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七十春秋華夏美,神州巨變換新顏。人們的生活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在點滴改變間見證著祖國的飛速發展。散落在湖湘大地的時光記憶,打上了年代的烙印,記錄著人民臉上的燦爛笑顏。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紅網特別推出「我身邊的70年」系列報導,以「小家」為原點,記錄偉大時代中的湖南巨變,展現中國崛起的幸福密碼。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誠 懷化報導
電視機的蝶變過程,刻錄下了特有的時代烙印。
從最初的黑白「大塊頭」,到後來的背投電視、超薄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電視機的革新更迭。伴隨大大小小的各級電視臺雨後春筍般出現,節目製作也越來越讓人目不暇接,尤其網際網路技術與電視技術結合,電視的功能也變得日益強大。
透過電視機小小的螢屏窗口,我們看到了與時俱進的繽紛世界,也讓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到了湖南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日新月異。
曾經引得眾多鄉鄰「圍觀」的湖南老品牌韶峰黑白電視機。受訪者供圖
黑白電視,鄰裡鄉親茶餘飯後的精神依託
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途徑有很多種,但人們通過電視認知世界,獲取的信息量要遠遠超過其他方式。
雖然早在1958年,中國就製造出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機,但在湖南農村,黑白電視機的出現,應該在上世紀70年代,也就是集體經濟時代。從這以後,農民才開始逐漸擺脫收音機和廣播,「看到了會動的圖像。」
「小屏幕上能看到人在動,原來圖像還能搬上屏幕,比聽廣播和收音機爽多了,晚飯後看電視是件最奢侈的娛樂。」和新中國同齡的李海農說起當年看電視的情景,仍然意猶未盡。從1971年進入供銷社工作直到退休,他在這個和商品打交道的部門工作了38年,也算是這場「視聽巨變」的見證者。
「電視機在當時確實是個稀罕玩意兒,因為價格昂貴,一般人家根本買不起,我們當地僅僅只有供銷社、政府和醫院各有1臺黑白電視機。一天勞作閒下來後,成群結隊的人就會從各個村寨湧到這三個地方,或蹲或站,守在電視機旁觀看節目。」 李海農沉浸在對過往的回憶中。「自從有了電視這個新生事物,村口『大喇叭』不怎麼招人待見了,有些人家裡的半導體收音機也被藏進了箱底。很新鮮啊!當時大家看電視連續劇的熱情,說風雨無阻一點都不誇張。」 談到這些,李海農仿佛又回到了當年一群人圍著一臺小黑白電視的時光。
據一位當年在廣播電視部門工作的技術人員介紹,局限於當時的傳播技術,那時候的廣播電視信號,經常很不穩定,會受到天氣、地理等因素的影響,畫面經常會出現「雪花飄」「搖天線」等場景。但這些絲毫不削減大家對電視的情有獨鍾。
一臺黑白電視機,一部讓人津津樂道的電視劇,在讓人或緊張或興奮之餘,得以放鬆自我。現在,雖然電視機早已「飛進尋常百姓家」,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但以前那種淳樸、熱鬧的場景,還是時常讓人懷念。
90年代中期火遍城鄉的帶遙控的彩色電視機。受訪者供圖
有線彩色電視,讓串門看電視從此成了往事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民生活水平也「芝麻開花節節高」。人們有了餘錢後,村裡的黑白電視機漸漸地多了起來。大家發現,以彩電、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新三件」逐漸取代了以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為代表的「老三件」。同時,電視由通過樹天線接收慢慢過渡到了有線電視時代。
60後的周德智對此印象十分深刻,「80年代時,因為懷化是山區,電視信號差,幾乎家家戶戶的屋頂都樹立著很多天線,像樹枝一樣,據說天線樹得越高信號越好。於是,捨得花錢的,甚至把天線樹到了屋後山坡上。大約在1990年底,有線電視就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天線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1995年左右,發現鄰居的彩電看起來比黑白電視機更逼真,我用積攢了大半年的工資也買了一臺,接上有線電視後,可以收看20多個電視臺的節目,信號也比看黑白電視時穩定。」 周德智說,「當時看哪個電視節目,錯過了就沒法再看。不像現在可以點播、可以回放,所以一家人為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經常會為爭奪遙控器吵得面紅耳赤。」
周德智話語裡的這種局限,在制約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催生了另一種視聽現象的火爆。人們開始通過看碟子和錄像帶的形式,來觀看「四大天王」「霞玉芳紅」,體悟彈火橫飛中的「英雄相惜」。於是大家發現,影碟租賃店、錄像廳充斥在城鄉周邊。據周德智回憶,「大概是從2000年起,家裡的電視櫃就裝滿了光碟。」
