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國唯一試點城市;《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中廣州排名中國內地城市第三,在一線城市中升幅最高;省自然資源廳出臺25 條政策,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做 強綜合實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廣州樣本」,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厚度、更有風度」;城市更新更注重「保活力、做高線、優布局」……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昊羽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重大歷史使命,搶抓「雙區」建設和「雙城」聯動機遇,聚焦城市更新、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雙引擎」,為廣州經濟 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規劃資源智慧力量,把「兩個維護」落到具體行動上。
永葆「闖」的精神依託國家試點工作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郭昊羽表示,廣州是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國唯一試點城市,市規劃資源局一定不辜負國家的信任,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努力闖出規劃資源更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好路。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新理念。探索雙評價、三線劃定、國土空間用途分區與管控等關鍵技術內容,為全國規劃提供「廣州樣本」。做好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試驗區等重點功能片區規劃,加快推進南沙、空港、科學城、知識城、琶洲、白鵝潭等規劃實施,實現在長遠謀劃的同時,儘快形成城市形象顯示度。
二是構建耕地保護新格局。保持廣州連續20多年耕地佔補平衡的優良傳統,結合農村亂佔耕地專項整治,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通過完善市屬國企土地整備方式、優化土地儲備市區聯動機制、盤活農村集體留用地、劃定工業區塊等,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三是彰顯交通規劃新價值。廣州將從戰略性視角出發,落實灣區發展綱要,謀劃推動廣中珠澳高鐵、規劃提出廣永等高鐵、貴廣高鐵廣寧支線等項目,打造以廣州為中心的灣區「1 小時」交通圈。從全局性視角出發,著力推動國家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三網融合,打造軌道交通「3060」時空,即廣州至佛山、 東莞中心30分鐘高速直達,廣州至灣區其他城市中心60分鐘直達。從協同性視角出發,規劃廣佛兩地18條軌道銜接,形成80條道路銜接通道,實現兩地「一張網、一張票、一座城」,支撐廣佛兩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極點作用。
四是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未來城市是基於數字時代的城市,城市規劃關於交通、就業、居住等傳統技術都會面臨革命性的變革,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以大數據深度運用為驅動,瞄準未來數字城市的特徵與趨勢,搭建好數字城市框架,聚焦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
荔枝灣湧成為市民喜愛的休閒好去處 永葆「創」的勁頭
用好省的25項支持政策 增強城市綜合實力
近日,《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發布,廣州排名中國內地城市第三,在一線城市中升幅最高。分析指出,廣州此次綜合排名上升得益於人力資本和文化體驗兩個維度得分顯著提高,反映了在醫療、教育、文化、交通、商貿五個方面所具備的突出優勢。綜合實力強成為廣州排名躍升的基礎優勢,決定了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較高地位。如何保持優勢、做強基礎,郭昊羽透露,省自然資源廳近期正式印發《關於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 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實施意見》,提出了 25 條含金量十足的支持政策,涉及規劃編制、耕地保護、城市更新、產權制度、海洋經 濟等事權。市規劃資源局將用足、用好這些政策,著力打造「實力之城、品質之城、創新之城、機遇之城」。
一是規劃更有溫度的城市。以社區為單元,突出人文關懷。探索具有廣州特色的社區設計師制度,堅持社區事「專職做、大師做、街坊做」,一區一策、大師領銜、共同締造,更加關注體育設施、兒童活動場地、城市家具等設計,加快實現社區精細化 品質化。同時,推進全齡友好的「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建設, 以社區生活圈為單元,建立補缺設施項目清單,實施差異化的設 施配置策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均等化、多元化和精準化。
二是規劃更有厚度的城市。從點、線、面三個維度,聚焦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育和創新,彰顯獨特的市民文化。深入推進「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的規劃實施,串聯起「海絲風情」和「廣州味道」等文化資源,講好廣州故事。在新河浦等歷史文化街區,構建歷史文化和街區特色相結合的「活態街區」新模式;完成了恩寧路永慶坊、海珠廣場、沙面、西堤片區改造工作,打造別具文化底蘊的「城市客廳」。
