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日曆翻回2020年初,誰都不會料想新年的開端就是一場令人難忘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即使在大明湖畔矗立了80餘載,看慣了風雨變幻,疫情防控工作也足以在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濟南市一院)的發展歷程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廣積糧,高築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病毒不肅,戰鬥不止。
這座頗具歷史風韻的公立醫院,將「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大愛一脈傳承,將公立醫院公益性屬性浸入工作的方方面面,是讓患者和同行信任的「老大哥」般的存在。
未雨綢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1月21日,濟南市新冠肺炎防控會議召開,標誌著疫情防控衝鋒的集結號吹響。
作為全市第一家公立醫院,有著81年歷史的濟南市一院迅速反應,連續召開多個專題會部署防控工作。醫院成立由黨委書記、院長任組長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對處置領導小組,統一指揮調度醫院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上級部門關於疫情防控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疫情應對處置領導小組明確了組織架構,職能劃分為綜合協調組、疫情防治組、後勤保障組、物資供應組、宣傳組和專家組六個工作組,明確每個工作組的工作任務和重點。
同時,醫院還成立了新冠病毒肺炎診治領導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預防性消毒制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發熱病人就診流程》等疫情相關的制度、應對措施、工作流程,確保了整體防控流程的最優化、局部醫療流程的最安全。
醫院黨委班子成員分工協作,靠前指揮,從容應對、狠抓落實。全體黨員同志爭當先鋒,主動承擔黨組織分配的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堅決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竭盡全力保護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以共產黨員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醫護人員堅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
初期,疫情防控形勢不明朗、不確定,院長王東心裡卻有了盤算,他準備「提早動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根據全院庫存情況和對疫情防控形勢的初步預判,濟南市一院緊盯疫情防控重點物資,主動出擊,聯繫廠家,多渠道組織貨源,全力做好防疫物資的採購和儲備。
另一方面對全院防護物資統一進行集中歸口管理,建立領用臺帳,確保科學防護、有效利用、避免浪費,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贈。
「我們趕在23號之前通過多個渠道緊急儲備了一批N95口罩、隔離服、防護服等疫情防控物資,全院上下擼起袖子瞪起眼,大家統一了意見,趕在節骨眼上這個錢就要花得值!」王東接受採訪時表示。
厚積薄發:高築疫情防控牆
除了「廣積糧」,濟南市一院同時馬不停蹄地「高築牆」——築牢院內防控體系。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鏈,預檢分診是關鍵。濟南市一院在門、急診分別規範設置了預檢分診臺,抽調4名高年資醫師及10名護理骨幹到發熱門診、6名護理骨幹開展預檢分診工作,配備體溫測試槍、紅外線體溫測試等設備,及時準確監控就醫人員體溫狀況。
1月22日起,濟南市一院按標準改造發熱門診,合理劃分區域,改造建設留觀隔離病房,並完善設備和通訊設施,安排醫護人員24小時值班,每個班次安排1名醫生2名護士,嚴格按照要求做好發熱患者的分診登記、收治和疫情上報等工作。
1月28日,濟南市一院開通「網上發熱諮詢門診」微信小程序,標誌著全市首家網際網路發熱諮詢門診上線。專業醫生通過在線視頻連線的方式,接受群眾的發熱疾病諮詢,為群眾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和健康指導。針對不方便來院複診的慢病患者,在全國首創醫保電子憑證的線上慢病診室,患者開通醫保電子憑證後,通過手機支付寶和醫生進行面對面的視頻交流,醫生開具處方後,通過快遞將藥品配送到患者家中。
根據省、市衛健委針對發熱門診的建設要求,醫院積極聯繫採購了新型冠狀病毒咽拭子標本保存液,並對發熱門診醫師進行咽拭子採集的培訓,制定了標本保存及送檢的流程,保證了發熱門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採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根據新冠病毒的病原學特點、傳播途徑等,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規範消毒、隔離和防護工作,制定醫護人員防護用品使用規範,加強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管理,保障工作必須的防護用品,做好醫務人員防護,避免院內交叉感染。
為了讓醫院職工時刻繃緊疫情防控弦,濟南市一院不定期開展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重點督導了重點崗位工作人員履職盡責、工作紀律、醫務人員自我防護、疫情摸排管理、院內秩序、外來人員體溫檢測、信息報送、輿論宣傳引導、醫療防護物資管理和捐贈物資管理、使用等情況,有效地維護了工作紀律,促進了防控工作的落實。
雪中送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81年的風雨兼程,濟南市一院雖然見慣了生死離別,但始終保持著熾熱初心和醫者仁心。
醫院在保障本院物資使用的同時,對全市第一批定點醫院——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和濟南市中心醫院,為他們送去了急需的防護物資。
濟南市一院的防護物資不僅給兄弟醫院「救了急」,還塞滿了援鄂戰士王春霞的行李箱。
作為醫院唯一一名援鄂隊員,王春霞被全院上下寶貝成了「眼珠子」:「臨行前整理行李時,醫院領導硬塞給我足夠維持兩個星期的防護物資,抵達武漢後,醫院又給寄來消毒液、紫外線燈、隔離帳篷等急需物資,在後方盡力保障我的安全,陪著我一起踏踏實實『上戰場』,解除了我全部後顧之憂。」
2月6日王春霞入列山東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與她的戰友們趕赴武漢,隨即被安排到了武漢方艙醫院。在醫院ICU從事了10年護理工作,王春霞比其他人更明白院感防控的重要性,在武漢,她主動承擔起院感組組長重任。結合疫情實時情況、方艙與駐地環境,參考醫院院感制度流程,王春霞建立起一系列包含隊員體溫上報流程、上下班流程、駐地消殺流程,以及撤離流程等可供遵循的流程與制度,為戰友的安全防護上了一道鎖。流程緊密了,意味著要求嚴格了,步驟繁瑣了,不過,為了戰友們的安全,「鐵面」王春霞將一句句安全防護流程變成了貼心的叮囑和溫暖的嘮叨:「關鍵時候千萬不能慫,大家要一起平安回家,一個都不能少!」
2月8日,劉新霞、馬娜勇挑重擔,赴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隔離留觀病房工作;2月29日,張田胤、張建紅、張榮慧、王婷、董穎新組成五人醫療隊,支援濟南機場醫學留觀點,負責100多名留觀人員;龐雲赴煙臺機場負責接機,轉運日韓來濟人員;田濟遠派往濟南市12345熱線值班,解答市民熱線反映的醫療方面專業問題,並對12345接線員進行現場培訓。
濟南市一院用行動展示了公立醫院「老兵」的社會擔當,也詮釋了「與子同袍」的仁愛之心。
「你在前方與病毒鏖戰,我們在後方替你顧家。」王春霞援鄂期間,醫院後勤保障專班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服務和保障。不僅送去慰問信、慰問金,提供疫情期間必需的消殺防護物資;還每周定時送去新鮮的蔬菜;為老人解決出行不便問題,為孩子送去科普、娛樂用具等。
病毒不肅,戰鬥不止。濟南市一院的白衣戰士,既擁有隨時迎戰的能力,做好了隨時出戰的準備。
青山一道,風雨共擔。81歲的「老資格」公立醫院,將一如既往走在前列,擔起公益的社會使命。(記者 李欣 通訊員 謝晶 徐淑靜 本文刊登在2020年11月26日人口健康報)
【來源: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