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經常免費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12.52平方千米,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岸線長30千米。中部佛頂山天燈臺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為茶山,北為伏龍山,東為青鼓壘山,東南為錦屏山、蓮臺山、白華山,西南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間,連綿起伏。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原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國重點寺院,歷代全山方丈均住錫於此。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圓通殿是普濟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盧觀音為菩薩正身法像,兩邊端坐觀音「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
法雨禪寺
法雨寺又稱後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華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建築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其中九龍殿最為輝煌,該佛殿是從南京明故宮整體搬遷而來的,殿內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
慧濟禪寺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全寺布局為其它禪林所少見,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築風格。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濟寺主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右側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觀音像,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藝術。慧濟寺主殿屋頂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景象。
南海觀音立像
南海觀音立像位於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南的龍灣崗巔。這一尊南海觀音立像總高33米,其中臺基高13米,銅像高18米,蓮花座為2米,重70多噸。佛像基層是面積1000多平方的功德廳,上層供奉500尊形態各異的觀音銅像,下層大廳飾有觀音靈異故事的大型黃楊木雕和以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色為題材的彩玉浮雕。
南天門
南天門地處普陀山南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於普陀山最南端,與該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巖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闕門飛簷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闕左上方有獅子石。南天門內群巖聳秀,門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眾多,門側有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武將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門裡有梵宇琳宮,宇旁有一巨巖,可緣石級而登臨巖頂。巖頂平坦,有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淳發光,俗稱獅子眼,巖石上鍥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傳說這裡是八仙過海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結茅於此。
觀音洞
觀音古洞,俗稱觀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進了山門,有一道黃色廟牆,壁題「南無觀世音菩薩」數字,信士皆稱該牆為「菩薩牆」。觀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闊如室,地面頗平整。洞中有一石柱懸垂,上寬下銳,倒注入地,稱為「垂雲倒浪」。洞內四周空靈,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觀音大士浮雕慈相。洞頂覆有巨巖,壁鐫「大士重現」四字,字徑1.5米。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洞旁建一庵,明萬曆年間(1572年—1620年)為茅篷,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陸續興建,1983年,大殿內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 [21]
紫竹林
紫竹林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的一個景點。竹林庵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其庵額「補袒紫竹林」字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所題。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應化各異形象,啟得種種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
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是當年慧鍔法師供奉不肯去觀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發源地。現殿內供仿唐式十一面觀音像,寺院西側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內塑日本33座供奉觀音的寺院主尊。
長按點讚,一鍵三聯(點讚+關注+收藏),以後去哪玩可以作為參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