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帶動一群人
志願服務是每個人都做好事
開展服務自掏腰包 一年花5萬
隊員「埋怨」他 總是一個人扛
17年前的一個夜晚,一輛貨車在海口建國路卸下500箱日用品,離開之後,留下收貨的推銷員杜江——他需要連夜把500箱產品搬上五樓的倉庫。
站在車水馬龍的街道,周圍行人和店主的目光,從馬路對面投在杜江的身上。沒有電梯、沒有幫手的杜江,硬著頭皮一趟搬4箱。幾趟之後,腰背像是被木棒打中,疼得他恨不得躺在樓道裡睡一覺。
走出樓道,杜江發現幾位附近的店主已站在貨旁,準備幫他搬貨。有的店主喊來其他人,十幾個人挽起袖子,幫杜江搬完了貨。杜江不知該如何感謝,大家卻擺擺手,「舉手之勞。」
時至今日,杜江始終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溫暖,「我遇到過。」身處這座900多萬人的島嶼,杜江愈發清晰地明白,自己該做一件事——找到每個人心中的溫暖,把它們凝聚起來。
「志願服務不是一個人做很多好事,而是每個人都做些好事。」9年時間,杜江發起成立的海南省義工互助協會從只有他一個人,發展為12000多名志願者,組織超過100萬人次參與志願服務。一份溫暖,凝聚著無數份溫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當過推銷員受過冷眼
也從免費白開水中感受到溫暖
1997年4月,23歲的杜江來到海口。中專畢業不久的杜江,找到一份日用品推銷工作,和朋友住在秀英港旁的一家閒置商鋪裡,每天早早出門,沿街推銷商品。
人生地不熟的杜江,受過無數白眼。許多次,有商鋪收下他的洗髮水試用品,卻把他請出門,「先用著看看,等我聯繫你。」杜江等了很久,卻再也沒有等來送貨的消息。杜江不願放棄,依然背著商品走街串巷,敲開一間間商鋪的門。即使拒絕更多,卻還是有店主願和他溝通。好幾次,有店主為杜江送上一杯水。
無色無味的白開水,喝下去,讓杜江的心裡浪湧翻騰,「還是好人多。」做一個好人,像好人那樣幫助其他人,成了杜江的目標。
一天夜裡,杜江開著麵包車返回住處,卻被一對年輕夫妻攔了下來。妻子大著肚子,丈夫焦急地說:「快生了,幫幫忙送去醫院。」
杜江趕緊發動車子,朝著醫院飛馳。行至半路,卻聽見後排傳來一個聲音:「孩子出來了,怎麼辦啊!」丈夫手足無措,孕婦疼得大喊,杜江迅速撥打了120。
當救護車趕到,停靠在杜江的麵包車旁,床單一拉,醫護人員在馬路上為產婦接生。「是個女孩。」杜江還記得那個夜晚,當嬰兒的啼哭划過夜空,所有人都笑了起來。
一張張笑臉,讓杜江覺得充實,「感覺自己是真實地活著。」在杜江眼中,人與人不再是相互隔絕的個體,而是盛滿溫暖的載體,「只要時機恰當,每個人都會奉獻這份溫暖。」
剛到海南時,杜江曾經接濟過一位外來務工青年。他的個子高瘦,錢包被盜,拖著一隻皮箱向杜江求助。杜江為他買了麵包和水,還找來朋友陳成一塊幫忙。
「麵包怎麼吃得飽?」陳成為年輕人買了炒粉,邀請他一塊住在閒置商鋪裡。整整三天,同吃同住,杜江和陳成一直在照顧年輕人,直到他與用工單位取得聯繫。臨走時,年輕人感謝杜江,杜江卻想感謝陳成——是他提供了「第二份溫暖」。
「一個人做再多,也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也是「人多溫暖多」,杜江覺得,那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的點滴溫情,需要有人把它們凝聚,「才能匯成善心的江河。」
成立義工互助協會
9年大家庭有12000多人
在湛江市赤坎區,有一片老城區,那裡是杜江兒時的家。街坊們住得很近,每逢陰雨天,總會互相幫忙收衣服。在那時,這是一件在街坊們眼中稀鬆平常的事——卻溫暖著彼此。
