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廠區辦公樓最高層,幾乎佔滿一層,270度的視野,俯視著門前的吳江大道與周邊,蘇州鈴木電梯有限公司「小王總」王曉的辦公室可謂豪華。但辦公室空間的開闊與簡樸的陳設形成鮮明對比,隱隱透出他低調務實的性格。作為「創二代」,「八零後」王曉不僅交上了令父親滿意的考卷,還帶著企業完成了由傳統向智能化的轉變。
圖說:王曉。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進廠下車間歷練
「疫情對電梯行業影響不小,我又剛剛接手銷售,等於給我出了一個大難題。」王曉坦誠地說,這些天他一直在積極與客戶聯絡,想辦法把時間追回來。
從小就被父親當作接班人培養、百般歷練的王曉,遇到這樣突如其來的困難,並不會手忙腳亂。從小學三年級起,他就到外住宿讀書,曾在上海商學院求學,後又獨自前去新加坡學習貿易和工商管理。2008年回到吳江後,他沒有直接坐進辦公室,而是進車間當工人,學習使用車床,做電梯部件。半年之後,他開始進入採購部、技術部、物流部、質檢部、售後、安裝等各個職能部門輪崗,了解公司的運營管理。4年前,他才當上總經理。
去庫存通過「大考」
但這樣是不能服眾的,王曉說:「要用數字說服人。」2016年前後,公司庫存的壓力最大,難點和痛點就在於銷售和生產上的摩擦。傳統的電梯銷售做法是款到發貨,所以要提前備貨,積壓全部得由電梯廠商承擔。「積壓幾十臺、上百臺就是幾千萬元,光利息就是多少錢?更不要說還要墊付供應商的貨款。」王曉抓住國家鼓勵企業清庫存的契機,重新設計付款交貨的模式,將發貨時間調整為收到貨款後7-10天內發貨,與客戶協調攻堅;同時修改電梯製造方案,如將電梯後壁與側壁拼接的3塊門板分成兩邊是標準件,中間是靈活件,根據客戶電梯井的尺寸調整定製,大大縮短了製造周期,又降低了積壓量。
率企業轉向智能化
這幾年王曉還完成了企業信息網和智能化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接軌,整個生產運營的模式都要調整。」王曉說。電梯是傳統行業,但從2016年開始,鈴木電梯就開始推動智能化製造,很多環節從人工轉為由機器臂焊接,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成本。內部管理則採用ERP系統,實現辦公軟體化。
「做實體不能浮,必須一步一個腳印,這是我這幾年的收穫。」王曉說。去年下半年,王曉開始接手銷售。「父親說等我把市場把控起來,他就可以放手了。希望我能儘快了結他的心願。」說到這裡,王曉難得地露出笑容。
新民晚報記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