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節目《挑戰不可能》中出現了關於有些語言單位到底是否是成語的熱議。文化學者蒙曼認為,「喝西北風」和「加減乘除」都是成語,這讓在場嘉賓和觀眾一臉迷茫。
那麼,「喝西北風」等到底是不是成語?這還要先從成語的認定標準說起。
成語是一種熟語。熟語指常用的固定短語,一般包括成語、諺語、歇後語和慣用語等。關於成語的鑑定和入典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各家辭書收錄的成語也不可能整齊劃一。有些辭書收錄了上述語言單位,如劉潔修編著的《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1989年)收錄了「喝西北風」,但未收錄「加減乘除」。喬永在《成語鑑別與成語詞典收詞標準的量化定性研究》(2006)一文中,從近幾十年來研究成語的各家界說和多數成語的實際情況中,抽繹出了成語的七個基本特性:詞組性、凝固性、駢偶性、潛意性、典雅性、歷史性、習用性。喬永認為,如果某詞語的基本特性符合以上七條,當然是成語。凡符合上述五種以上基本特性者,就可斷定是成語。
從結構上看,「喝西北風」是動賓關係短語。其結構不可拆分,不可隨意添加成分,內部結構相當凝固。該語言單位除了本義,還有引申義或比喻義。筆者檢索歷屆茅盾文學獎語料庫發現,每位作家基本都使用過「喝西北風」。這樣看來,「喝西北風」符合詞組性、凝固性、潛意性和習用性,具備了四種特性。但是「喝西北風」在音節組構上是1+3,明顯不具有駢偶性。至於其歷史性,按照蒙曼的說法,最早的書證是清代《儒林外史》,距今300多年,這和那些富有典故和時代久遠的成語相比起來,歷史性較弱。最為關鍵的是典雅性問題,這是區別四字格是不是成語的重要依據。回頭看《儒林外史》中的例子,「喝西北風」共在該書中出現兩次:
「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到錢把銀子,都給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風?」(《儒林外史》3回)
「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儒林外史》41回)
顯然,這兩例都是對話語體,語言材料的口語性很強。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四字格不見得都是成語,最起碼和現代漢語口語接近的一些材料不適合歸為成語。
除了鑑定標準問題,我們也可以用原型理論為這些似是而非的成語尋求解釋。成語是熟語的一類,熟語的內部成員具有一定的共性,成語和其他成員的關係,更像是不同範疇之間的連續關係,而非離散關係。範疇內部的各成員地位並不平等,可以區分為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範疇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員具有更多的範疇屬性。就像西紅柿,有人認為是蔬菜,有人認為是水果,但豆角和香蕉就不會有疑問,這是因為西紅柿是蔬菜和水果的非典型成員,是兩者交集的部分。而豆角和香蕉都是各自範疇的典型成員,不會存在模糊認識。
至此,「喝西北風」具備喬永標準的四個特徵,其他三個特徵都不具備,尤其是典雅性的問題更是影響了其身份認定。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喝西北風」不是成語或者是成語的非典型成員。
那麼,這種固定短語可以歸到哪一類呢?來看幾個典型的慣用語,如「吃大鍋飯」「唱空城計」「立軍令狀」和「打退堂鼓」等。喬永認為,慣用語一般含義單純,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結構定型程度比成語低,意義基本相同的,「狼狽為奸」就是成語,但「穿連襠褲」就歸在慣用語裡比較合適。所以,從形式上和典雅性上看,「喝西北風」更適合定性為慣用語。
(作者分別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傳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