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8月5日(農曆六月二十四)
地點:古交市河口鎮漢道巖村
出席人:漢道巖村老小姑娘和娘家人
漢道巖簡介:
山西省古交市河口鎮漢道巖村南與萬柏林區堡山村隔河相望,村東與六家河相鄰,太古高速公路從村南面經過,太古河下高速收費口距村子西大約一公裡。村北面有去南坪的一條公路,引黃公路經過村東口,大大方便了村裡鄉親們的出行。
我們的娘家漢道巖是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空氣宜人的小山村。這裡土地不算肥沃,卻養育了一代代艱苦樸素,勤勞善良的漢道巖人。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的生活。一輩輩漢道巖人繼承和發揚了祖輩們誠實守信、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父母言傳身教、尊師重教、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讀書才能明事理」是父母的口頭禪。在這個人口最多不足200人的小山村 ,在五六十年代卻培養出一位大學生和一位女中師生楊斌旺和楊愛蓮。在這個文明和諧的小山村裡,造就了一批批長壽老人和一代代優秀兒女。漢道巖人遍布各地,有的為官從政,有的從醫從教,也有的經商等等。我們為娘家的過去感到自豪,也對現在和將來的娘家人滿懷信心並寄予厚望。希望一輩更比一輩強! 漢道巖村姑娘們和老壽星、村委會領導合影
漢道巖村60多名佳麗和娘家人歡聚一堂。
組織者:楊金梅 楊面串 趙秀珍 楊翠梅 楊愛珍 楊秀鳳聚會前期早作準備,趙秀珍帶大家排練舞蹈。練到天快黑,姐妹們拍照休息。
喜氣洋洋回娘家
工作人員點名給姑娘們髮絲巾
組織者楊金梅在村口給全體姑娘講聚會注意事項和一天的安排。姑娘們認真聽活動安排和注意事項。 回娘家的姑娘,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看!一個個笑得多燦爛,像一群小姑娘。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迎漢道巖村姑娘回娘家嘍!
姑娘們向80歲老人獻絲巾,表達了姑娘們對老人的一片孝心。
村委會結合古節請80歲以上的老壽星回家,戴花、送夏被,充分體現我們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個環節成為這次聚會的第一大亮點。老人們回來了,兒子媳婦也跟著回來了,感謝哥哥嫂子們從各地趕來,配合這次活動,歡迎姑娘們回娘家。姑娘們有幸與村委會成員、老壽星們合影留念。在此祝老人們身體健康!壽比南山!晚年幸福!祝村委會的工作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祝家鄉的親人們幸福安康!日子一天比一天強! 感謝企業和個人的贊助,三江集團公司趙明亮代表贊助方講話。祝他們生意興隆!財源滾滾!聯誼會進行過程中,楊文亮捐款1000元,楊闊亮捐款300元(村委會用去增添禮炮)謝謝他們的對這次活動的大力支持!祝他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姑娘們向守護家園的親人們獻上她們的一片愛心
姑娘代表楊面串發言:
今天是漢道巖村自己過的六月二十四家鄉傳統古節。同時漢道巖村的老小姑娘們也選了在今天聚會。姑娘們終於在日思夢想的這片土地上相聚了,終於回娘家了。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說不完的家鄉情,道不完的心裡話。我們雖然遠嫁他鄉,但始終和漢道巖是分不開的,這裡是我們的根,這裡是我們童年的快樂,少年的夢想。這裡有我們最牽掛的親人,最熟悉的泥土,是這裡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們,感謝這個小山村漢道巖生我們養我們的這塊土地!
這是我們村第一位女中專生,也是我們村的驕傲。臨時邀請大姐上臺講話,大姐激動的幾次說不出話來。八十的老兒想娘家 ,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場文藝大餐緩緩拉開序幕.
