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唐河縣是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豫西南地區革命鬥爭的起源地和指揮中心,在這裡誕生了南陽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第一個共產黨小組,第一個中共地下黨縣委。紅九軍第二十六師,紅三軍,紅二十五軍先後轉戰唐河,留下閃光的戰鬥足跡。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王樹聲率領的八路軍河南軍區部隊,王震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於1945年10月24日在祁儀鎮王田村會師,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著名的湖陽戰鬥、祁儀戰鬥和中原軍區部隊突圍西徵,都得到唐河人民的大力支持。從1919年五四運動的怒潮波及唐河,到1949年唐北、唐南、唐西三縣合併,成立中共唐河縣委,唐河縣愛國民主政府,唐河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進行了整整三十年的英勇奮鬥,付出了超過3000人的巨大犧牲。鄂豫邊省委書記張星江,紅二十六師師長吳壽青,在南昌起義和東徵廣東戰鬥中屢立功勳的周邦彩,就是其中的最優秀代表。
散布在唐河大地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莊嚴地記載著唐河革命鬥爭的光輝歷史,無聲印證著革命先輩們在唐河的奮鬥足跡。而每個看似平凡的紀念地,都有著極不平凡的動人故事。如今,經過歲月風霜的洗禮,這些紀念地更加顯示出歷史瑰寶的價值。他們不僅是唐河革命鬥爭的縮影,更是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然而,唐河縣文化資源雖然豐厚,長期以來卻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一些重要的革命遺址因缺少資金投入,得不到維修和保護而消失或瀕臨消失,這是讓人十分惋惜的。現住,縣委、縣政府已把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擺上議事日程,制定方案,投入資金,推進實施。希望通過縣鄉和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把唐河打造成豫西南紅色文化旅遊勝地。
唐河縣革命遺址和紀念地現存43處,本文選取有代表性的19處,簡介於後。
唐河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地
1930年11月,鄂北紅九軍二十六師北上,在中共唐河縣地下黨組織配合下,於30日凌晨一舉攻克唐河縣城。12月1日,中共鄂豫邊特委書記郝久亭來到唐河,與紅26師領導人、唐河縣委在縣衙大堂院(今縣委黨校)召開工農商學兵各界大會,宣布成立唐河縣蘇維埃政府。這是革命戰爭時期豫西南地區唯一的縣級蘇維埃政權。
紅三軍轉戰唐河縣境
1932年11月,賀龍率紅三軍戰略轉移至唐河縣境,其第九師師長段德昌接見了唐河地下黨縣委委員郝修文、段堂支書李文臣等人。紅軍在唐東畢店一帶訪貧問苦,打土豪分浮財,為群眾擔水掃地。在唐北的石塔寺、郝寨,紅軍與尾追的國民黨軍數次激戰,第八師師長覃甦在指揮戰鬥時壯烈犧牲。
紅二十五軍在唐河的戰鬥足跡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至桐柏山區,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主動面見程子華、徐海東等軍首長,並親自給紅軍帶路,引導紅軍在唐河縣祁儀鎮的臨泉村突然掉頭東去,擺脫了敵軍前後夾擊的危險。紅軍在祁儀東南的保安寨,擊潰敵追剿隊第五支隊,挺進至桐柏和泌陽縣境。張星江一直把紅軍送至嵩縣後才返回。
鄂豫邊省委在畢店成立
1935年8月,經過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與豫南地區黨組織領導人王國華的協商,決定將鄂豫邊工委與豫南黨組織合併成立鄂豫邊省委,統一領導豫南、豫西南的革命鬥爭。8月中旬,二人在畢店鎮外打麥場召開唐東黨員幹部會議,宣布兩地黨組織合併和鄂豫邊省委的成立。鄂豫邊省委由張星江任書記,仝中玉任組織部長,王國華任宣傳部長。
三軍會師王田村
1945年10月24日,王震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王樹聲率領的八路軍河南軍區部隊,與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在唐河縣祁儀鎮南部山區會師,並在王田村東的螞蟻山南麓召開會師大會。會後,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行署。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住地
三軍會師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行署。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為中原局常委,鄭位三代理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李先念任軍區司令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劇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許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住唐河縣湖陽鎮新店村。
李先念在王田村住地
