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五雷(仙)山,原名雷嶽,海拔一千米,主峰金頂分出數脈,呈輻射狀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地維,因廟宇出現「雷掃其殿,鐘鼓自鳴,塵埃自淨」的奇蹟,故更名為五雷(仙)山。山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植被茂密,溝壑縱橫,空氣清新,自然景觀獨特,是有名的旅遊避暑勝地。
2004年10月,張家界五雷(仙)山旅遊有限公司對五雷(仙)山進行開發建設,整合資源,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鼎力打造中國南武當——五雷(仙)山道教文化特色旅遊品牌。不僅使五雷(仙)山道文化得以保護和弘揚,而且使五雷(仙)山容入大湘西的旅遊圈,以張家界旅遊為依託,以常德市、長株潭為銜接口,接軌全國旅遊大動脈,當前五雷(仙)山旅遊蓬勃發展,成為人們旅遊目的地的新寵。
五雷(仙)山神秘、神奇、神聖,古樸而幽深,空靈而厚重,它是大湘西東大門戶一顆璀璨的明珠。湖南省重點宗教場所,張家界東線旅遊風景名勝區,距慈利縣城18公裡,距張家界市城區35公裡,距常德市城區69公裡,與常德市接壤,是進入張家界的必經之地。是集朝拜、觀光及休閒度假、探險健身為一體,道教文化深厚的宗教旅遊區,原名雷嶽,海拔1000米,因主峰金頂分出數脈,呈輻射狀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地維,所以又叫大維山。後來,因大維山廟宇出現「雷掃其殿,鍾自鳴,塵埃自淨」的奇蹟,故又名五雷山。
山上氣候宜人,環境優雅,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最高溫度為32℃,平均溫度11.6℃,是旅遊避暑和道教聖地,其道教殿宇之多被《三湘之最》譽為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素有「楚南第一勝境」之稱。據史書記載,五雷(仙)山道教「始於庸、盛於明」。西域淨樂國太子曾選中此地,壘石室苦修,「得道高升」這就是著名的真武帝君。嗣後,唐代李靖慕名上山草創道觀。元末翰林國史編修張兌辭官歸隱於此,在五雷(仙)山擴修殿宇,弘揚道教文化,並親題「楚南名山推第一」。明神宗封五雷(仙)山為「洞天福地」。道教信徒遍及鄂西南、湘西北兩省十八縣。每年古歷「三月三」、「八月十五」為朝聖日。明代成歷年間,常德榮定王、澧州華陽王對五雷(仙)山進行大規模擴修改建,建築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有36宮72殿。其建築為石牆鐵瓦構築,隨山脊溝壑縱橫陳列,綿延15華裡,奇險深幽,玄妙超然,獨具一格,蜚聲南北。
景區景點
五雷(仙)山古樸幽深,神秘峻美,分四大特色遊覽區:金頂祖師山道教文化旅遊區,慈濟塔國際避暑大山莊度假區,星子山、插旗山太極文化旅遊區和三王老棚自然景觀探險旅遊區。
玉皇殿
玉皇殿建於明末清初,是由常德的榮定王和澧洲的華陽王修建的,由於文革時期遭到破壞,現在我們眼前的玉皇殿是於2006年恢復重建的,2007年11月11日舉行了大型的開光典禮,兩邊的建築是鍾、鼓樓,暮鼓晨鐘,那是千百年來人們嚮往的人間仙境。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是道界中最高的神明之一,地位僅次於三清、總執天道,為三才主宰,掌天地人之均軸,大家無妨民來朝拜。
