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農村老人去世,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2020-12-14 騰訊網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宿命,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開始操心起自己的後事了,畢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向講究死者為大,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10月19日,筆者去平涼下川河北跟白事,看到農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充滿著人情味的,這一點在紅白喜事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以前農村辦白事,親朋好友還有附近的鄉親們,不管有多忙都會儘量趕回來幫忙,所以場面也是熱熱鬧鬧的。

如今在農村有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年輕一輩外出打工,老一輩守在農村老屋務農、承擔贍養小一輩的任務。而年輕一輩,一年回不了幾次家,甚至好幾年才回家看看。這樣一來,年輕一輩照料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和子女相見的機會也甚少。在不少家庭,外出打工子女的一個電話成了父母最大的期盼。

具體到地方來說,前一兩天都是守靈,第三天或第五天出殯儀火化或者安葬,具體的你可以問問你所在地的老年人,或者找一些花圈壽衣店,這些店是專門幫助別人辦理喪事的!

這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在我們這老人去世要放三天的,還請吹鼓手,辦的可熱鬧了,有的地方咽氣就埋上也不收禮。

在過去,古人是非常注重孝道的,自古以來就有「百行孝為先」的說法,一個人是否孝順甚至成為過去選拔官員的重要參考指標。但隨著社會發展,當代年輕人的孝心卻淡化了,很多年輕人不太注重孝順父母這件事兒了,甚至父母年老時都沒有挑起贍養的重任。在部分農民家庭,甚至會出現家裡有幾個子女,父母卻無人贍養的情況。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在盡孝這件事兒上,農村人也害怕世人的眼光。他們害怕自己沒能盡到贍養父母的重任,背上「不孝」的罪名,所以儘管生前沒有好好伺候父母,在其去世後也會風光大葬。這樣一來自己能安下心,也能避免世人唾罵的言語。

但縱使有千百般理由,贍養父母都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是出於逃避世人眼光的本意,不以工作繁忙為由,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實!你說是嗎?(張耀忠)

