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虐童慘劇觸目驚心,屢禁不止?
此前,看到一則讓人憤怒的新聞。
福建三明,一名叫雯雯(化名)的4歲女童被親生父親毆打致盲腸破裂,住進ICU。
據兒科醫生說,當時他看診,不小心碰到了雯雯的肚子,很明顯能看到雯雯臉上痛苦的表情,但雯雯一直強忍著說不痛。
再加上後來發現腸道破裂和身上其他多處傷痕,醫生懷疑是家暴便直接報了警。
此外,同樣讓全網震怒的,還有前段時間遼寧撫順虐童事件。
10月25日,一名6歲女童果果(化名)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及其男友瘋狂虐待了3個月。
鐵鉗拔牙、熱水澆頭、擰斷胳膊、打火機燒嘴、鋼針扎大腿、餵貓糧...
送到醫院的時候全身上下都是傷,尤其是手,已經被水燙得皮膚脫落,滿是膿包,曾被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
原本一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姑娘,才3個月就被折磨地面目全非。
但顯然,虐童事件仍舊沒有停止。
11月05日,廣東7歲男童小偉豪遭父親菸頭燙致滿身傷疤,雙手感染壞死面臨截肢一事引發關注。
小偉豪來自廣東茂名電白,除了雙手嚴重燒傷,還有滿身菸頭燙出的傷疤。
孩子的雙手沒有一塊好的皮膚,肌肉嚴重感染、甚至壞死,最壞的可能是雙手要被截肢。
而據他本人和親屬講述,施暴者疑是其親生父親。
記者獲悉,目前警方已對此立案調查,因涉嫌刑事傷害,小偉豪36歲的父親被依法刑事拘留。
在對施暴者加以譴責和對孩子的心疼之後,以上種種案例再次引發人們發出叩問,為何虐童案件屢禁不止?
二、親生父母,正是虐童的主力軍!
「打是親,罵是愛」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
多少孩子,成了父母發洩情緒的垃圾桶。
最親的人,竟成了孩子最大的夢魘!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北大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潛在受虐兒童已達1000萬,高達74.8%的中國兒童(16歲前)遭受過不同形式的虐待。
並且在《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調查與研究報告》中調研發現,697例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其中親生父母施暴佔74.75%,繼父母或養父母施暴的佔10.04%;所有案件中父母單方施暴的案件更為常見,佔76.47%。
由此可見,父母,成了施暴的主體。
只能說,不是所有生了孩子的人,都能被稱作父母。
在自己沒有能力之前,輕率地將一個孩子帶進人世,簡直是犯罪。
在他們眼中,孩子是私人物品,給了生命,就可以無限索取。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三、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那些在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身體的傷痕也許早已痊癒,但對於心理的殺傷力,是毀滅性的。
在紀錄片《「消失」的孩子們——無法傳出的求救聲》中,有一個名叫奈美的女孩。
她被父母軟禁在家,一天吃一頓飯,5個月洗一次澡,被綁上手鍊腳鏈,在衣櫃裡睡覺。
直到18歲,她從家中逃跑。
被解救後,她始終無法學會在床上入睡,只要電視上聽到「母親」「虐待」這樣的詞,她都會忍不發抖痛哭。
性格裡敏感焦慮和不安全感,跟隨她的一生。
「夜晚的時候,被塑料繩綁在椅子上毆打,血都被打了出來。」
小雪,從7歲起就被母親整整虐待了7年。每次被虐待,她就記下日記減輕心裡的痛苦,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
被解救後她原以為可以回歸到正常生活,但她發現,童年的陰影始終跟隨她左右:
害怕大人,不擅長交流,經常有自殘的傾向。
一個早晨,她從地鐵站臺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根據國際反家暴專家曾做過數據統計,在暴力中成長的孩子,成人後90%有家暴傾向。
童年的痛,有人被治癒,有人選擇遺忘,但多的是困在噩夢牢籠裡的孩子,一生被影響,無法找到「出口」。
四、虐童事件背後,是遍體鱗傷的孩子
但無論是暴力虐待還是棍棒教育,對孩子帶來的都只有傷害。
「打罵」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也不僅僅只停留在身體上。
第一類、加劇了不良行為的產生。
當問及未成年犯「家裡人對你怎麼樣」,選擇「經常打罵」的有16.1%。相關分析表明,被家裡人「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高於沒有選擇被「經常打罵」的孩子。
事實上,打罵孩子不僅沒有制止反而加劇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二類、加劇了親子衝突。
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後果,不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
