要一些輔助品,而這個最佳的輔助品就是內丹。那都是道教的思想為指導的。它以人體作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內丹已經經歷了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
  • 道教神霄五雷法的修煉方法最全攻略,內丹和符籙咒術融為一體!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道教神霄五雷法的修煉方法,是將內丹與符籙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
  • 道家內丹修煉最關鍵的環節:打開「玄關一竅」!
    道家內丹術,可謂道教文化體系中最殊勝、最神秘的部分。概言之,它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以人身「三寶」精、氣、神為「藥物」,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步驟,而在體內結成長生不死藥(內丹)的修行方式。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長生久視,得道成仙。
  • 道教修煉中的築基的含義,築基真的有效果嗎?
    築基,是常常出現於玄幻小說中的一個詞語,常常作為修煉中的一個層次而被大家所熟知,實際上在道教的內丹修煉中真的有築基的說法,而且築基是作為修煉中的第一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築基到底是什麼?怎樣修煉?有沒有作用?
  • 【走進道教】五雷法修煉最全攻略,內丹和符籙咒術融為一體!
    道教神霄五雷法的修煉方法,是將內丹與符籙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籙咒法,是道教諸方術的融合體。雷法強調內煉是將自身看成一個小天地,又因為「天人感應」,人體內部的器官神靈是可以與天地交相互應的。
  • 他是金元四大家之首,著作甚豐,劉河間內丹理論初探
    另外,劉河間在他的醫學著作中也經常涉及道教的內丹理論,從而使其成為河間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他萬把字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就六次引用了道教著作,而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則出現了專門的「原道論」。此篇專論文字凝練,含義深廣,篇幅短小,透達玄理。
  • 內丹方術
    道教創立後,在修道成仙理論的指導下,繼承古人治道之法,結合自身之修煉,創造出一整套修煉成仙的方術,其內容主要有心齋、守一、定觀、坐忘、緣督、內觀、導引、存想、吐納、存思、聽息、內視、踵息、守靜、服氣、辟穀、服食、行炁、房中、胎息、外丹、內丹等等,下面予以介紹。
  • 內丹是什麼?孫悟空為什麼要煉它?
    內丹術在宋代,被很多人提倡,如張伯端(就是送給金聖宮娘娘刺蝟衣服的那位紫陽真人,我們後面會講到)、白玉蟾(都是內丹南宗),成為修煉的主流。金元時期,道教的全真派開始興盛,創教祖師王重陽和丘處機、馬鈺他們,也是提倡內丹的(北宗)。到了明代,更出現了各種宗派。道教的流派複雜,傳授的道法也各不一樣。
  • 【道家丹道千年秘傳開竅】-第531期修煉開啟(9月10~14日)
    師承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全真龍門第三十代傳人師承中國社科院博導胡孚琛教授修煉時間:9月10~14日。一、丹道「歸嬰修煉」功法:內丹無極【歸真】3995元:找到生命之源,回到嬰兒天真無邪、上善若水的狀態。即永葆童心,象嬰兒專氣致柔,擁有柔軟的身體,即永葆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