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從字面上看就相差一個字但本質上區別可大了,很多患者經常搞混這兩種病。那麼就跟著小彭醫師練就火眼金睛來識別它們吧。
風溼性關節炎,是指風溼熱在關節上的影響表現。風溼熱(rheumatic fever,RF)是一種由咽喉部感染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後反覆發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關節、心臟、皮膚和皮下組織,臨床表現以關節炎和心臟炎為主,可伴有發熱、皮疹、皮下結節等。
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水腫,滑膜下結締組織中有粘液性變,纖維素樣變及炎症細胞浸潤,有時有不典型的風溼小體(肉芽腫性炎)。由於滲出物中纖維素通常不多,易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連。活動期過後並不產生關節僵硬或畸形等後遺症。多數病人發病前1~5周先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史。
起病時周身疲乏,食慾減退,煩躁。典型的表現是遊走性多關節炎,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但不化膿。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累及。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覆發作。如果您出現關節疼痛,並有以下症狀,要高度懷疑自己得了風溼性關節炎。
1)本病多發於冬春陰雨季節,寒冷和潮溼是重要的誘因;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與風溼熱密切相關,並且感染途徑也至關重要,鏈球菌咽部感染是本病發病的必要條件;3)好發於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類風溼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進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的組織。其特徵是主要影響外周關節的持久發炎。手部和腕部的關節最先受累。發病年齡在30-55歲之間。病理特徵是關節滑液層中細胞的增殖以及各種細胞群落的浸潤,在細胞活素、化學增活素、生長因子和激素的協調下,產生局部入侵的關節翳,能夠侵入和最終摧毀軟骨、骨骼和周圍的軟組織。
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影響手腳小關節的對稱性多發關節炎。發炎的關節會腫脹、疼痛和僵硬。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從而導致關節積液。關節疼痛一般比風溼性關節炎更加顯著和持久,可在休息、夜間和活動時發生。晨僵(是指晨起病變的關節在靜止不動後出現較長時間僵硬,好似關節被膠水粘住,在適當活動後逐漸減輕的現象)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除了引發外周關節症狀外,類風溼性關節炎也可侵入頸椎,引發頸部和枕部疼痛。如果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進展不加以控制的話,最終會導致炎症擴散到關節滑膜外的其它臨近結構,包括肌腱的腱滑膜、韌帶、其它軟組織結構和骨骼。最終導致永久性的
關節不穩和疼痛損傷,不可逆的功能減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有以下症狀的讀者,尤其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1)手指的小關節比如手掌和手指之間的掌指關節,以及腕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和晨僵。晨僵時間超過30分鐘;2)出現一個以上的關節腫脹,包括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這些大關節;3)身體對稱性地出現關節炎,比如左右近端趾間關節、指關節或腕關節先後或同時腫脹、疼痛;4)已經出現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受損。
最後小彭醫師提醒廣大讀者,不管是哪種關節炎,一旦發現有關節疼痛、腫脹,請及時就醫。不管是哪種關節炎,只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癒合結局都比較好。
唯醫骨科,每天更新骨科科普知識,讓您看到既貼心實用又放心靠譜兒的小知識。
如果您或家人朋友有骨科相關困擾,請把「唯醫骨科」推薦給他們,送上一份健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