更嚴重的問題是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並成為「離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調查表明,未成年犯離家出走,有一半以上與父母打罵和責備有關。
第三類、產生不良的性格特徵。
調查中,當問及未成年犯「你認為自己性格有何特點」與「家裡人對你怎樣」,兩組數據的相關分析表明,在家裡被「經常打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調查也表明:
童年時期遭遇虐待越多,越容易做出暴力舉動。
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在動因,而父母的打罵則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產生的重要根源。
第四類、父母的暴力行為成為孩子的攻擊性示範。
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他們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
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鬥、殘酷,並照父母的這種示範來攻擊別人。
第五類、會使孩子產生抑鬱症。
還有可能會使孩子產生抑鬱症,這些父母都是以打孩子罵孩子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孩子的。
其實冷暴力也算一種家庭暴力,這種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更大的。
在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會有輕微的抑鬱症,這種病症一旦得到刺激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五、除了憤怒,我們還應該怎麼做?
盧梭曾說: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卻並非生而為父母。
為人父母雖然不需要經過考試,但既然選擇把孩子帶來這世上,就應該對孩子負責。
所以我們每個父母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學習、努力扮演好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
1、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給予他應有的尊重和平等。
孩子的生命雖然是父母給的,卻並沒有權利主宰孩子的人生。
就像紀伯倫那首詩裡寫的那樣: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父母要做的,不是隨意去剝奪孩子的人生,而是在尊重的基礎上,去引導他怎麼去過好自己的人生。
2、我們應該明白「打罵教育」、「棍棒教育」是打著愛的名義,行傷害之實。
打罵,其實就是家庭暴力,本質是暴力,是犯罪。
即便這種方式在管教孩子方面,暫時是有成效,但這種成效在長期來看是弊大於利的。
甚至很可能從輕微的打罵發展到虐待兒童。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那麼多,為何不選擇一種更為人性和溫和的教育方式呢。
3、我們應該盡最大可能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
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堅韌的鎧甲,也是孩子以後在人生道路上面對挫折和磨難最鋒利的武器。
4、做好自己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幫助別人。
當一件件、一樁樁的虐童案件鮮血淋漓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還可以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施以援手,第一時間報警,保護他人的孩子。
由於虐待兒童有很大的隱蔽性,大部分受虐待的孩子又是一個絕對弱勢的群體,沒辦法自己去報案。
所以對兒童的保護,不能只停留於言語和意識層面,還得落到實處。
隨著《反家暴法》的實施,保護兒童不再只是監護人的事,也不再只是是家務事,與兒童有密切接觸的每個機構都有義務對疑似家暴情況進行及時報案。
5、防患未然,提前為家暴打預防針
預防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教會兒童,在遇到暴力時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比如在日常教小朋友們牢牢記住以下6點,幫助他們學會在目睹暴力或遭受暴力的時如何進行應對:
保持冷靜, 不要用言語或行為再激怒施虐者;
保護自己,特別是保護好自己的頭、臉、頸、胸和腹部;
離開打架環境,找安全的地方藏好,不要與打人者接觸;
找其他家人或可以信任的大人幫忙,把危險場地留給大人處理;
「可以信任的大人」:社工、鄰居、親友、老師、警察、保安 等;
遇到危急狀況時,儘量大聲呼救,找周圍的人、鄰居或親友幫忙;
如情況危急,可以撥打110報警。
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訊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