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20本(5月份第3本)《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閱讀時間2020年5月11-14日。
作者:方莉,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和西安交大學士,美國加州大學工程博士,美國矽谷高級工程師,擁有超過24項美國專利。作為一個移居美國25年、在美國讀博士並從事高科技工作、先後培養三個哈佛兒女的媽媽,是如何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養育問題的。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
為什麼你讀過那麼多書、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看過那麼多書,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家庭教育到最後拼的還是父母的眼界與格局,如果父母自身的格局不夠,懂得再多的道理都無法付諸於實踐。我在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描寫,看到時,一覺相當震驚,不要怪自己的孩子成不了名校生,因為自己並沒有足夠優秀,又何來的資格教育孩子。
「我媽媽7年沒去度一天的假,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去參加各種活動,做我們的後勤軍,讓我們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
支持你的孩子意味著什麼?關鍵是,如果你真的願意盡你所能來支持你的孩子,那就是你的奉獻。你必須確保你的孩子成功的最佳平臺,而不是盡在口頭上讓孩子做這做那,但自己卻在一旁閒著。你不能為他們做工作,但是你可以確保讓他們工作時可以把精力和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不用為一些小事情去操心。
七年沒有自己的假期,與我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可是我相信對於作者而言,應該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日常,因為如果是負擔的話,是不可能七年如一日的堅持,也不可能給孩子帶來榜樣的力量。
鼓勵孩子做一個自信的人
讓孩子堅持下去的方法是家長的行動
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能夠堅持下去,還需要家長的真正支持。支持你的孩子並不意味著強迫孩子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相反,你應該支持你的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這才是做父母的需要的真正的智慧,而我們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來知道孩子的人生,認為我們的經驗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和考驗的,是不容置疑的,孩子的想法並不重要,關鍵是他們的行為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如果符合就是好孩子,如果不符合就不是好孩子,這才是做父母最大的問題。
如果父母們都能在孩子感興趣的方面無條件支給予支持,那麼孩子在這方面就一定會有很優秀的表現,但是能做到義無反顧的支持,並不容易做到,包括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語言上的鼓勵和同甘共苦的決心和勇氣。
缺乏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障礙。家長應該多鼓勵你們的孩子,多看到孩子的長處,也就是說,即便孩子做得不夠好,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有策略地批評,要先讓孩子看到自己有不錯的地方,同時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信來自自己的內心,對自我的感覺和判定。常常得到表揚的孩子自信心就比較多一些。我小時候父親經常表揚我,實際上很多事情是硬撐著去做的,就做出來了。越努力了做得就越多,做得越多也就越容易成功。
在支持孩子的同時,更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有了自信,可以促使孩子更勇敢的克服困難,努力進取。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方面,美國人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中國人的傳統一直是打擊式的教育,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到了很好,多數家長都會這樣說,「雖然這次表現優異,但是千萬不能驕傲,下次一定要更好才是。」
來自父母的期待是孩子積極進步的動力,真誠的愛、熱情的鼓勵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鼓勵能讓孩子學習心境保持喜悅,也更願意去嘗試。
鼓勵、及時支持孩子比指責孩子更能煥發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正如清代教育家顏元所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孩子的特長與愛好,需要父母和他們一起堅持
換位思考是我們成年人最容易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是在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卻往往更容易忽略孩子們的想法。
她為什麼就不明白,早點兒寫完作業就可以玩,就可以看課外書?為什麼非要寫作業的時候偷偷玩呢!非要讓大人監督著,罵著,學也學不好,玩也玩不好!」那位家長氣憤地抱怨。是的,在我們看來很明顯的道理,可是孩子執行起來就很難。
如何激勵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先做重要的事情,是具有挑戰性的。對於不少孩子來說,自覺地找到努力學習的動力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我們大人所描述的好好學習就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就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對孩子來說還是不夠具體,不能完全理解。
那麼遙遠的事情哪有當下玩得開心來得直觀呢?
何況,即便我們大人知道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有的時候也會拖延。
想讓孩子快點寫完作業,不妨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快點寫完作業之後真的可以享受到一段快樂的玩耍時間或自己想做的別的什麼事的時間,而不是寫完作業之後聽到父母說:「既然離睡覺的時間還早,咱們再做幾道題吧,或者,練會兒琴吧。」既然要讓孩子感受到快點寫完作業的好處,就要讓孩子自己來安排這節約出來的時間,幹孩子想幹的事情。
相信上面這段描述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現過,做父母的的太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問題,很少去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想。孩子想玩這是天性,誰不不可能阻止天性的發展況且我們所認知的「不好好學習就沒辦法擁有一個好前程」,這樣的話對於孩子是無感的,他們多半都是不明白的。這時就需要父母的的智慧,挖掘孩子在學習之外的其他興趣點,孩子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持續學習和深挖才不覺得那是負擔。
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體育或文藝活動要注意兩點:第一,孩子要想做。不能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就去跟風,不去管自己孩子的喜好。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二,遇到困難要處理得當。任何項目剛開始接觸時孩子可能都會因為新奇而願意嘗試,但越往後越難,付出的努力也會越多,孩子就會因面對困難而猶豫,而退卻,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並陪著孩子一起堅持。
作者就是這樣陪著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堅持溜冰運動,並且通過幾年的訓練,連續三年都拿下了國家級比賽的冠軍,並且加入國家隊代表美國去發過參加了比賽,當然這整個的過程是困難重重,也是母親的巨大支持給了孩子堅持下去的勇氣。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妨學著做孩子的粉絲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優秀,出類拔萃,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願望終歸是願望,多數的孩子身上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們得接受這個現實。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何況是孩子呢?孩子身上有些毛病和不足,這很正常,我們家長不要大驚小怪,要以平常心對待。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優秀的孩子身上也有缺點,相反,再頑皮的孩子身上也會有優點。我們家長一定要學會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將這個閃光點放大,逐步影響孩子其他方面的缺陷,使之積極健康地成長。在孩子面前,不妨學著做孩子的粉絲,學會用欣賞、期待的眼神來看孩子。
作者就是用這種方法發現了家裡老二的商業頭腦,並一直鼓勵孩子在這方面發展,於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參加了學校的商業組織DECA,並成為了美國加州DECA的主席。
綜上這幾點,只是作者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點滴體現,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狹隘的眼光和格局去評判孩子,父母都需要有自知之明,我們的經驗屬於過去,而孩子們是屬於未來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給他們以足夠的尊重和支持,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階梯而不是攔路虎。
其實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三個孩子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及在申請哈佛時的技術操作,整個過程充滿著艱辛和挑戰,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即使是世界頂尖學府的天之驕子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才爭取到的。
每周讀懂一本書 # 曉曉 2020年第25本《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