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球、短傳、虛晃、過樁,一腳抽射,足球在空中劃出了一道優美的弧線。
「沒想到孩子們在球場上比拼的這麼激烈,比賽中他們很講究戰術配合,發揮了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寧夏足球的希望和未來。」石嘴山市市民高新志說。剛剛閉幕的2020年寧夏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讓讓球迷直呼過癮。
2013年,國家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出臺《關於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讓青少年校園足球運動在神州大地迅速蔓延。但與發達省區相比較,寧夏在足球人口、群眾基礎、青訓體系、運動理念、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面對「先天不足」,自治區教育廳迎難而上,積極探索,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在抓好校園足球方面放大招、出新招,點燃校園足球「烽火」,讓足球夢託起新希望。
截至2019年年底,全區共有261所中小學、61所幼兒園入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特色幼兒園,3所本科高等學校設有足球高水平運動隊,興慶區、大武口區、靈武市、西夏區入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區),石嘴山市2018年命名校園足球國家級改革試驗區和「滿天星」訓練營,靈武市2019年命名國家級「滿天星」訓練營,初步形成了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試點縣(區)+特色學+「滿天星」訓練營+高水平運動隊「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科學規劃、頂層設計,建立校園足球工作機制
2016年3月,自治區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區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進校園足球發展。自治區教育廳聯合體育局、財政廳等6部門出臺了《關於加強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實施意見》,從特色學校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培訓競賽體系、師資場地保障等制定工作措施,構建起教學、訓練、賽事、社團、校園文化等五位一體校園足球發展體系。及時制定《全區青少年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實施方案》,構建了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全學段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各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普遍結合實際細化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形成了各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校園足球工作推進機制。
堅持普及為主,完善校園足球發展體系
自治區教育廳支持各地各學校積極申報創建校園足球試點縣(區)、特色學校和幼兒園,在青少年學生中推廣普及足球運動。加大對靈武市、大武口區等4個試點縣(區)的支持力度,從政策、師資、經費等方面給予傾斜和保障,營造縣域內校園足球運動的濃厚氛圍。統籌各地各學校校園足球發展情況,分區域布局了一批自治區級、縣(區)級和學區級「滿天星」訓練營,鼓勵各地申報國家級「滿天星」訓練營,指導石嘴山市和靈武市加快配備高水平教練、實施高水平教學、開展高水平訓練、組織高水平競賽、落實高水平保障、強化高水平管理,在其他非足球特色的學校開展足球興趣小組、社團等形式多樣的足球活動,探索構建了體教融合的青少年足球發展新模式,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果。
目前,寧夏已向近48萬餘名在校學生每周開設1節足球課、組織課餘訓練和校內聯賽,學生在足球運動中強健體魄、鍛鍊意志,學會尊重、合作、助人、自律,有力促進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這幾年,我們學校積極參加各類足球比賽,越來越重視足球項目,更新了很多運動裝備,教練員對足球運動的理念都有了更新的認識,獲得國家運動員二級證書也讓我對個人職業規劃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西吉中學18歲的王志龍說。
強化「教、練、賽」,提高校園足球競技水平
打好「教」的基礎,開齊開足上好每班每周1節足球課,自治區教育廳根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試行)》《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試行)》和《365集足球運動技能教學示範片》,針對不同學段、年齡、技術層次的學生科學制定教學方案和計劃,積極開展教學教研、評比觀摩等活動,因地制宜加大校本課程研究,提高足球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水平。建好「練」的平臺,指導各地各學校加強校園足球大課間、課餘訓練的常態化訓練機制建設,充分發揮「滿天星」訓練營的區域聚集作用,遴選各學段精英運動員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節開展集中訓練,每個訓練營均配有1-2名高水平教練員,構建起了學校、片區、縣區和自治區不同層次的「滿天星」訓練營體系。營造「賽」的氛圍,普遍建立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班級年級和校際間校園足球聯賽,形成了梯次配備、規範有序的校園足球競賽機制。
五年來,自治區教育廳共選派各學段40餘支校園足球代表隊參加全國8個組別的分區賽和總決賽,並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靈武市第一中學先後2次榮獲西北賽區冠軍,北方民族大學榮獲2019年度全國總決賽亞軍。採取逐級選拔推薦的方式,會同自治區體育局每年舉辦最佳陣容選拔和全區校園足球聯賽,覆蓋面涉及所有特色學校和學生。支持部分城市承辦中國青少年足球超級聯賽西部大區(U系列),主動對接東部發達地區專業足球俱樂部開展梯隊間競賽,有效活躍了校園競賽氛圍,提高了足球運動技戰術水平。
「在靈武市,校園足球聯賽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青少年足球技術和水平也在穩步提高,一些有潛力的學生被上海等城市的足球俱樂部聘為三四線球員,這在以前群眾自發籌辦賽事時期,是不敢想像的。」靈武一中體育老師葉忠志說。