相關焦點

  • 在農村有老人去世,白事的講究很多,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那麼對於在農村,有人去世時要穿壽衣買壽材都是農村裡的一個規矩,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規矩。當然農村的這些所謂的規矩也是一種農村的文化,畢竟農村人都祖輩生活到現在,也是遵循著老祖宗的規矩來的,就像農村裡有人去世的時候就要穿壽衣,穿壽衣這個就是歷代傳下來的規矩,不管是什麼年齡的人去世,穿壽衣是必然要做的,像有的時候
  • 農村操辦白事,這三種做法簡直「荒唐」,農民:必須管管了
    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在農村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了,但是農村有些風俗習俗依舊讓人詬病,比如說紅白喜事,很多都是鋪張浪費,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農村操辦「白事」的一些詬病,有些做法純粹是「胡鬧」,可以說非常的「荒唐」。農村操辦白事,這三種做法簡直「荒唐」,農民:必須管管了。首先,白事辦得不嚴肅,非常的「輕浮」!
  • 東陽:「白事簡辦、紅事新辦」 鄉村吹起文明新風
    一直以來,農村辦白事講究「排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甚至一度颳起攀比風,為了「極盡哀榮」,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即使借錢也要把白事辦得「體面」,造成巨大浪費。老百姓對此既反感又無奈。  今年我市被確定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省級試點和移風易俗工作金華市試點。
  • 農村人講究「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是為啥?看完懂了
    儘管紅白事同等重要,但是在農村卻有「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的說法,這是為啥呢? 相反,當村子裡有老人去世的話,即便是人們沒有收到主家的信息,大家也會去幫忙。
  •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興的喜事了,就要和親朋好友目前們一起分享,並慶祝一下,所以在古代就有了辦喜事的習俗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而說到辦喜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紅喜事和白喜事。
  • 在農村裡,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裡人來弔孝的?
    時間在變,時代也在變,但無論時間和時代怎麼變,在農村裡,總有不變的東西。比如說,當農村一旦有老人去世後,每家每戶的的人都會主動到去世老人的家裡前去弔唁。哪怕是原來在生活中稍有嫌隙的,也會在那一刻捐棄前嫌,前往送去世老人最後一程。
  • 嗩吶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
    俗話說「嗩吶一響全劇終」,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呢?在我們這裡,過去的確有很多辦白事的時候大吹特吹嗩吶,但是現在卻幾乎絕跡了,我認為:白事不讓吹嗩吶,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嗩吶被當作了一種文藝表演形式走上了大雅之堂。
  • 農村喜事與白事日子衝撞在一起,兩家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白事――俗話說:人,又生就有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無論是喜事還是白事,作為歡喜的一家與悲痛的另一家,都想找個吉辰良日,一個是對新人的祝願,另一邊是對死者的安慰。他們家門前正好是一條大路,我們的門前雖然也有一條小路可走,但農村人講究,人死後出殯是最後看看村裡面了,講究都要走大路的。可是人家喜事的日子也是早定了的,不能更改。我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跟人家商量,想著如果人家不讓路的話,我們只能走小路了!沒想到,人家喜事一方通情達理。
  • 「紅事叫,白事到」農村這些「不成文」的規定,你了解多少?
    但是,在農村有些規矩禮法雖然沒有人規定必須遵守,但是這些禮法已經深入農村人的骨髓成了一個又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所謂「紅事叫」,在農村,家裡的男孩娶妻需要男方在家裡大擺筵席款待賓客,而農村人家大多數是在家裡擺席,因此就需要提前做很多準備工作。
  • 農村辦紅白喜事為啥不找人幫忙,而是花錢請服務隊?人情味沒了?
    隨禮也開始忙不迭,有的時候一天要隨好幾個禮,無法分身的時候就只能禮到人不到,這也是每年都在同期上演的酒席,全年之中的酒席,當屬冬季最為繁多。過去的時候農村辦理紅白喜事,都是街坊鄰居前來幫忙,尤其是辦白事,不用通知大家就會自發的前去幫忙,哪怕是平日裡有一些矛盾、隔閡的,在辦白事面前,都會屏棄一切顧慮前來幫忙。
  • 年輕人外出打工,導致農村老人去世後無人抬棺材,該如何解決啊?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在一些農村地區,目前仍延續著傳統的土葬習俗,老人去世經入殮出殯,而後才入土為安。常見的棺材為實木打造,重量依木材、尺寸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普通棺材在四五百斤,密實木質的棺材重八百來斤也不足為奇。
  • 農村老人去世時,城裡的姐妹也回來擺帳桌收禮,這合理嗎?
    農村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隨禮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既然有人隨禮,那就有人收禮。誰人沒有隨過禮?誰又沒有收過禮?但讓一些人不解的是,一些農村老人去世了,城裡工作的姐妹也回來擺個帳桌子收禮,這讓一些人感覺怪異,認為這有些不合理。
  • 農村俗語:「紅事等吃喝,白事累彎腰」,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農村的冬季總是異常的寒冷,很多人家裡除了土炕之外,幾乎沒有多餘的取暖設施,因此很多農村老人都會在冬季離開,主要是因為天氣寒冷被凍走的。而許多年輕人也選擇在冬季結婚,除了冬季清閒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婚宴剩下的飯菜不容易壞掉。
  •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 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導語: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在農村送禮都有哪些講究?農村送禮又有哪些講究呢?(一)壽不送煙,從字面意思理解為:給老人祝賀壽時,不能送香菸。其語意是:在農村,人們為年齡大的老人賀壽過生日時,隨禮不能送香菸,這是老人非常忌諱的。
  • 疫情當前母親突然去世,白事怎麼辦?這位村幹部的做法獲全村讚揚
    疫情期間,很多事情都無法正常進行,河北一位大哥就被迫做出了一個進退兩難的艱難抉擇。坐標河北保定定州市開元鎮西忽村,王姿英的老母親因身患癌症進入病危階段。按照農村的常規習俗,這時候子女應當為老人的後事早做準備。然而,身為村支部副書記的王姿英,首先想到的是當前的疫情防控。
  • 壽寧坑底推進移風易俗「紅事」「白事」從簡辦
    寧德網消息(範建桃 江芳芳)「我母親去世時就簡單辦個儀式,沒有搞鼓樂隊、做迷信之類的......」日前,壽寧縣坑底鄉一位群眾告訴筆者。「過去,村裡一旦有人出殯,整個村裡就都響徹著巨大的哀樂聲、鼓樂聲、鞭炮聲,親屬不論多遠、工作多忙,都得放下手中的活,回家參與治喪......過程麻煩,又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現在這個『一日喪』推廣,我是發自內心的支持!」像他這樣,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簡化辦喪流程的做法,目前已然在坑底全鄉推廣。
  • 為啥農村裡有些「不成文」的規矩呢?但是農民都得遵守,是啥原因
    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農村的白事,要是村裡有老人去世的話,就比如我們山東老家這裡,家裡的老人要是去世了,門口就要點燃一對稻草或者是麥稈,這樣大家看到後就知道這家裡有人去世了,村民這個時候就會注意,尤其是鄰居之間,就會去家裡慰問下,畢竟死者為大,村民去事主家裡慰問的意思,也就是說安撫下家人的心情,節哀順變的意思,其餘的就是說,這家裡要是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話,那麼我們是可以來幫忙的
  • 豔俗的紅事,悽涼的白事
    每年婆婆生日都是弟兄幾個輪流給她做壽,每到這一天,提前飯店訂好了桌,兒子媳婦,閨女,女婿都再帶著自己的家人,四世同堂齊聚一起。幾十口人,熱鬧非凡,以前年輕的時候都不大喜歡這樣的場合,或許年齡越來越大了,卻越來越喜歡這種豔俗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