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光明區第一時間下沉90%以上區街幹部,組建「服務企業201團隊」「政策宣講百人隊」「健康服務萬人團」等,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等轉化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強大政治優勢,推動光明區在全市較早實現疫情「零新增」,企業復工率達99%,上半年經濟增速「由綠轉紅」,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均取得喜人成績。
黨旗飄揚風帆勁,凝心聚力譜新篇。堅持黨建引領一直是光明區改革發展各項事業的制勝法寶。從紅坳整村搬遷,到光明科學城土地整備,從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到全力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各項工作,鮮豔的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一線,激勵著光明區廣大黨員幹部攻堅克難、奮勇前行。
關鍵詞:疫情防控
黨建引領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光明區委區政府快速響應、快速動員、快速落實,第一時間啟動預案、作出部署,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抓實抓好。光明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馬上成立,建立「1+15+6」疫情防控指揮體系,下設指揮部辦公室和14個專責工作組,全區80%以上機關在編幹部、90%以上街道在編幹部和100%社區工作人員上一線,確保疫情防控工作高效運轉、有序推進。
越是在緊要關頭,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就越凸顯。光明區堅持全方位黨建引領,築牢疫情防控戰鬥堡壘,將支部建在第一線,讓黨員衝在第一線,派幹部蹲點第一線。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設置「臨時黨委-黨支部-黨小組」三級黨組織,成立指揮部臨時黨委1個,下設工作組臨時黨支部14個、街道臨時黨支部151個,其他機關黨員成立臨時黨支部15個,將陣地建到各封閉式物業小區、城中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在黨建引領下,大家團結一致,齊心抗疫。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抗疫一線,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有年輕黨員一頓吃5個雞蛋,只為少吃一頓飯,省穿一套防護服;有老黨員2003年「非典」期間就主動請戰到發熱門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又第一時間寫下請戰書,主動到隔離病區開展救治。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我是黨員,危險面前我先上」成了廣大黨員幹部的座右銘,他們衝在居家隔離服務、醫療救治、社區排查等前線,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和風採。
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關乎千家萬戶的工作和生活。光明區一手抓牢疫情防控,一手服務好企業復工復產。疫情發生後,光明區迅速抽調201名區直機關幹部下沉轄區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高標準抓好企業疫情防控,做到查防控機制、查員工臺帳、查防控措施、查防控物資、查內部管理、查防控宣傳「六必查」和企業底數清、工作流程清、隔離情況清、物資儲備清、防疫知識清、企業訴求清「六必清」。同時,對疫情防控必需行業相關企業主動介入,指導、幫助企業提前復工,出臺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15條,從減免物業租金、強化金融信貸支持等方面,積極為企業紓解困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月10日下午,全省首家人才銀行——「光明科學城人才銀行」正式成立,同時舉行支持疫情防控「人才貸」啟動儀式。首批貸款涵蓋區內高層次人才及人才企業,給予個人最高額度200萬元,總授信額度6億元信用貸款,並不斷擴大人才覆蓋面、逐步提高授信總額,大大緩解了疫情給人才及人才企業帶來的壓力。
關鍵詞:黨建聯盟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科學城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方面率先示範,擴大基層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光明區聚焦進一步提升覆蓋質量,強化全面從嚴治黨,打造黨群服務聯盟,推動成立「光明科學城黨建聯盟」,著力構建黨建共同體、治理共同體,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針對各級政務服務、黨群服務存在的「孤島化」「碎片化」難題,光明區依託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站點),組建政務、法律、教育、健康、文體、社會、人才、公益服務8個分聯盟,在全市率先推出「1+8」黨群服務聯盟體系,形成100項「服務清單」,下放到各級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群眾身邊的「15分鐘服務圈」「一站式服務臺」。同時,建立黨群聯盟「共商共議」、服務需求「即提即應」、服務活動「直連直通」、黨群服務「眾評眾議」工作機制,確保服務落到實處。