主持人:楊愛珍 楊秀鳳
趙秀英攜姐妹帶來的舞蹈好日子,將聯誼會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她們跳出了姑娘們的喜悅心情。楊金梅、楊翠梅改編的【喝杯濃濃的思鄉茶】楊翠梅演唱
漢道巖假小子趙秀珍為了看妹妹跑成羅圈圈腿
村裡的姑娘跳起《粉紅色的回憶》,一點都看不出她們大都50多歲了。平時在婆家洗衣做飯看孫子,今天回娘家就成了一個個花季少女。楊滿英一曲《陪你一起看草原》和《青藏高原》,挑戰高音不費一點勁,贏得娘家的年輕人掌聲、尖叫聲和哨聲不斷旗服溢彩襯嬌鶯,張顯媚姿美韻盈。華夏姝孌多靚麗,亭亭玉立漾春情。趙秀珍姐妹們帶來的旗袍走秀
漢道巖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村民素有強烈的文化需求和藝術愛好。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看69歲的楊轉珍表演
家鄉人吹拉彈唱,人才濟濟。楊金才的薩克斯演奏《天路》,根本聽不出他才學了一年。讓我們明白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性。 為了大家開心,楊開亮也即興表演一段順口溜。語言朗朗上口,用自己村的方言說出來更逗。大家都能聽懂,所以贏得觀眾陣陣笑聲和掌聲。 姑娘們自編自演配樂朗誦《家鄉印跡》 朗誦者: 楊愛珍 楊翠梅 楊春花 楊秀鳳楊亮英的晉劇《打金枝》選段,聲音婉轉清脆,博得了陣陣喝彩
楊春梅演唱的《又見炊煙》,甜美的嗓音唱出了炊煙嫋嫋升起,暮色照大地的一幅農家清早的畫面。
趙秀英、趙秀珍姐妹花一曲《親口口拉手手》委婉動聽,贏得娘家人陣陣掌聲。楊金梅的晉劇《三娘教子》《賣畫劈門》聲音沉著穩重。
楊二串演唱的《映山紅》喚起一代人的共鳴;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氛圍中,我們最應該感謝我們的父母,沒有他們的養育和教導,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楊秀鳳的京劇《梨園誦》選段嗓音明亮甜美。
小時候,孩子很喜歡去外婆家。因為村裡人待他都很友善。感謝娘家人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播撒了愛的種子。楊翠梅家兒子蘆慧深情演唱《情非得已》感謝外家的親人們!臨時上場的楊明旺和楊轉珍,77歲的楊明旺唱起歌來還是神採奕奕,精、氣、神不減當年。他們即興演唱的《老兩口學毛選》,不僅喚起一代人的記憶,還讓現場臺上臺下互動,好多人跟著唱起來,笑聲掌聲嗨翻現場。
楊秀鳳和她侄女楊瑞霞朗誦《我愛著這片土地》
楊秀環的《一晃就老了》歌詞和旋律都很美,一下就唱到人心裡,唱出了我們這代人的心聲。
楊翠梅用陝北方言演唱《沙梁梁上站了個俏妹妹》,聲音醇厚,表演自然,可以稱得上古交民歌王了。
楊四串演唱的《夢中的蘭花花》,不禁讓人讚嘆。
村裡的「假小子」趙秀珍和她的團隊為這次聚會錦上添花。特別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時裝秀表演,炫酷的服裝,伴隨異域動感的音樂,她們邁著輕盈的步伐走出來的那一剎那,充分彰顯現代中年女人的自信、時尚與美。成為這次聚會的又一大亮點。 楊亮英的二人臺是這次聚會的一大亮點,語言詼諧幽默,貼近生活,表演生動,扮相誇張,逗得人們哈哈大笑,掌聲不斷。楊愛珍演唱的《老爸老媽》讓不少在外的遊子動容。
楊金梅做了聚會感言:代表籌備組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謝,感謝可親的父老鄉親們,感謝出資出力的贊助單位和個人,感謝旗袍隊、舞蹈隊姐妹們的精彩演出,感謝拋開工作和家庭積極參與本次聚會的各位姑娘們,感謝到會的所有來賓! 最後祝大家笑口常開,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同時祝老壽星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祝願我們村人丁興旺,一年更比一年好。