三軍會師前後,李先念曾在祁儀鎮王田村村民蘇玉勝家居住,並將司令部設置在這裡。蘇玉勝曾用當地著名特產香湯丸(一種黑色香米)招待李先念。1959年,時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李先念,曾指示王田人精選5斤香湯丸送往北京,做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10周年慶典的獻禮。
陳少敏在新店村住地
陳少敏曾任中共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屆中央委員。1945年10月三軍會師後,中共中央中原局隨之成立,她是五常委之一,住於湖陽鎮新店村民付少良家。她外號陳大腳,齊耳短髮,腰插雙槍,給當地村民留下極深印象。祁儀戰鬥後,陳少敏於1945年12月17日隨部隊和機關轉移,次日,國民黨軍戰機轟炸陳少敏住處,兩枚炸彈準確地投至付家大院,付家兩個兒子被炸死,房子被炸塌。
皮定均住地
三軍在祁儀會師後,原屬八路軍河南軍區部隊的皮定均旅,合編為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該旅駐紮在祁儀鎮及周邊村莊,旅部設在祁儀鎮東南寺院裡(現為祁住 儀鎮第一小學,寺院的鐘鼓樓仍存),直到12月12日從祁儀撤出。隨之,皮旅參加了攻擊來犯之敵一八一師的祁儀戰鬥。
李先念、王震指揮祁儀戰鬥司令部
1945年12月12日,皮定均旅從祁儀鎮撤出後,國民黨一八一師乘機佔領祁儀鎮及東、北一帶村莊,中原軍區決定集結主力,趁其立足未穩,後續部隊尚未到達而殲滅之。李先念、王震將指揮部設在北距祁儀鎮7裡的杜門樓村,並在杜家大院坐鎮指揮祁儀戰鬥。現該宅院主屋仍存,系清末民初建造的磚瓦房屋。
中原軍區部隊突圍渡河處
1945年6月底,為衝破國民黨30萬大軍的包圍,根據中共中央電令,中原軍區部隊開始了著名的中原突圍。7月6日,突圍部隊在北起郭灘、南到蒼臺30多裡的唐河上,架起7道浮橋,使部隊快速突圍西進。李先念隨第一縱隊第十三旅在郭灘渡口渡過唐河,並以中原軍區司令員名義,在郭灘鎮張貼文告,揭露蔣介石集團破壞停戰協議,發動內戰的行徑。
趙紫陽、王宏坤在申菜園住地
1948年1月,桐柏解放軍區黨政軍機構移住唐河縣境,區黨委副書記、軍區副政委趙紫陽,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1955年授上將),住唐河縣昝崗鄉申菜園村,領導土地改革,粉碎國民黨軍進攻的鬥爭。房東女主人高工傑還在敵軍突襲申菜園時,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了趙紫陽。趙紫陽、王宏坤曾住過的宅院尚存,主屋是民國初年建造的磚瓦房屋。
桐柏解放軍區黨委、桐柏軍區司令部住地
1948年桐柏解放軍區黨委、桐柏軍區的另一住地在唐南湖陽鎮張灣村,桐柏解放區書記劉志堅,副書記趙紫陽,軍區司令員王宏坤都曾在這裡工作和居住。這是一處清末民初磚瓦宅院,主屋、東西廂房保存良好。
湖陽鎮烈士陵園
在湖陽鎮南罐山之巔。這裡埋葬的烈士分別是:1945年11月12日,李先念、王震指揮的湖陽戰鬥中犧牲的八路軍、新四軍官兵;1948年1月,攻克鄧縣時犧牲的桐柏軍區28旅官兵;1948年6月,解放襄樊時犧牲的28旅官兵。今年4至5月,湖陽鎮政府對紀念碑做了維修加固和粉刷,並重建了位於唐棗路東側的革命烈士陵牌坊。整修工程還包括修建紀念碑四周花崗巖臺階、圍欄、院牆及入園大門,遷民墳13座,以及修築上山道路等。在這些工程竣工後,罐山烈士陵園將更加莊嚴肅穆,從而迎接更多的幹部群眾和青少年來這裡瞻仰憑弔,寄託哀思。
少拜寺戰鬥和少拜寺烈士陵園
1948年4月,桐柏軍區28旅在唐河泌陽縣地方武裝配合下,在少拜寺鎮一舉殲滅國民黨保安團薛子正部2300餘人,28旅及地方武裝亦犧牲120多人。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在鎮西建立了烈士陵園,將散葬在各處的烈士遺骨遷葬於此。如今,少拜寺鎮政府正對該陵園進行整修擴建,其中有修建烈士紀念碑、漢白玉護欄,修紀念廣場,新建展覽室、辦公室,對陵園及廣場進行綠化等。不久以後,這裡將成為縣域又重要的紅色文化景點。
唐河革命紀念館
唐河革命紀念始建於2011年,是南陽地區建築規模和布展面積最大的革命紀念館。其中,紅軍解放唐河、建立縣蘇維埃政府,張星江的革命生涯,鄂豫邊省委在畢店鎮成立,三軍會師祁儀王田村則是濃墨重彩展現的部分。
周邦彩
周邦彩是唐河縣桐寨鋪鎮周莊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時任十七軍第二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時任二十軍軍官教導團參謀長。1928年,周邦彩在汝南領導武裝起義時壯烈犧牲。周邦彩家故宅仍在,房屋不存。
張星江故居
張星江是唐河縣畢店鎮張心一村人,192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唐河縣委書記、鄂豫邊工委書記、鄂豫邊省委書記兼紅軍遊擊隊指導員,1936年3月28日,為掩護遊擊隊突圍而壯烈犧牲。張星江是河南省著名革命烈士,南陽地區第二號黨史人物(第一為彭雪楓)。現畢店鎮政府在對張星江故居及周邊區域做好規劃布局的基礎上,正認真打造這一重要的革命紀念地,人民群眾、星江後人多年的願望就要變為現實了。
革命詩人李季
李季是唐河縣祁儀鎮小李莊人,1938年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冬,李季創作了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實踐毛澤東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第一個碩果。新中國成立後,李季創辦和主編《長江文藝》,後但任《人民文學》和《詩 刊》領導職務,曾創作和出版了大量詩歌、小說、散文,熱情歌頌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現小李莊村李季故宅仍存,急需整修,闢為紅色文化景點。
張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