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家庭教育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眼界與格局

2020-12-16 smile曉曉說育兒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20本(5月份第3本)《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閱讀時間2020年5月11-14日。

作者:方莉,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和西安交大學士,美國加州大學工程博士,美國矽谷高級工程師,擁有超過24項美國專利。作為一個移居美國25年、在美國讀博士並從事高科技工作、先後培養三個哈佛兒女的媽媽,是如何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養育問題的。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

為什麼你讀過那麼多書、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看過那麼多書,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家庭教育到最後拼的還是父母的眼界與格局,如果父母自身的格局不夠,懂得再多的道理都無法付諸於實踐。我在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描寫,看到時,一覺相當震驚,不要怪自己的孩子成不了名校生,因為自己並沒有足夠優秀,又何來的資格教育孩子。

「我媽媽7年沒去度一天的假,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去參加各種活動,做我們的後勤軍,讓我們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

支持你的孩子意味著什麼?關鍵是,如果你真的願意盡你所能來支持你的孩子,那就是你的奉獻。你必須確保你的孩子成功的最佳平臺,而不是盡在口頭上讓孩子做這做那,但自己卻在一旁閒著。你不能為他們做工作,但是你可以確保讓他們工作時可以把精力和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不用為一些小事情去操心。

七年沒有自己的假期,與我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可是我相信對於作者而言,應該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日常,因為如果是負擔的話,是不可能七年如一日的堅持,也不可能給孩子帶來榜樣的力量。

鼓勵孩子做一個自信的人

讓孩子堅持下去的方法是家長的行動

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能夠堅持下去,還需要家長的真正支持。支持你的孩子並不意味著強迫孩子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相反,你應該支持你的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這才是做父母的需要的真正的智慧,而我們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來知道孩子的人生,認為我們的經驗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和考驗的,是不容置疑的,孩子的想法並不重要,關鍵是他們的行為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如果符合就是好孩子,如果不符合就不是好孩子,這才是做父母最大的問題。

如果父母們都能在孩子感興趣的方面無條件支給予支持,那麼孩子在這方面就一定會有很優秀的表現,但是能做到義無反顧的支持,並不容易做到,包括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語言上的鼓勵和同甘共苦的決心和勇氣。

缺乏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障礙。家長應該多鼓勵你們的孩子,多看到孩子的長處,也就是說,即便孩子做得不夠好,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有策略地批評,要先讓孩子看到自己有不錯的地方,同時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信來自自己的內心,對自我的感覺和判定。常常得到表揚的孩子自信心就比較多一些。我小時候父親經常表揚我,實際上很多事情是硬撐著去做的,就做出來了。越努力了做得就越多,做得越多也就越容易成功

在支持孩子的同時,更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有了自信,可以促使孩子更勇敢的克服困難,努力進取。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方面,美國人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中國人的傳統一直是打擊式的教育,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到了很好,多數家長都會這樣說,「雖然這次表現優異,但是千萬不能驕傲,下次一定要更好才是。」

來自父母的期待是孩子積極進步的動力,真誠的愛、熱情的鼓勵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鼓勵能讓孩子學習心境保持喜悅,也更願意去嘗試。

鼓勵、及時支持孩子比指責孩子更能煥發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正如清代教育家顏元所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孩子的特長與愛好,需要父母和他們一起堅持

換位思考是我們成年人最容易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是在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卻往往更容易忽略孩子們的想法。

她為什麼就不明白,早點兒寫完作業就可以玩,就可以看課外書?為什麼非要寫作業的時候偷偷玩呢!非要讓大人監督著,罵著,學也學不好,玩也玩不好!」那位家長氣憤地抱怨。是的,在我們看來很明顯的道理,可是孩子執行起來就很難。

如何激勵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先做重要的事情,是具有挑戰性的。對於不少孩子來說,自覺地找到努力學習的動力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我們大人所描述的好好學習就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就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對孩子來說還是不夠具體,不能完全理解。

那麼遙遠的事情哪有當下玩得開心來得直觀呢?

何況,即便我們大人知道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有的時候也會拖延。

想讓孩子快點寫完作業,不妨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快點寫完作業之後真的可以享受到一段快樂的玩耍時間或自己想做的別的什麼事的時間,而不是寫完作業之後聽到父母說:「既然離睡覺的時間還早,咱們再做幾道題吧,或者,練會兒琴吧。」既然要讓孩子感受到快點寫完作業的好處,就要讓孩子自己來安排這節約出來的時間,幹孩子想幹的事情。

相信上面這段描述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現過,做父母的的太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問題,很少去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想。孩子想玩這是天性,誰不不可能阻止天性的發展況且我們所認知的「不好好學習就沒辦法擁有一個好前程」,這樣的話對於孩子是無感的,他們多半都是不明白的。這時就需要父母的的智慧,挖掘孩子在學習之外的其他興趣點,孩子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持續學習和深挖才不覺得那是負擔。

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體育或文藝活動要注意兩點:第一,孩子要想做。不能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就去跟風,不去管自己孩子的喜好。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二,遇到困難要處理得當。任何項目剛開始接觸時孩子可能都會因為新奇而願意嘗試,但越往後越難,付出的努力也會越多,孩子就會因面對困難而猶豫,而退卻,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並陪著孩子一起堅持。