一流科學城需要一流黨建引領。隨著《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臺,在可預見的幾年內,將有大量黨政機關、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進駐光明科學城。這些單位隸屬、級別、類別各不相同,區域黨建、治理工作錯綜複雜,單靠行政力量難以有效統籌。為此,光明區從2020年6月起,深入調研、反覆論證,以黨建為紐帶,把各類主體緊緊凝聚在一起,創新打造光明科學城黨建聯盟,推動各單位平等協商、優勢互補、解決問題、共同發展,第一批發起單位達20個,目前已發展至28個成員單位。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層面第一個以黨建為引領、集聚科學人才力量的新型共同體,光明科學城黨建聯盟是光明區黨建引領的又一項重大探索,將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光明區在新徵程書寫新篇章提供政治保障。
關鍵詞:網格黨建
以網格黨建推動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
光明區以全周期管理為目標,歷經三年試點、探索、實踐,全面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工作,出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1+5」文件,將各類資源力量下沉到社區,推動實現黨建引領下的精細化治理。2019年以來,光明區累計受理各類訴求服務30200多宗,化解率達99.95%,服務群眾48萬人,涉及金額10.64億元,平均每天受理群眾訴求服務30-50宗,矛盾糾紛化解率全市第一,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媒體廣泛關注和點讚。
耀眼成績的取得,與黨建引領的全科網格體系和黨建引領的群眾服務體系密不可分。
光明區創新體制機制,將社區基礎網格及政法、城管、市政、應急等24類行業網格統一整合成「全科網格」,推動「多網合一」。目前已建立「全科網格」126個,形成較為完備的「全科網格」體系。全覆蓋成立網格黨支部,形成「一專多能、一主多輔」的全科網格治理力量。實行巡辦銜接機制,建立事項分級分類清單,對佔比90%、處置難度較低的一般性治理事項,進行「巡辦合一」;其他需要專業能力處置或強制執法的事項,調動街道執法部門、專業網格工作人員等聯合處置,切實縮短治理鏈條。
在夯實治理陣地方面,光明區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近年來,光明區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完成3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還打造了「築夢·紅色家園」、青鵬港灣、紅木小鎮、紅色M站、520共享服務站、白求恩黨群服務中心等一批特色鮮明、功能聚焦的各類黨群服務中心、站點,形成「紅小二」「民情診所」「黨員服務集市」等精品服務項目,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組織,享受便利服務,有效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米」。
其中,建築工地黨群服務中心「築夢·紅色家園」,累計服務工友6萬餘人次,被評為深圳市「以人民為中心——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最具價值創新案例。在全市率先推出「1+8」黨群服務聯盟體系,形成100項「服務清單」,將優質服務資源集中打包下放到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延伸服務「蓄水池」。打造周末黨群便民服務「大集市」活動,推出義診、義剪、義補等30餘項免費服務,轄區群眾可以「按需點單」,並特設「扶貧窗口」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理論宣講
有效打通基層理論宣講「最後一公裡」
4月15日上午,光明區委講師團成立儀式暨講師團成員第一期培訓班舉行。這標誌著光明區在全市率先成立區委講師團。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光明區委宣傳部主動謀劃、創新工作,面向全區機關事業單位精心挑選30位「上懂政策、下接地氣」的講師,組建全市首個區委講師團,推動黨的思想工作深入基層。光明區委講師團涵蓋街道書記、黨校教師、機關幹部、行業能手、本土講師等,變「專家講」為「大家講」,構建「專家學者講理論、領導幹部講政策、行業模範講事跡、百姓群眾講體會」的基層宣講新格局。
此外,區委黨校正式成立以來,積極打造「光明特色」現場教學點,探索建立以黨建為引領、以「紅色教育」「科技創新」「綠色生態」為主題的現場教學模式。11月10日,光明區委黨校完成光明湖、深圳灣實驗室兩個現場教學點掛牌,進一步優化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布局,為光明區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提供新的理論實踐基地,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光明落地生根。
據悉,光明區委黨校正在努力整合區內外各類教學資源,分批設立優質現場教學點,目前已對深圳黨史館、光明區白花洞革命烈士公園、光明紅木小鎮等7個現場教學點掛牌。
關鍵詞:「領航計劃」
以兩新黨組織引領持續優化惠企服務
9月20日,光明區「兩新領航·直播帶貨」正式啟動。隨著直播正式開始,由雪仙麗集團提供的福利產品(睡衣)被「秒光」。隨後,40餘種產品逐一在直播間亮相,掀起一場線上「Fun肆購」熱潮。「直播帶貨班」是光明科學城兩新書記「領航計劃」的服務項目之一,藉助當下新業態,幫助光明本土企業產品拓寬市場,擴大光明區產品的品牌熱度、知名度。
該「直播帶貨班」活動還聚焦脫貧攻堅,以「兩新」專場直播助力消費扶貧,幫助廣西田林等地26種農產品走出大山,用「小屏幕」打開「大市場」,三個小時銷售額達25萬元,系列直播銷售額近50萬元。
據悉,光明科學城兩新書記「領航計劃」項目,聚焦光明本地百強企業、龍頭企業、支柱產業及5G移動通信、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企業,成立管理研修班、現場見學班、惠企VIP班、信貸VIP班、健康VIP班、直播帶貨班6個班次,圍繞「金融、財富、健康」主題開展專業授課、實地考察、參觀交流、座談研討等系列活動,為企業搭建惠企、金融、信貸、直播帶貨等多座「橋梁」,提升企業發展潛力和內生動力,助力打贏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場「戰役」,推動「六穩」「六保」落實落地,助力世界一流科學城建設。
光明新聞記者 黃國煥(02~03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