90年代初,家住沅陵縣麻溪鋪鎮的村民李女士買了一臺21英寸康佳牌彩電,因為當時湖南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只能靠無線發射信號收看三個頻道左右的節目,遠遠滿足不了全家對電視節目的需求。為解決這個問題,李女士購買了一個家用無線衛星地面接收器,也就是俗稱的「電視鍋」,從此能收看的頻道增多了,天氣好的時候可達30多個。
1998年,為解決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盲區」農民群眾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問題,國家開始組織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通過政府補助形式,讓無線衛星地面接收器迅速普及。如今,無線衛星地面接收已走進千家萬戶。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串門子看電視從此成了往事。
2005年,李女士在廣東打工的兒子回家蓋新房,帶回一臺創維牌超薄電視機。2009年兒子結婚時,新房間又添置了一臺49英寸TCL牌智能雲電視,還連接了寬帶。比起之前的「大塊頭」,李女士表示:「黑白的變成彩色的,彩色的變成超薄的,超薄的又變成智能雲的,變化之快讓人有點不敢想像。」
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數字智能電視詮釋什麼才是饕餮盛宴。
數字、智能電視,隨時為你呈現視覺盛宴
如果按照時間標註記憶,那麼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彩色有線電視無疑是其中最豐盈的內容。然而,2008年開始,電視機上端坐的標清數字機頂盒,則讓電視機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的轉變。它除了可以接收模擬電視可以提供的圖像、聲音之外,更在於能夠接收數字內容。
被當時的人們認為「小身材卻有大能量的電視魔盒」——機頂盒。受訪者供圖
從那一年起,很多人家裡的電視機旁,就多了這麼個小小的鐵盒。這個貌不驚人的機頂盒,能量卻大得很。「電視機裝上這個小鐵盒後,電視畫面比以前清晰了很多倍,上百套節目任你收看,綜藝、美食、情感、文化、體育……應有盡有。即使錯過了什麼精彩節目,隨時都可以回放再看。」裝上機頂盒之後的變化,讓市民江女士驚嘆不已。
2014年,高清數字機頂盒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電視畫面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廣播電視技術除了不斷朝著高清數位化邁進,同樣更是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2017年,廣播智能終端DVB+OTT機頂盒正式上線,湖南人的視聽娛樂步入到智能電視時代。
在懷化鶴城做電腦生意的陳佳利,前段時間家中安裝了一個OTT廣電智寶盒,「現在的電視更像是一臺電腦,點播電視節目、上網、玩遊戲等,可以隨心所欲。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遊戲搬到電視屏幕上,並通過空中滑鼠、無線鍵盤進行操控,功能十分強大。」
「智能電視,具有全開放式平臺,搭載了作業系統,可實現雙向人機互動功能,集影音、娛樂、數據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可以帶給用戶更便捷的體驗。用戶在欣賞普通電視內容的同時,可自行安裝和卸載各類應用軟體,持續對功能進行擴充和升級的新電視產品。智能電視能夠不斷給用戶帶來有別於,使用有線數位電視接收機(機頂盒)的、豐富的個性化體驗。」長沙市一網絡公司資深網絡工程師胡先生介紹道。
現如今,液晶電視、智能電視也都不是什麼稀缺物,已成為生活必需品,人們坐在電視機前就能獲知天下事,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電視的變遷可以看出,改革發展的紅利,正在惠及百姓生活。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湖南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事業的發展也改善了湖南人的生活。李海農對此頗有感觸:「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現在的液晶智能,我經歷了電視發展各個階段,我可以驕傲地說自己是親歷者,也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未來的試聽是網際網路的天下,不管電視怎麼發展,有一點我堅信,那就是電視發展歷程傳達的「追夢」情感不會變。」
在70年的歲月變遷中,一臺小小的電視機,打開了湖南千家萬戶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成為了記錄時代發展的生動註腳。它的推陳出新,承載著湖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夙願,折射出矢志「中國夢」的豐碩成果和百姓生活中的幸福巨變。
相關連結:
我身邊的70年 | 「食」代變遷,照見湖南人心靈深處的味蕾鄉愁
我身邊的70年丨婚戀:從親情式到詩歌式,從精緻到剩女
來源:紅網
作者:張興誠
編輯:馬麗紅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26/607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