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黌 盤古智庫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幾日,美德俄三方圍繞「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爭端再現。一方面,美國駐柏林代辦羅賓·昆維爾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督促德歐,稱「現在是德國以及歐盟凍結管道建設的時候了」,並希望德、歐以此向俄羅斯「持續不斷的惡劣行徑」發出信號。另一方面,牽頭項目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則在上月宣布,「北溪2號」在停滯一年之後,將於本月重新恢復施工。德國海事部門也已經發出施工通知。去年12月份建設進度已達94%卻在美國制裁威脅下被迫停滯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距離最後完工似乎僅有一步之遙。
乍一看,新的一幕與過去幾年間圍繞「北溪2號」項目的各種鬧劇似乎並無二致。一方頻頻放炮、施壓到底;另一方則堅守立場,誓言推進。但若細看,儘管仍在施壓,美國卻已悄然調整其做法。這也是項目能夠重啟的最主要因素。
過去一年來,「北溪2號」項目施工面臨的實質性阻礙始終來自美國長臂管轄的制裁壓力。「北溪2號」項目從去年12月份停工,到今年12月份重啟,一年的時間差並非巧合。每年12月,美國新一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需要在國會審議通過。去年通過的2020財年法案即出臺了對參與「北溪2號」項目的企業實施制裁的相關內容。正是在面臨制裁的壓力下,負責超過90%天然氣管道鋪設任務的瑞士Allseas公司撤走作業船隻,導致項目陷於停工。
但今年《國防授權法案》中關於「北溪二號」制裁內容及表述的調整給予了項目重啟的空間。Gazprom宣布重啟項目之前,2021財年法案的草案顯示,涉及「北溪2號」制裁的一部分內容調整為「(美方)在實施制裁涉事企業前需知會相關政府」。這一變化,既減輕了歐洲對於突遭美國制裁,主權受侵犯的擔憂,也為未來雙方圍繞「北溪2號」項目討價還價奠定了基礎。德國外長馬斯在接受《明鏡周刊》採訪時即表示,美國「新語調」與「新討論形式」將有助於雙方在該議題上「取得進展」。因此,Gazprom也迅速抓住這一變化,推進項目完工。
但這一調整並未代表美國對於「北溪2號」項目的看法有根本轉向。美國通過自身做法的調整,既讓歐洲盟友感受到重視,同時利用歐洲內部對該項目原有的反對聲音,期待以相對溫和、間接的方式實現美國的訴求。
對待「北溪2號」項目,美國雖態度「軟化」,但立場未改。美國國內兩黨對於「北溪2號」項目存有共識,均認為該項目傷害歐洲能源安全,進而傷害美國利益,這也是為何有關該項目的條款能夠連年在《國防授權法案》中出現的原因。拜登也強烈批評「北溪2號」,認為該項目對於歐洲而言是一個「根本上糟糕的生意」。
在此基礎之上,美國還加強了制裁工具。今年的法案在採取「新語調」與「新討論形式」的和緩措施同時,實質上擴大了制裁企業的範圍——原先僅制裁參與建設的企業,而未來對管道項目提供保險、測試、監理等方方面面的企業都將受到法案的管轄。考慮到從管道建設完工到最終通氣仍存在諸多環節,美國可通過制裁參與企業隨時扼住「北溪2號」咽喉。
通過上述調整,美國既希望拉攏德、歐,將攻擊點對俄聚焦,也能夠消解德國內部堅持項目的政治根基,還將為捍衛自身利益保有後手。
其一,美國將對「北溪2號」的攻擊重點從歐俄「無差別攻擊」轉向為聚焦俄羅斯。美國參議院外事委員會的相關參議員就表示,不希望「德國作為同盟遭受到類似制裁」,而眾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則表示原有制裁將「將傷害到德國和歐洲國家,而讓俄羅斯逃走」,以此爭取德、歐,聚焦俄羅斯。
其二,美國此舉亦是開始修補川普過往做法。德歐內部對於「北溪2號」反對聲音本就不絕於耳,但川普政府的做派,給了德國政府堅守「捍衛國家尊嚴與獨立自主」,不斷推進「北溪2號」項目的政治高點。伴隨著今年夏天納瓦利內中毒事件的爆發,德國內部反對派聲音高漲,「北溪2號」的內部根基受到進一步腐蝕,在此時美國態度「軟化」將大大削弱默克爾政府堅持該項目的理由。
其三,美國也保存了制裁手段。德國此前已表態希望通過承建液化天然氣碼頭、從美國購買液化天然氣等方式減輕美國對「北溪2號」項目擔憂。一旦未來美德、美歐雙方未能通過談判找到合適解決方案,美國仍可以借法案施加制裁。馬斯亦強調德國「不要有任何幻想。」
「北溪2號」管道建設的重啟乃至完工或將可能實現,但還遠不等同於投產運作。美國通過調整做法,雖為「北溪2號」管道完工開了個小口,但卻進一步將議題主動權攥在手中。圍繞「北溪2號」的亂局仍將持續,拜登時代美歐俄三邊關係如何調整、如何達成妥協,「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政治、德國與歐洲關係如何發展,「北溪2號」能否借美歐各自「綠色新政」時機獲得新的合法性,都將影響「北溪2號」的終局。唯有「北溪2號」本身能鬆一口氣,終不至於爛尾於冰冷的北海中。(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