充分利用珠江景觀資源,著力推進主城區珠江兩岸「濱江漫步道、騎行道、無障礙通道」三類通道實現全線貫通。「夜間經濟」最能體現多元包容的市民文化。以嶺南文化、紅色文化、都市文化為主線,廣州著力推進天河路商圈、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環市東、白鵝潭、琶洲、江南西、珠江新城、 白雲新城、萬博漢溪長隆等商圈「夜間經濟」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進一步打造高品質的夜間經濟集聚區。
三是規劃更有風度的城市。今年2月,廣州被世界銀行選定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首個試點城市。通過開展「酷 城行動」,結合風廊劃定、生態低碳城區、海綿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等廣泛的城市規劃實踐,為市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也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廣州經驗。
大力推動「口袋公園」規劃建設,自 2018 年起,廣州開始 推進「還綠於民」三年環境整治計劃,對麓湖、海珠溼地等地區進行生態修復,完成復綠面積約 11 萬平方米,新增和改造綠化面積17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大力推動「口袋公園」規劃建設, 結合社區生活圈布局,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閒置地建設800多個口袋公園,大大提升了高密度建成地區市民的「綠色體驗」, 以「小細節」彰顯城市「大風度」。
高品質的珠江岸線 永葆「幹」的作風
提升人居環境幸福感 深入推進城市更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 建設水平。」郭昊羽表示,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州,市規劃資源局將繼續以敢為人先的「先鋒」之姿,主動作為、強化擔當,聚焦市民關注關切,帶著真情和溫情真抓實幹。
一是保活力,守住多樣包容城市空間。今年 9 月,廣州市發布新一輪的「1+1+N」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包括《關於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工作方案》以及系列 配套指引,標誌著廣州的城市更新,開啟了新徵程。
新一輪城市更新,是以塑造高質量發展新空間、優化城鄉功能結構布局、傳承歷史文脈、營造國際一流人居環境、促進社會協同治理為總體要求,落腳點,就是要切實提高城市的幸福感。新一輪城市更新優先把位於重點功能片區、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城中村納入近期改造範圍,以微改造 和綜合整治的方法為主,一方面對老舊小區和城中村存在安全隱患的建築實施局部拆建、整治,提高安全與韌性;另一方面注重文化內涵的彰顯、歷史風貌的傳承,如永慶坊微改造,既延續了歷史文脈,又讓老街區重新煥發新活力。對外來務工者、應屆大學生、創新創業人員等群體的居留空間進行品質提升,將推動多元的人群結構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
廣州大力推動口袋公園規劃建設 二是做高線,全面提高公服配套標準。廣州已邁入存量規劃時代,意味著新增建設需求的用地將主要來自於存量空間。這其中,對用地需求較高,又事關民生福祉、關乎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保障尤為重要,需要合理適度的超前規劃和提高公共服務配置標準。以醫療設施為例,廣州是國內排名前三的綜合醫療中心,即便千人床位指標已位居全國前列,仍滿足不了市民乃至深圳、東莞、佛山等周邊省市的看病需求。因此,在預測面向2035年的醫療衛生設施床位需求時,前瞻性地按照實際管理人口3000萬的規模進行測算,以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質量。
新一輪城市更新有一個突出理念,即在城中村改造中高標準地配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設施,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分別予以保障。在需求側,高標準制定優質中學、三級醫院等 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布點規劃。在供給側,落實城中村改造規劃中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配建,鼓勵改造主體引入社會資源,加大優質教育和醫療供給。
三是優布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職住平衡指數是城市更新方案能否通過的控制性指標,本輪城市更新將從三方面對職住平衡提出針對性的改善措施。首先,通過城市更新與軌道交通協調發展,加強城中村軌道站點布局,提高居住和就業兩端的軌道站點覆蓋率,實現快速化的遠距離出行。其次,劃定三個規劃管理圈層,明確不同圈層城市更新單元產業建設量佔比要求, 增加產業空間供給,吸引高端產業向中心城區聚集,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和人口布局,讓人們在就業地附近有更多的住房選擇,或在居住地附近有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就近居住或就業,緩解交通壓力。第三,在城市更新中提供商品房、40 到 60 平方米小面積人才用房、集體土地租賃 住房、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等多種住房結構,並以「村村通地鐵」的目標實現便捷交通。三種方式多管齊下,促進產城融合,提高職住平衡指數,切實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沙面歷史文化街區經過提升改造後更加靚麗宜人 統籌:全媒體編輯中心 王晨陽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蘇韻樺 通訊員 穗規資宣
海報監製:湯新穎、徐錦昆文案:王晨陽設計:郭俊航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