完善配套支撐,加強校園足球保障條件
自治區教育廳加強校園足球師資隊伍建設,分8批次組織2015-2019年申報的特色學校校長、教師參加「國培」「英足總」和全國校園足球教練員培訓等專項培訓,選派部分足球教師赴國外留學。
「他們不以培養職業球員為目標,只為每一個喜歡足球的孩子提供踢球的平臺,卻在培養大批足球愛好者的同時收穫了世界級球星,這對我們開展校園足球運動觸動很深。」2015年以來,每次從英國、法國等足球發達國家學「藝」歸來後,體育老師們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截至2019年底,寧夏累計有240餘名中小學足球教師獲得亞足聯D級教練員證書、5名教師獲得C級教練員證書、2名教師獲得B級教練員證書,140名體育老師參加各級別足球裁判員培訓,38名體育教師赴英國、法國留學,為上好一節足球課、開展校內聯賽提供了師資保證。積極依託教育部引智計劃和自治區外專局專項計劃,累計引進12名高水平外籍足球教練來我區指導教學訓練,在區域內統籌使用,既帶學生也帶教師,實現使用效率最大化。加快校園足球場地建設和器材配套,會同自然資源、住建、體育等部門推進校園足球場地建設,目前寧夏已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校園足球場地建設任務。通過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學校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項目,逐步改善學校體育教學設備器材配套,目前全區中小學體育器材達標率達70%以上,足球特色學校足球專項器材配備率達50%以上。持續加大經費保障,爭取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校園足球及學校體育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校園足球和學校體育工作發展,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先後2次開展校園足球專項經費績效考核和督導評價,推動工作落實落地。
著力營造氛圍,優化校園足球發展環境
鹽池縣第五小學足球教練張曉亮說:「我們為孩子們搭建了展示、交流足球文化和運動技能的平臺,使同學們享受了足球運動的快樂,營造了良好的校園足球文化,形成全體師生熱愛足球運動的校園氛圍。從足球在校園孕育到足球課程的演繹,我們在改革中不斷以新的文化來促動引領學生更好、更優地成長,用校園足球撬動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自治區教育廳指導各地各學校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文化月等活動,把開展競賽、遊戲、徵文、攝影、書畫、啦啦操等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促進足球運動隊、足球社團、足球興趣小組等發展。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搭建自治區校園足球新媒體信息平臺,大力宣傳報導各地各學校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交流工作經驗,展示特色成果。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舉辦全區校園足球節,統籌開展校園足球文化交流展示、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研討、「夢想從足球起航」名家創作筆會、赴英法足球教師經驗交流等系列活動,以及教學訓練競賽和文化藝術交流展示活動,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和支持,有效擴大了發展校園足球的影響力。如今,愛足球、踢足球、看足球、談足球已經在全區中小學蔚然成風。
前不久,寧夏正式印發《寧夏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寧夏將建設青少年足球人才梯隊,著力構建以校園足球為基礎、各級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為龍頭的全區青少年足球訓練體系,構建區、市、縣三級足球人才梯隊。到2025年,在全區扶持建設400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打造高水平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加快推進自治區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及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靈武市6個分中心建設,力爭建成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以自治區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為依託,充分整合周邊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及自治區職教園區場地資源,打造集教學、訓練、比賽為一體的「寧夏賀蘭山青少年足球訓練集群」。拓寬青少年運動員成才通道,完善青少年運動員、學生運動員信息共享、資格互認機制,暢通學生運動員等級申報辦理流程,實現「一站式」辦結。適當增加普通高中「體育班」足球特長生招生數量,在區內大專院校招生計劃中適當增加二級(含二級)以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招生數量。構建完備競賽體系,辦好全區青少年U13—U18系列足球比賽、青訓中心「精英梯隊聯賽」和自治區校園足球聯賽,積極爭取承接全國青少年U系列等足球賽事,構建青少年全年齡段、小學到大學全學段競賽體系。
「《方案》的出臺,對於我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我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加強校園足球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進一步抓好校園足球推廣普及,發揮校園足球的育人功能。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好校園足球教學根基。進一步促進體教融合發展,形成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和文化學習齊頭並進的良好示範。進一步配套完善政策和制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影響和制約校園足球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努力開創校園足球發展的新局面。」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說。(寧夏日報記者 王剛 文/圖)
編輯:李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