會仙橋
為雙孔石橋始建於唐朝(公元630—641?年),僅次趙州橋(公元605年)幾十年。據歷代慈利縣誌載:唐朝李靖於武德八年到打仗時留心過的五雷山出資草創道觀。,修建此橋,通往主峰。明萬曆後期常德榮定王修整此橋,清朝乾隆九年再次修復,因修行道人得道成仙之時要從山頂(金殿)下,到梳妝檯淨身,然後途徑此橋到捨身巖「捨身」成仙。故後人稱此橋為「渡仙橋」。
金殿
也稱金頂,是五雷仙山最高峰。相傳為祖師爺託夢張兌邀華陽山、榮定王所造。金殿建築為古轎頂型,上蓋紫銅色琉璃瓦,屋簷布以獸頭,牆體石條砌成,三面懸崖,一面石階蜿蜒而上,顯得輝煌莊嚴、肅靜。殿中供真武祖師神像,為九火銅鑄成,重約兩千餘斤,緊緊嵌在一樟樹蔸上,為澧州華陽王所造,另有金童玉女,四值功曹分列兩旁,威武雄壯。殿前原有香爐兩個和刻有張兌「楚南名山推第一」的石柱。這裡香火繚繞、鐘聲陣陣,是舉行道教儀式和善男信女朝聖的主殿。金殿雖險,卻有四奇,一是立於常德、澧洲、湘鄂邊界高處,只要是大晴天,均可見到金殿如一顆明珠金碧輝煌,數百裡遠的常德澧縣城區歷歷在目,而其他高於金殿之處卻看不到常德、澧縣城區。二奇金殿拜塌不到十平方米,但不管有多少人朝拜祖師,卻互不擦身,竟若無人一般。三奇每年三月初三前,必有大雷大雨發生,第二天卻晴空萬裡,傳言是祖師爺駕臨。四奇金頂雖為五雷山最高峰,但在山頂有一泉,雖久旱無雨,水仍源源不絕。傳說清順治後期,闖王李自成以僧人身份遊五雷山,偶染微恙,喝此泉水後,疾除康復,稱其為「金頂神泉」。
百鳥朝鳳
金頂似金鑄玉琢一般,秀麗如鳳。駐足金頂向四周眺望,數以百計的大小山頭,有如翹首之鳥,環拱金頂,依稀向金殿頂禮膜拜,素稱「百鳥朝鳳」。在雲彩浮動或紗霧淡罩時,「百鳥」隱約欲飛;當濃雲瀰漫山谷溝壑時,數百山頭似鳥浮波,妙不可言。
五龍捧聖
讓我們站在金頂四面眺望,周圍有5條山嶺,或起伏奔騰於南,或蜿蜒盤繞於東,或騰空昂然於北,雄奇多姿,儼如5條龍環繞金頂,素稱「五龍捧聖」。當旭日東升射來萬道金光之時,龍身騰煙飛霞,生氣盎然。尤其在雨後初晴的陽光燦爛之時,紫氣氤氳,時濃時淡,給「龍身」罩上一層神秘色彩,引人入勝。有時雲霧忽散,忽高忽低,其「龍身」更有穿雲鑽霧之美。傳說,5條龍狀山嶺,是5條孽龍被五雷山祖師徵服後的化身。有關祖師降龍的神話故事,流傳至今。
朝拜要衝三王峪
三王峪西起五雷山腳,東出蒙泉湖,碾轉曲徊40華裡,是常德、澧津、洞庭 一帶人們朝拜「楚南名山推第一」的五雷山道教聖地的必幅通道。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兵敗退湘北,聞五雷山,山險勢要,乃是藏龍臥虎之地。即率欲搶佔五雷山為據守進退之計,不想吳三桂,捷足先登五雷。馮王兵進長峪 ,見五雷山以為吳三桂竊據,不敢蠻戰,只得退出峽谷。邊退邊望而卻望秀麗的仙山,依依難捨,據說望了三回,故後人稱「三望峪」。另說土王覃厚王也曾在此駐軍。加之奉天王李自成,平西王吳三桂,故又叫「三王峪」。三王峪既是朝聖要衝,又是詩畫長廊。兩巖奇山異石,樹木蔭森。峪谷曲徑徊脹,溪水潺潺。秦角(情歌)寨、女兒寨,毗鄰相視,情意綿綿。顧公寨,城門寨 遙相對峙,威武雄壯。金雞寨、鐘鼓寨、峭壁懸崖,松石成趣,更有那撐腰巖、觀音巖、墩書巖、擦腳巖、打兒巖等聖跡鬼爺神工,趣聞逸事聽之令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