如今參與的志願服務,在杜江的眼裡,與兒時的自己並沒有什麼區別。「做些小事,去幫助身邊的人。2008年的一天,杜江通過《南國都市報》,得知一位燒傷患兒無錢醫治的消息。他打算去探望,給朋友陸禮魁打了電話。
「你願意來嗎?」杜江問完,陸禮魁馬上答應,還打算捐款。第二天,杜江在醫院門口等待,不僅等來陸禮魁,還等來了更多的人。從事物業工作的陸禮魁,把消息告訴了其他朋友,一個叫一個,總共十多人前來探望患兒。
陸禮魁告訴杜江,大家平時也想做些好事,可是沒有組織,總難以盡一份心意,「要是有個團隊就好了。」陸禮魁的話讓杜江有些觸動——只有更多人,才能幫助更多人。2011年10月8日,杜江發起成立海南省義工互助協會,當天建立了一個QQ群。幾天時間裡,群裡只有杜江一個人,此後3個月裡,也僅僅增加到十幾個人。
「人多力量大,可是『拉人頭』並不是志願服務的目的。」63歲的張小平,是當初第一批加入的志願者,也是在那之前常和杜江參與志願服務的朋友之一,「成立協會,為的是能有機會去幫助更多的人。」
一次自願獻血活動前夕,有50位志願者向杜江報名。可到了活動前一晚,杜江接到一個又一個「無法參加」的消息。整整50條「有事不能來」的簡訊,讓杜江幾乎崩潰。杜江只好再次拿起電話,臨時發動身邊人參與。可折騰到半夜,也只找到10多人。即使這本就是志願服務,並不具有強制性,可在杜江看來,這是一次對患者的失約,「50人的名單已經提交,這背後是許許多多急需用血的患者。」
第二天,杜江忐忑不安地來到獻血現場,卻發現已有50名獻血者在那裡等著他——他們是那10多位獻血者的朋友,一個叫一個,最終湊齊了50人。
無償獻血,慰問孤寡,最初的志願者們做著心中最嚮往的事。一份份溫暖,凝聚著更多的溫暖,9年後,這份名單變成了12000多人。活動記錄上,累計超過100萬人次參與志願服務。
為志願服務自掏腰包
這是他放不下的事業
如今的杜江,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廣告公司,一年的收益大約在10多萬元。其中,卻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被杜江花在志願服務上。「雖然是志願服務,可依然免不了花銷。」
2018年春節,罕見的大霧逼停瓊州海峽間的輪渡,大批出島人員滯留碼頭。杜江帶領志願者們展開了八天七夜的志願服務,為滯留人員送水送餐。而志願者們,同樣負擔著食宿交通。
「有時誤了餐點,隨手買些麵包和水給志願者們。」就這麼「隨手」一買,那次志願服務期間,杜江一共花了5000多元。
「大家能來,我已經很感激,一些小的花費,自己能啃就啃。」即便如此,大家都知道,杜江其實早已在咬牙堅持。
今年12月份,還有幾場志願服務活動,杜江打算為志願者們提供午餐。花了600多元購買麵包後,還需要360瓶水和720份麵包,可他實在難以支撐了。
愛人黃鈺茹一直不知道杜江在貼錢做志願服務,「志願服務還需要花錢嗎?」杜江不敢告訴愛人,每年拿出這麼多錢,他不知道愛人會作何反應。
「即使自己不花錢,志願者們也會自己解決餐飲交通,可是人是我帶出來的,我有責任照顧好大家。」杜江算了算,從年初到年尾,慰問老人、無償服務,一年大大小小上百場志願活動,幾乎每一場都需要活動經費。
對於幾天之後的志願服務,杜江只好求助隊員們,「大家能不能AA制?」不到半個小時,360瓶水和720份麵包全部認領完畢。有隊員在群裡「埋怨」杜江,有困難大家一起分擔,「不要總是一個人扛。」
一次培訓期間,一位同學問他,「杜江,你打算做到什麼時候?」
杜江想了一會兒,告訴他,「做到這城裡的所有人,都能『夜不閉戶』為止。」同學笑了,這簡直是遙不可及的目標。杜江也笑了,這是值得奮鬥的理想,也是對于堅持志願服務,最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