作者就是這樣陪著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堅持溜冰運動,並且通過幾年的訓練,連續三年都拿下了國家級比賽的冠軍,並且加入國家隊代表美國去發過參加了比賽,當然這整個的過程是困難重重,也是母親的巨大支持給了孩子堅持下去的勇氣。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妨學著做孩子的粉絲

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優秀,出類拔萃,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願望終歸是願望,多數的孩子身上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們得接受這個現實。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何況是孩子呢?孩子身上有些毛病和不足,這很正常,我們家長不要大驚小怪,要以平常心對待。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優秀的孩子身上也有缺點,相反,再頑皮的孩子身上也會有優點。我們家長一定要學會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將這個閃光點放大,逐步影響孩子其他方面的缺陷,使之積極健康地成長。在孩子面前,不妨學著做孩子的粉絲,學會用欣賞、期待的眼神來看孩子。

作者就是用這種方法發現了家裡老二的商業頭腦,並一直鼓勵孩子在這方面發展,於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參加了學校的商業組織DECA,並成為了美國加州DECA的主席。

綜上這幾點,只是作者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點滴體現,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狹隘的眼光和格局去評判孩子,父母都需要有自知之明,我們的經驗屬於過去,而孩子們是屬於未來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給他們以足夠的尊重和支持,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階梯而不是攔路虎。

其實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三個孩子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及在申請哈佛時的技術操作,整個過程充滿著艱辛和挑戰,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即使是世界頂尖學府的天之驕子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才爭取到的。

