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調侃: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靈魂。什麼樣的城市,才是人們心中的理想之城?
近日,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發布了第一期《理想之城榜》,他們嘗試將「幸福生活」量化,運用指標模型描繪城市的「幸福感」,呈現人們心中的理想之城。
榜單認為,滿足人們幸福生活的需求,是衡量城市「理想值」更重要的砝碼。綜合人口規模、城市能級和經濟體量等因素,研究團隊從全國300多座地級以上城市中選取34座城市作為觀測樣本,評價指標包含公共空間體驗、生活舒適、市民準入和市民待遇四大維度,囊括40項三級指標。
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成都、南京、寧波、瀋陽和西安。寧波的表現,究竟亮眼在哪裡?
「高幸福值」推動城市逆襲
從「理想之城」的整體榜單看,頭部城市與以往的GDP城市排名榜單有比較高的關聯性。由此可見,一座城市的「家底」厚度與能容納的「理想」廣度、「幸福感」高度有息息相關。
北京、上海兩座超大城市依舊是最接近人們理想生活圖景的城市。此外,今年前三季度GDP排名位列全國前十位的杭州、深圳、成都、南京這四座城市也在「理想之城」榜單中位居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高幸福值」正推動一些城市實現地位的逆襲。具體來看,半數城市獲得了遠超經濟實力的「幸福值」,這些「後浪」城市在為大眾描繪美好生活藍圖方面,成為了一線城市的有力挑戰者。如杭州憑藉「生活舒適」和「市民待遇」兩大維度的良好表現超越深圳,搶得第4名的「寶座」;「生活舒適」維度表現欠佳的深圳,則屈居第5名。
「後浪」大軍中,寧波勇立潮頭。在新冠疫情的」黑天鵝「事件面前,寧波作為傳統工業城市,頂住了產業結構的壓力,實現經濟上的「V型反轉」。今年前三季度,以8762.34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列全國第12位。而通過「理想城市」的評價模型,寧波則衝進全國前十,位列第8位,超過其GDP的排名。
「理想之城」傳達出來的幸福感,最直接反應在城市對人口的正向吸引力上:越理想的城市越吸引人。當然,由於最理想的城市人口流入趨近飽和,人口向外溢出,這也導致長三角地區的常住人口增量最為亮眼,珠三角地區次之。
從2019年各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來看,寧波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34萬,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到第4位,僅次於杭州(55.4萬)、深圳(41.22萬)和廣州(40.15萬)。寧波過去兩年共新增常住人口53.7萬人,按照2019年象山的常住人口53.1萬來算,寧波這兩年相當於增加了整個象山縣的人口。
並且,這兩年間寧波戶籍人口只新增了11.6萬人,也就是說,寧波新增常住人口中的78.4%是由外來人口貢獻的。如果考慮戶籍新增人口中還包括外來人口落戶的,外來人口對寧波新增人口的貢獻則會更大。在這40多萬用腳投票、選擇來寧波安家落戶的外來人口中,絕大部分是勞動人口,或者叫工作人口。
榜單還指出了一個省域「雙城」新融合的現象——省會城市憑藉行政調配效率,能夠提升「幸福值」,吸引更多人才和創新產業流入。省會城市的「幸福值」優勢,與「第二城」的工業基礎相融合,形成「創新—量產」的鏈條。這樣的趨勢已經出現,杭甬雙城的聯動便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反觀像佛山、東莞、蘇州、無錫等同類工業城市,除了佛山25.29萬新增常住人口稍顯迅猛之外,東莞(7.23萬)、蘇州(2.82萬)、無錫(1.7萬)增量平平,都沒有超過10萬,他們在「理想城市」中的排名也遠低於寧波。由此可見,寧波有著除卻工業王牌之外,更豐富的「城市人設」。
寧波「城市人設」中的長短板
首先是出行便捷度,這也是寧波最引以為傲的地方,拿到了滿分。前幾天,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也印證了這點,寧波在通勤方面的舒適度,已經跑贏了不少兄弟城市——寧波中心城區通勤人口的單程平均通勤時耗為32分鐘,不僅低於全國36分鐘的平均值,還超過了海口、拉薩。相當於經濟實力相仿的國內城市,在寧波出門一趟,可以省去不少堵在路上的時間。
尤其是寧波2.5KM的「職住分離度」,更是超過了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重慶、南京等大城市。「職住分離度」通俗地講就是「平均出行多遠距離,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其值越小,說明城市職住功能的空間配置越均衡。
寧波平均出行2.5KM就能找到一個就業機會,相比之下,在杭州、天津、武漢等城市,得平均出行4.1KM才能找到一個就業機會,這意味著寧波市區職住空間分布均勻,也反映了寧波能提供數量更多、選擇更多元的就業崗位。
其次是易購指數,寧波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去年的數據就顯示,寧波市連鎖便利店數量已超過600家,基本上市區範圍內的小區、商圈、寫字樓周邊都能找到一兩家便利店。在寧波買奢侈品也是非常方便的,和義大道之外,明年4月開業的阪急百貨也定位高端。
總體來說,雖然寧波的購物中心數量不如上海,但由於「城市與人口規模較小」,購物中心的佔地比反而更勝一籌,能排入全國TOP5。即便實體店沒法買到想買的東西,寧波發達的跨境電商也縮短了人們等待快遞的時間。
正是由於寧波在上述幾方面的表現,其生活舒適指數在34座城市中排到了第3位,僅次於烏魯木齊和泉州。確實,寧波一直都被人們視為一座宜居的城市。
不過,榜單也指出——從整體上看,生活舒適指標與市民待遇指數出現負相關,卓越城市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造成生活空間的擠壓,出現高房價、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從而造成生活舒適度的下降;而生活較為舒適的城市,往往公共資源不夠充足。
這裡的公共資源主要指的是教育和醫療兩方面。在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一併提供的教育、醫療兩份子榜單中,寧波表現並不佳,在34城中的排名分別位列第25和第27。
事實上,寧波城區範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在數量上相對偏少,空間上又相對集中。隨著人口增加和人口向主城區集聚,近年來中小學招生預警問題十分突出,「雙一流」建設高校目前也就只有寧波大學一所——優質的教育資源已經成為優化人口空間分布、引導人口有序集聚的重要手段,在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推動周邊人口向城市新的建成區集聚等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樣,寧波的三甲醫院數量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上靠後,這同寧波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是十分不匹配的。特別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來,優質的醫療資源對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醫療資源配置水平和合理布局是寧波未來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
透過另外幾個細分指標,我們也能看到寧波未來打造「理想之城」的努力方向。榜單中提到,「後浪」城市的主要特徵就是強烈的「網際網路感」:一方面,這些城市是北上廣深之外,新銳網際網路公司的熱門選址地,如杭州孕育了阿里、網易,廈門擁有年輕人「裝機必備」的美圖秀秀;另一方面,這些城市是年輕人們熱衷「打卡」的「網紅城市」,如近兩年旅遊熱度高居不下的成都與西安,榜單中分別位列第6與第10。
這個「網際網路感」,往往是傳統工業城市轉型中的短板。不過,近兩年,寧波已在積極探索增加城市「魅力值」的路徑。
今年,寧波相繼牽手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企業,湧現出了像小遛、易哈佛、悟空識字、森浦等軟體細分領域的新星企業。可以預見,這些新勢力將助推寧波加快融入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進程。
文字:王心怡 史旻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