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麟對公司新建住宅項目如數家珍,圖為他現場講解項目細節配套落實情況。 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人物小傳
朱賢麟,上海北方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他不斷探索創新舊改融資模式,著手區域民生保障,助力城市生活品質升級;也由此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奉獻力量。
舊改,「天下第一難」。
朱賢麟與這個「第一難」糾纏了近30年。
上世紀90年代,與危棚簡屋的居民談舊改,要面對的是:每戶家庭數不清理還亂的利益及矛盾。到了本世紀初,舊改開始轉向將房屋拆遷市場化和貨幣化,那個時候更多的糾結在於補償標準 「眾口難調」。如今,隨著城市發展加快,政策更透明合理,百姓不僅盼舊改,更注重舊改過程的人性化與溫度,希望更順心地邁入新生活。
面對不同時期市民不同的訴求,朱賢麟始終踐行著為老百姓生活增添幸福感的初心,用創新思維與韌勁化解一道道民生難題,「不為困難找藉口,只為實幹找辦法」。
「跨前一步」讓「妥妥的」安置房助力舊改
上世紀90年代,上海舊區改造正式啟動。現實中,不少項目缺少動遷安置房,且相應配套設施不齊全,使得舊改進度一拖再拖。不甘於被房源拖慢節奏的朱賢麟,立即產生了「既安置好百姓、又發展國有企業」的新想法。
1993年,他帶領團隊在汶水路、原平路交叉口修建永和小區。作為公司首個項目,永和小區旨在解決老閘北舊區改造中欠缺動遷房源的難題。然而,永和小區所處地曾是一片農地,施工用水得通過一公裡外的走馬塘引入;若採用傳統造房模式,小區連煤氣都無法使用。朱賢麟提出,要安置得好,首先要完善配套設施。
「做民生項目就得不滿足於現狀。」經過反覆對接協商,公司與市政工程局合作修建高平路、原城路、交城路三條道路,並在城市道路下方重新修建管網。雨水汙水不再混雜、小區也通了煤氣、四周與城市道路接軌,「妥妥的」安置房源一舉解決了包括閘北、靜安兩區近1萬戶動遷居民的住房難題。
「嘗鮮」新策略,提供鮮活參考經驗
進入新世紀,新一輪舊改帶來了新挑戰。這時的難點已經不限於動遷房源匱乏,而是如何合理為居民計算面積。
北鄰永興路、東臨西藏北路、西鄰共和新路的橋東地區,有近1700戶人家。曾經的「數人頭」方式由於不夠完備一度引發了矛盾。彼時,區政府提出試點「數磚頭」策略,並試點「原地回搬」,朱賢麟團隊成為「嘗鮮者」。
2009年8月橋東二期項目啟動,其間,朱賢麟親自旁聽了數十場居民座談會,反覆嘗試才確定了補償原則。他還對各類房型進行百餘次研究,重新建造了18萬平方米安置小區,「讓每家每戶有一套原地回搬的房子」。而這成了當時上海第一個「數磚頭」項目,也為後續舊改規則的改進和制定提供了鮮活參考經驗。
為新時期民生難題建言獻策
不同時期,舊改面對不同的民生難題,朱賢麟的創新意識始終「在線」,不斷根據市民新需求、新趨勢推「新招」。
近年來,他參與到洪南山宅240街坊和寶山路街道257街坊成片舊改項目,卻面臨著傳統融資模式無法提供資金保障的困境。於是,他與相關部門不斷完善城市更新及毛地舊改工作機制,通過走訪、協調各銀行,探索創新融資模式。
在朱賢麟的推動下,洪南山宅240街坊項目開闢了市區聯手、兩級聯動的融資新路線,寶山路街道257街坊也為上海市毛地舊改融資提供了新思路——兩個成片舊改項目總計落實舊改資金逾200億元,為地塊徵收順利啟動提供了資金保障。
不僅是舊改,朱賢麟還將精力投入解決其他民生難題中。譬如消滅手拎馬桶工作,他親自到現場查看房屋結構、逐個詢問居民,推動施行「一戶一方案」,最終在2019年底完成707戶無衛生設施直管公房衛生設施改造工作。
「只有跨前一步、主動作為,才能提升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年近六旬的朱賢麟這樣回顧總結自己的大半輩子,「專心致志把工作做好,為市民的美滿生活加點料。」
作者:佔悅
編輯:孔韜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