每周讀懂一本書 # 曉曉 2020年第25本《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

相關焦點

  • 在美國,誰能把孩子送進哈佛?
    在這場搶奪教育資源的戰爭裡,海澱媽媽們的處境更像是中國父母處境的一個縮影。不止是在中國,對於全世界的父母來說,「教育」都是一個難以迴避的話題。就像海澱媽媽們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才能將孩子送進清華北大,一對美國父母要將自己的孩子送進最頂尖的學校同樣不易。金錢、人脈、校友資源,一個美國家庭到底需要多少資源才能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哈佛大學呢?
  • 父母的眼界,格局與財力往往決定著孩子的前程
    【父母的眼界,格局與財力往往決定著孩子的前程】我上初二的時候,母親就經常規勸我不要上了,多上幾年學又有啥用?還不如下學幫家裡幹點活好!再說上學還要花錢。家裡哪有錢供你上學啊!最後,父親堅持說「還是上到初中畢業再下學吧!」
  • 哈佛女校長:多帶孩子走出去看世界,未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不一般
    哈佛女校長:多帶孩子走出去看世界,未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不一般現在的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發育與培養,讓孩子學習奧數、美術和樂器等等。可是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發展。哈佛的上一任校長,也就是300年來唯一的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對於培養孩子有自己的見解。
  • 父母的這種「節儉」,毀掉的是孩子的格局與眼界,長大後差距明顯
    父母的這種貪小便宜,會毀掉孩子的眼界和格局,長大後差距立現!1、讓孩子學會了弄虛作假家長們不知不覺讓孩子從小學會了弄虛作假,怎麼可能還有更大的格局,他的眼界就盯在那點蠅頭小利上,無法自拔。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真正的節儉?首先,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 哈佛女校長金玉良言:多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孩子將來眼界大不同
    哈佛的上一任校長,也就是300年來唯一的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對於培養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哈佛校長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她認為:「了解世界,是孩子的一場必修課。」見識不同,眼界、格局自然不同,未來的層次也會隨之得到升級。這也就是為什麼,哈佛女校長極力推薦大家帶孩子多去陌生的地方,直到現在她每年都會帶孩子去不同的國家看看。
  • 芝加哥南區的黑人姑娘逆襲成白宮女主人,米歇爾:父母教會我格局
    歐巴馬與米歇爾夫人當然這一路逆襲,除了米歇爾自己的努力,海綿媽媽發現她成功的更多因素來源於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來源於她的父母格局與眼界夠大。他通過增加孩子的眼界,擴大孩子的格局,讓孩子明白人生有更多選擇,從而讓米歇爾和哥哥樹立了更遠大的人生目標。美國貧民區與富人區 隔牆相望米歇爾深知眼界與格局對孩子的重要性,當她成為「第一夫人」之後,想方設法幫助更多的貧窮女孩增加見識。
  • 「爸媽,給我點零花錢」,你的回答,或決定了孩子的格局和眼界
    有的家長會直接大方地給孩子零花錢;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錢來的不易,需要好好珍惜;也有的家長會鼓勵孩子通過做家務來獲得報酬。父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價值觀,對於孩子未來的格局和眼界也不同,下面我們來看看幾種不同家長遇到小孩子要零花錢的做法。
  •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一位哈佛媽媽手機裡必備的35個優質...
    原標題: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一位哈佛媽媽手機裡必備的35個優質教育號。(趕緊收藏) 家庭教育一直是亙古不變的難題,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可見要想教育孩子成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才會事半功倍。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優質的教育號,每天更新的文章裡既可以讓孩子學習到新知識,身為父母也可以一起共同學習成長,趕緊收藏關注起來吧!
  • 詹青雲拒絕保送北大,貸款百萬也要留洋,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
    在這樣一個開掛人生的背後,她的母親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詹青雲的母親對孩子的鼓勵,看似是「神仙」似的算命,但實際上卻是在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強加自己的意願。而我們現在家長又有多少能做到呢?家長正確的引導,才是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催化劑,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眼界,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 清華大學「周杰倫」走紅網絡,暴露了家庭教育的3個關鍵(父母必讀)
    但當我細看其成長經歷,才發現,所謂橫空出世的天才,背後都有著父母的奮力託舉。 父母的陪伴和努力,才是孩子成材的肥沃土壤。 從那時候起,我就特別喜歡讀原著,初高中的時候也是一周刷三本這種速度不停地看。」 果然,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因為陳爸陳媽的正確引導和家庭閱讀氛圍的感染,使得孩子沉迷於閱讀之中,無法自拔。
  • 哈佛女校長:多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孩子的將來格局和層次不一般
    現在有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讓孩子學美術、學音樂、學奧數等等,從而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愛好或性格發展。如果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孩子將來「硬功夫」的話那麼孩子的格局、層次、情操和眼界就是孩子的「軟實力」。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孩子的「軟實力」就是從探索世界開始的。
  • 把3個孩子送進哈佛,這個母親說:孩子的未來,就藏在這4件小事中
    方莉將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部送進了哈佛大學。而她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是天才,甚至還有一個兒子曾經在「慢班」待了好幾年。在把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送入哈佛之後,她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叫做《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育兒心得。總結了一下,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未來就藏在這4件小事當中。
  • 哈佛校長:多帶娃去旅行,孩子將來格局更大
    另外,王菲的女兒小小年紀已經遊覽過大半個地球了,因為眼界開闊,見過世面,在陌生環境下也從不膽怯,巴黎走秀時依然氣場強大,非常自信,沒有因為自己的唇部問題,而自卑怯場。見過世界的孩子,自然會立志高遠,連世界沒有見過的孩子,世界觀從何談起呢,多帶孩子去到陌生的地方,有以下6個好處:1、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孩子天生對萬事萬物非常好奇,喜歡觀察,如果能夠多帶他們接觸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事物,他會不停的觀察和探索
  • 從腦癱兒到哈佛才子,鄒翃燕:我是媽媽,我不能放棄,我要他活
    在《媽媽咪呀》第六季的一期節目中一位媽媽的一句『我是媽媽,我不能放棄,我要他活』瞬間觸動了所有人的淚點。這裡講述的是就是一位把重度腦癱兒送進北大又送進哈佛的傳奇媽媽鄒翃燕的故事,這一切也離不開母親偉大的愛和良好的教育方式。
  • 為啥孩子成績變差,越來越「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犯了4種錯誤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孩子以前學習很好,現在成績卻越來越差?」「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很聰明,現在越來越笨了?」以前挺聰明的孩子,現在越來越「笨」了。人的智商可以降低嗎?哈佛大學已經做了75年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跟蹤調查,發現孩子的智商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有些父母的不正確行為會導致孩子的智商在某些方面下降!
  •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考個好大學才是你的出路!」 這是爸媽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出·路》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城市,不同階層的年輕人,6年的成長經歷和重要的人生選擇。
  • 父親是孩子的人生「標杆」,父愛缺席的孩子將來難有出息
    雖然現在我們沒辦法逃離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只能從家庭教育入手,就像劇中馬皓文的教育方式一樣,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去影響孩子。注重家庭教育,拼的是爹媽的教育方式,拼的是父親的格局,父親有格局有高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3個兒子都送進史丹福大學,陳美玲的教育秘訣,值得父母學習
    前幾天我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了陳美玲育兒經驗的一個採訪,陳美玲本人是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在20世紀70年代她是著名的歌星,曾與鄧麗君齊名。而且她還是日本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協會大使,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女子,同時她也是三個兒子的母親。
  • 如何提升孩子孩子的層次與眼界,專家這樣建議,帶孩子多出去走走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一個故事會十分詫異,為什麼只是帶孩子出去走了走,孩子就會有如此大的改觀,哈佛校長曾經說過,如果想讓孩子提升格局,那麼改變層次,那麼就一定要開拓孩子的眼界,當他們接觸到更寬廣的世界後,孩子自然會變得更有深度,也不需要父母對他們過多的教育他們自己便會幡然悔悟回歸課堂。正如電影當中所說到,如果連世界都沒有看過,那麼又何來世界觀一說?
  • 米歇爾《成為》:金錢不能影響孩子的學習觀,但父母的態度可以
    《成為》內頁《Becoming》也就是《成為》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成為我、成為我們、成為更多。米歇爾以真摯的話語描述了人生三個重要的階段,從這本書裡沒有看到第一夫人的高高在上,更多的是作為女性如何付出更多努力去爭取,如何在成長的道路上探索自己,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