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被爆出的「N號房」事件佔據了這幾天韓國新聞的頭條。
「N號房」是一件發生在韓國,持續時間長達兩年的性暴力剝削事件。從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3月,犯罪嫌疑人趙某以「博士」的身份在匿名社交軟體Telegram開設直播間和聊天室,大規模發布和銷售性犯罪視頻。「N號房」受害者受害者全為女性,甚至還有未成年和最小不過11歲的女孩,加害者數量最少有1萬人。
這件事的惡劣程度在於:(1)光明正大的惡。Telegram是一款風靡全球的加密聊天工具,使用人數超過2億,是一款較為大眾的軟體,並非地下的暗網。可以說上述所有的惡行都是在網際網路規則內正常運行的。(2)近乎全民參與的癲狂。據韓國警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一年半時間內,有超過26萬人觀看過這些視頻,考慮到韓國5164萬人的人口總數,男性群體中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人觀看過視頻,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活動了。
這次惡性事件暴露出網際網路產業高速發展下的另一面:法律監管的空白,新技術應用下的倫理缺失,人性本惡在虛擬世界的放大。問題的暴露給每個從業者都提出了新的考驗,站在20年代的起點,我們有理由給弱勢群體建立足夠的保護,自由並不代表無序。
(「N號房」主謀之一博士被捕)
N號房事件始末
據韓國媒體報導,「N號房」事件的起點是幾個高中生在Telegram創建的1號房,理由是緩解壓力。之後,由於色情內容的注入,加入的人越來越多,1號房逐漸擴張成了8個聊天室,因此被稱為N號房。
與一般的福利分享群不同,「N號房」中的人們更熱衷製造色情內容。他們的手法高度相似,都是通過各種手段將女性馴化為性奴。比如博士的手段是,在網上發布模特之類的高薪兼職,之後添加對方的社交帳號。以填寫簡歷為由接連掌握女孩們的身份證、個人照、住址、聯繫方式,甚至家人的詳細信息。當對方把上述信息拱手交出時,等待她的將會是噩夢的開始……
這些受害者大多是中學生,她們被逼迫著按照指示拍攝並發送令人髮指的變態視頻。
這種獨家色情內容的出現使得「N號房」獲得了大量流量,也給運營者帶來了牟利空間。很快,博士開始公開販賣會員和晉級機會,比如在1號房發布預告,想看完整內容就要付費進入2號房,在2號房發布預告,想看完整內容就要付費進入3號房…以此類推,想繼續,就必須支付25萬-150萬韓元(約8300人民幣)。而最高級也是最昂貴的就是趙某親自運營的房間。為了隱藏自己的蹤跡,所有支付方式也全都是「閱後即焚」,買家們通過支付比特幣進入房間,博士因此累計獲利1.3億韓元(約72萬人民幣)。
就如同滾雪球一般,「N號房」很快成為了在韓國男性群體中小範圍流行的熱詞,很多人多方打聽想要進入,或者看到其中的視頻。據韓國媒體統計,累計共有26萬人參與該事件。
扭曲的價值觀
2019年,一名記者無意中發現了「N號房」的秘密。之後他連同2位大學生作為臥底一直潛伏在n號房內部。
由於該事件的隱秘性,以及運營者的反偵查手段,直到今年年初,該記者才收集到完整的證據鏈,將其交給韓國警方。
一樁震驚韓國的大案就此揭開大幕。
隨著案情被媒體揭露,韓國民眾被激怒了。截止3月23日,青瓦臺的網站上已有超過150萬人請願,要求公布其餘26萬進過「N號房」的用戶信息。韓國總統文在寅於當日下令徹查「N號房」事件,要求警方調查聊天群所有會員。3月23日,應民意之下韓國SBS《8點新聞》還直接公開了N號房事件主犯「趙博士」的長相和身份信息。
然而在洶湧民意下,網際網路上還有另外一些聲音:
(1)付了錢群卻被封了,因此覺得買虧了的;
(2)認為新聞媒體報導是打了廣告,開始搜尋相關視頻的;
(3)因為有參與而開始刪除Telegram帳號的。
水面之下,依舊是暗流湧動。
反思:網際網路的倫理邊界究竟在哪?
正如現實社會存在法律,虛擬世界也有規則。這種規則大都建立在各家公司的體系框架內,經過多年與政府的磨合,建立了微妙的平衡。
Telegram算是一個例外。Telegram是俄羅斯富豪Pavel Durov創立的加密聊天軟體,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Telegram就是為了隱私和安全而生的,絕不向任何勢力妥協。
為了維持這一調性,Telegram在多個層面建立了制度:
(1)拒絕外部投資。為了避免公司因為股權變動導致方向改變,Telegram確立了免費、非盈利、永不銷售廣告、拒絕接受外部投資的四項原則。
(2)加密技術過硬。Telegram加密模式是基於256位對稱AES加密,RSA 2048的加密和Diffie-Hellman 的安全密鑰交換協議,安全程度很高。還經常通過懸賞的方式補漏洞,單個漏洞最高開出過50萬美元的獎勵,足見技術自信。
(3)閱後即焚。閱後即焚是歐美常見的社交方式,這點Telegram做的非常徹底,聊天記錄不支持伺服器保留;支持設定聊天記錄定時銷毀;支持一鍵刪除帳戶,刪除了帳戶後,所有相關的資料也都一併銷毀。
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對於個人隱私的極致保護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還吸引了一大批對軟體安全性存在顧慮的用戶加入。目前Telegram的用戶數超過2億。然而,如果當個人隱私與法律許可發生衝突時,應該怎麼做呢?
「N號房」事件的發生給大眾敲響了警鐘,是堅持原則還是默許非法事件發生,成為了我們步入網際網路時代25年後需要思考的問題。
曾經有一個行業也曾面臨閱後即焚app們所遇到的兩難局面,就是心理諮詢行業。因為來進行心理諮詢的很多個體傾訴的,都是不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許的秘密。一方面,諮詢師有為來訪者保密的職業要求,另一方面又有法律的尺度衡量。
相關倫理守則的出臺解決了這一困境。根據《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心理師應清楚地了解保密原則的應用有其限度,下列情況為保密原則的例外:(1)心理師發現尋求專業服務者有傷害自身或傷害他人的嚴重危險時。(2)尋求專業服務者有致命的傳染性疾病等且可能危及他人時。(3)未成年人在受到性侵犯或虐待時。(4)法律規定需要披露時。
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也並不代表無序。而隨著「N號房」事件的發酵,對於虛擬世界的倫理守則也有必要被建立起來,這既是為了保護弱勢群體,也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