午餐現場,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這次姑娘聚會另一個亮點就是來尋根的親人們。她們祖上已經出去幾輩子了,現在回到村裡和老人打聽,攀輩分,感動了村裡所有的人,希望他們常回家看看。1
敘舊、懷舊、找尋童年足跡1
姑娘們回到村裡,不需要做作,在秀英家街邊鋪張毯子,還和小時候一樣席地而坐,感受家鄉的溫度。儘管有的已經是奶奶外婆了,回到娘家就是姑娘,又可以任性一次了。
3.楊書棟的農家小院日常的碾道街
碾、碾盤是用來碾面的,全村就這一個。印象中逢年過節大人們還在這上面碾糕面。原來在碾盤旁邊還有一個石舂,家鄉的老人叫它「對ba」,有老話說:漢道巖,漢道巖,婆姨搗米,漢搗面。說明古代漢道巖沒有碾和磨,人們就用這個對ba搗米搗面。對ba被搗破後扣在地上。小時候會將手伸進去,以為這是一個石罐了。碾後面那個小窯洞叫扇車窯,原來裡面安放著一架木質的扇車。後來每家院裡有了大小石磨,人們在碾兒上把糧食大概碾碎,再到自己家石磨上把面碾細來用。自從有了電磨,這些逐漸被淘汰,成為人們的記憶。
4.下頭院三家楊建明,楊永慶還有他二叔家。這個院裡的姑娘多,所以回娘家過節是一定要去她們家轉轉,打打撲克。
楊永慶和他二叔家
楊建明家
5.楊永財家也是兒時常去玩的地方。因為秀環姐要幫她媽媽照顧弟妹,還要做家務,不能出來玩,我們只好去她家玩,這樣她就可以一邊玩一邊幹活了。
6.楊永貴的農家小院7.楊面娃當年我村的美女
8.楊春正的姐姐春華、他的妹妹,他們的父母,我們叫二哥二嫂。他家也是在孩子們八九歲左右就搬走了,當時還真想春華,她可是我們這幫孩子裡,最會玩的。這次聚會二哥二嫂也是從太原九院趕回來,二哥還主動表演了節目,給聯誼會添了彩。
9、這是我們村輩分最高、年齡最大、德高望重的老壽星和侄兒及家人的合影。
10.楊愛蓮:我村50年代的第一個女中專生
11. 新房院,也是一個四合院,北、東、南三面是平房,西面是窯洞。說是新房院,也有一百多年了。原來院子裡住三家人,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吃飯的時候,端著自己家的飯,坐在院裡一起吃,小的圍坐磨盤,大的坐檯階上吃。人來人往很是熱鬧。當時圍坐磨盤吃飯的小孩們現在也到不惑之年了。如今三家的兒孫都到別處發展了,院子裡沒人住,房屋已經很破舊了。但是這院裡人丁興旺,這不24這天回來40多個人呢!當年因為院裡孩子們多,別的孩子也經常來玩,所以也是大家難以忘懷的地方。沒人在這兒住了,但老人們房前屋後栽下的棗樹,還一直開花結果,等待孩子們回來摘著吃。
楊清亮家
楊斌串家
楊書旺家
瞧!院裡有美女在,破舊的房屋也是一道風景,是不是?
12.上面街了趙元亮和她大姐,女兒和她的孩子們。
13.楊秀鳳和侄女楊瑞霞美美噠
14.小金梅姐妹和姑姑在自家院子
15.尋根的楊家姐妹們
村北頭後面的那片草坪,草坪邊上伸出一塊大青石 ,下面是懸崖。只要是村裡的人,不論老少都在這兒坐過,所以大青石被磨的光溜溜的。坐在大青石上視野開闊,遠看能看到從南坪下來的人和車。近看可以看到溝裡的水……春天看懸崖上盛開的山桃花,夏天聽著各種蟬鳴鳥叫,看著大一點的孩子們在溝裡盡情地玩水,姑娘們在洗衣服,叫聲笑聲迴蕩在山間。秋天看果園裡的果實,各種水果一直要到熟透,香味撲鼻才摘。大人們忙著在地裡收割莊稼,大青石記錄了漢道巖人的喜怒哀樂。所以每個人都想和大青石照張相,因為這裡有爺爺奶奶的足跡,父母的、還有自己的足跡。
那時候,貴客進門,都被邀請「上炕坐」,每個人都有戀炕情結,脫鞋上炕盤腿坐,累了就躺下涼快涼快。
兄弟姐妹情、發小情
下午在外的家人、姑娘們陸續告別村裡的親人,乘車離開。她們依依不捨,再拍一張照,再回頭看看生我養我的地方,再呼吸一口家鄉新鮮的空氣。祝願家鄉的山和水一直這麼好,家鄉人的日子越來越好!
快樂的相聚總是那樣匆匆,無論身在何方,我們都要記著我們是咱漢道巖村的姑娘!讓我們祈願我們的親人生活美好,幸福安康!祝福我們村的姑娘們貌美如花,心情舒暢!祝願父老鄉親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再見了,我親愛的鄉親們,再見了,我深愛的這片土地!盼望再相聚!
楊文亮:贊助1000元 楊三旺:贊助1000元
投稿 |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13393512981 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