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然經歷,所以,我們的人生,都註定離不開醫生。在8月19日第3個中國醫師節,很多人都會禮貌性地問候醫務人員,祝他們節日快樂!
其實,送給醫生們最好的節日禮物不僅是這一句祝福,他們更需要的,是患者乃至整個社會的理解。
在外界看來,醫生是一門令人羨慕的職業。但如果你有一位醫生朋友,你就會了解到,醫生不止有外表的光鮮,更有不為人知的艱苦。
作為一位經常採訪醫生的記者,我的朋友圈有上百位醫生朋友。在與他們的接觸與互動中,我發現一個規律,醫生醫術越好,級別越高,名氣越大,工作帶給他們的壓力反而越大。一位骨幹醫生,經常做手術到晚上九十點鐘,周末還要出差參加各種學術研討,與家人一起吃頓晚飯都成了一種奢侈,半夜三更被電話通知到醫院處理病人也是常事。所以,累,成了他們工作的一個重要關鍵詞。
數據顯示,中國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不到300萬人,卻承擔起了十四億國人的醫療健康診治工作。換句話說,平均每位醫生至少需要服務496位病人。
醫生漫長的培養過程,也讓很多有志於學醫的人望而生畏。在經曆本科、碩士、博士畢業,進入臨床崗位,需要十幾年寒窗苦讀。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論文、主治醫師等階段之後,除了要完成繁重的臨床工作,參加一線的夜班和查房制度外,還需要投入到漫長的科研和進修之中,以讓自己具備更好的醫療技術水平。
而人到中年的高年資醫生們,可能已有精湛的醫術,或擔任科主任甚至學科帶頭人等,但這並不是他們職業的終點,「幹到老學到老!」因為還有更先進的技術、更前沿的醫學知識在等著他們去研究和學習。
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都留給了醫學,而疏於對家人和孩子的照顧;他們忙於治癒別人,自己卻遭遇胃病、心腦血管疾病、過勞死等健康隱患;即便他們把患者視為親人,仍可能遇到不信任、不理解等「小插曲」……但他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病人康復,是自己最大的價值。」(詳見本期焦點報導)
高超的醫術是在不斷磨鍊中得到成長的,醫生不是神,成長的過程不可能毫無瑕疵,對待醫生,我們不妨多一分寬容,多一分尊重,少一些成見與苛責,給予他們健康的學習和成長環境,這也許才是送給醫生最好的禮物。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