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戲劇家鈴木忠志:戲劇的未來屬於中國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曹典)「戲劇的未來是屬於中國的,因為中國具備這個環境。」年將79歲的日本戲劇家鈴木忠志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4月10日,「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的學員在長城劇場舞臺上訓練)
4月的古北水鎮,春風拂面,晴空萬裡。司馬臺長城腳下的露天劇場,三十餘位身著黑色練功服、腳穿白色足袋的中國青年,正隨著音樂節奏,反覆練習著抬腿、踢腿、踏步等動作,鈴木忠志在旁凝神觀看,不時「叫停」,指出不足。
(戲劇大師鈴木忠志)
這些中國青年是第三期「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的學員——來自中國的戲劇從業者和愛好者。他們將在鈴木忠志的親身傳授下,進行為期兩周的訓練。
鈴木忠志是戰後日本第一代戲劇創作者,曾在日本掀起轟轟烈烈的小劇場運動。以他名字命名的「鈴木方法演員訓練」是他在長期的戲劇實踐中探索形成的訓練方法,迄今已在俄羅斯、美國等世界多家知名藝術院校和劇院廣泛運用。
「我喜歡中國。所以現在我只在這裡親自教課。」2015年,鈴木忠志首次應邀來到司馬臺長城腳下的露天劇場,便被這座以世界奇蹟長城為背景,隱藏於群山環抱中的靜謐之地吸引,稱其為「晚年看到的最具有創作欲望的劇場」。
同年10月,鈴木忠志的力作《酒神狄俄尼索斯》在這裡演出,受到中國戲劇觀眾的熱烈追捧。此後,鈴木忠志就將「鈴木方法演員訓練」帶入中國,每年在這裡親自授課。
「中國傳統中有很多非常優秀和傑出的東西。」面對年輕的中國面孔,鈴木忠志不僅想傳授身體對戲劇的表達方式,更想傳遞他對文化輸出的思考:「中國沒有必要一定要向歐洲去學什麼東西,而是要去了解為什麼歐洲的這些東西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然後再去考慮中國自己的傳統該如何去傳承。」
(鈴木忠志在給學員糾正動作)
在鈴木忠志畢生不懈的戲劇探索中,最有趣的部分莫過於他在雜糅多重文化因素的同時,仍然保留了日本文化的內核。他的很多作品雖然改編自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名篇等西方經典,卻在表演形式上融合了日本能劇和歌舞伎的精粹。
「如果你在日本能劇和歌舞伎的舞臺上,看到一個法國故事,使用了威爾第的音樂,恐怕會感到不可思議。但我卻認為,這才是世界通用的能劇和歌舞伎藝術。」鈴木忠志的藝術思想也感染和影響著大批立志於創新中國戲劇的青年人。
2015年以來,已有71名學員從「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畢業。此次參訓學員中最小的只有13歲。
「我去很多國家教過演員、導過戲,我認為中國在戲劇創新方面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中國具備這個環境。」鈴木忠志說。
據悉,明年鈴木忠志將率多國弟子來華,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李爾王》。在這些弟子中,也許會有更多中國戲劇從業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