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7月26日摘編微信公眾號《新聞女生》平臺發布的信息:儀徵真州就有了金畫,而且工藝精細,十分考究。7月25日,就和真州金畫代表性傳承人劉庭安一起,走近真州金畫,了解真州金畫製作技藝背後的故事。
走近非遺,傳承文化,來看揚州非遺。箔金薄如蟬翼,在上面作畫非常不易,但從漢代開始,儀徵真州就有了金畫,而且工藝精細,十分考究。今天(7月25日),就和真州金畫代表性傳承人劉庭安一起,走近真州金畫,了解真州金畫製作技藝背後的故事。
金畫起源於商代,在儀徵出土的漢墓中曾經發現過金畫一類的文物,這可能是當地最早的金畫印跡。
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州金畫代表性傳承人劉庭安說,在儀徵新城這邊出土的漢墓 ,博物館裡面都有介紹,裡面出現了金箔飾,延續到唐代是最鼎盛時期。因為唐朝的時候是經濟最發達的時候,它的宮廷壁畫基本上用的都是黃金、珠寶,它的顏色都是用寶石碾成粉畫的 。
劉庭安曾是一家單位的宣傳工作者,一直非常喜愛畫畫。三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金畫技藝。
劉庭安說,當時在西北,遇到修復古廟建築,因為古廟裡面有很多壁畫,都是純金的,修復的時候,需要這方面的工藝,自己比較感興趣,覺得這個挺好,要把它傳承下來,就一直在關注、在研究,翻閱大量的資料,然後去拜師,到中央美院、天津美院學習。
而立之年重新選擇一份職業,對於劉庭安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他找不到具體的金畫技藝傳承人,也沒有明確技法資料,只能通過查閱考古、漆器等方面的書籍融會貫通去領悟。
劉庭安說,因為這個東西能斷斷續續傳承下來的,在古墓裡面一般都在陶器、漆器上,但是畢竟它比較大,不容易交流,所以當時就想能不能畫在紙上,畫到絹帛上,就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工,做了很多研究。但有的時候還是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膠刷上去火候不夠或者透過去了或者金箔上去顏色不融,只能一遍一遍的試,由於這個金箔也很貴,有時候也很心疼。經過很多次實驗最後選擇絹,因為絹比較柔軟,有經緯度,承載力也比較好一些。
選好承載金箔畫的絹後,需要在絹上上膠,以便金箔的粘連拼接。
等到膠既不過於粘粘又保有粘性的時候,劉庭安帶起手套,開始拼接金箔。
劉庭安介紹,因為金箔很薄,像頭髮絲一樣薄,手拿不住,一拿就粘到手上,一落地就跟化了一樣,拿金箔,練習也是一個火候。在畫面上沾畫的時候,要大氣不喘,因為你一喘氣,金箔就吹跑了,貼的時候也是根據畫面,如果畫面需要整整齊齊的,就需要整整齊齊的對接,如果畫面需要斑駁或者龜裂或者天然瓷裂那種,你就給它碎貼。
據了解,一幅6尺寬的畫作需要金箔200多張,每一張的拼貼都體現著匠心。在金箔拼接完成後,還需要再刷一次膠,以起到保護作用,然後就是在金箔上勾勒線條了。在這些工序上,一般不允許你出錯,所以前期工作要做的很充分,比如稿子的創作、定型、顏色的考究等等一系列,基本是要萬無一失,再往金箔上去畫。
劉庭安還致力於真州金畫技藝的傳承,每個周末他的工作室裡都會有不同年齡的學生前來學習。
劉庭安一直就有一個想法,哪怕學生很少,但是總有那麼一兩個會喜歡這個技藝,因為畢竟它是一個傳統的東西,為了能傳承技藝,這些年,他一直在堅守。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能夠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用自己的力量把這些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