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北文藝工作團到陝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從歌劇《張騫》《司馬遷》《大漢蘇武》到歌舞《邊區生產歌》《金格燦燦彩》,從古典樂舞《仿唐樂舞》《唐·長安樂舞》到大型音樂作品《大音長安》《紅星照耀中國》……80年歲月荏苒,從延安一路走來,陝西省歌舞劇院用一部又一部精彩的舞臺藝術作品記錄下時代發展的洪流,用一個又一個耀目的國家級重要獎項見證著自己從未停止的成長腳步,用一次又一次開拓創新的實際行動寫就80年的燦爛與輝煌。
讓優秀民族文化從陝西走向世界
20世紀80年代,中國第一臺唐代宮廷樂舞《仿唐樂舞》的問世為陝歌的發展歷程寫下了濃重一筆。晉京演出、對外交流演出……一次次演出活動讓陝歌名揚海內外,一部部以唐樂舞為基礎創新排演的舞劇推陳出新。
1998年,陝歌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開始了自己的創新發展之路。時任院長趙季平和副院長馮健雪,用政府撥付的890萬元發展資金,將曾經的職工食堂改建成了嶄新的陝西歌舞大劇院,並將《仿唐樂舞》搬上了陝西歌舞大劇院的舞臺。
「當時,政府領導調研後讓把食堂改成劇院。領導說,你們要走市場化道路,把你們的節目在這兒展示。」72歲的藝術家馮健雪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幕依然激動不已。
市場化道路該怎麼走?陝歌與旅行社達成合作意向,旅行社聯繫遊客和觀眾,陝歌的演出團隊每天在大劇院為慕名而來的海內外觀眾演出《仿唐樂舞》。
這一演就是20多年。
「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在這裡延續;年輕人能將陝歌的光榮傳統和奉獻精神傳承下去;這裡未來上演的是我們陝西獨一無二的東西。」對於陝歌的未來,馮健雪滿懷希望。
在轉企改制的陣痛中破繭成蝶
進入21世紀後,觀眾對於文藝作品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陝歌也走到了發展變革的十字路口。2009年10月,陝西省歌舞劇院轉企改制,隸屬於陝西演藝集團,翌年註冊成為陝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
當傳統事業體制轉變為完全適應市場化的企業,陝歌也經歷著蛻變的陣痛。羸弱的自主創收能力,對社會文化消費大環境的不適應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亟待解決。
一場「適者生存」的改革在陝歌開始了。陝歌首先完成了資源整合、工作班子搭建,繼而推進人才梯隊化建設。在苦練「內功」的陣痛中陝歌「脫胎換骨」,藝術生產迎來更大的繁榮發展。
2010年,大型歌舞音畫《金格燦燦彩》在西安首演,2013年斬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目獎。2013年、2016年,舞劇《大唐賦》《絲綢之路》先後亮相陝西省藝術節和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並斬獲獎項,實現了陝西省歌舞劇院舞劇創作的新突破。
在中國文藝發展的道路上從未缺席
新體制、新機製成為陝歌發展新的引擎和動力,自身競爭力的增強也讓其逐步走上市場化經營的良性發展軌道。
研究市場、改變思維、聚集優勢、薈萃精品,為了探索出一條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徑,陝歌的歌舞團發揮演出經驗優勢和藝術特長,通過承辦大型文藝活動爭取市場份額,同時與演出場所合作開展駐場演出;陝歌的歌劇團以品牌演出為抓手,以企業包場和巡演為基本運營模式開拓市場,同時開展惠民活動,送高雅藝術進校園、進基層。
從中國第一臺唐代宮廷樂舞《仿唐樂舞》的震撼問世到宮廷樂舞《大唐賦》《唐樂舞》系列的持續創新,從《大漢蘇武》應邀前往新加坡進行商業演出到唐代樂舞詩《長安月》赴日本進行巡演,陝歌這支誕生在聖地延安,成長於戰火硝煙中的文藝團隊,在中國文藝發展的道路上從未缺席,在新時代中國文藝前進的方向上從未迷茫。正如陝歌副院長郝萌所說:「堅定自信、迎難而上的創新精神是陝歌人骨子裡的精神。」
「創新發展不能脫離人民,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還要符合市場的需求和標準。80年來,陝歌始終發揚延安精神,將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薪火相傳,在傳遞歡樂的同時為我們的藝術作品注入更多思考性。未來,我們將考慮排演更多輕量化的貼近百姓生活的歌劇、舞劇,讓藝術不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再拘泥於形式,真正走進百姓生活。」郝萌的話語中所透露的,不僅是對陝歌未來的期待,也是所有陝歌人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80年風雨兼程,陝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80年櫛風沐雨,陝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80年間,陝歌發展歷程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在陝西文藝發展史上留下了耀目的光芒。未來,陝歌將繼續用精品力作體現精神力量和價值追求,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為陝西文藝乃至中國文藝的繁榮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