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張諶 攝影雷遠東
近日,電影《攀登者》的熱映,帶領很多觀眾回到一段關於攀登珠峰的中國登山運動員的激情燃燒的往事。電影中的真實事件、原型人物也吸引著大家想要更多了解的好奇。10月10日,《攀登者》原型人物之一、1975年成功登頂珠峰的九位中國登山隊成員之一桑珠先生,以及多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來到封面新聞咖啡廳,分享當年的真實往事,以及他們對電影《攀登者》的一些感受。
桑珠(中)
1952年,出生於日喀則的桑珠17歲入伍。22歲那年,中國登山隊來到桑珠當兵的那曲比如縣招收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隊員,年輕力壯的桑珠也報名了。經過多輪體能測試和嚴格選拔,最終桑珠和其他30多人一起來到了拉薩,並在兩個月的體能訓練之後通過了最終測試,成為登山隊的一名成員。1974年3月下旬,100多名隊員被帶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進行高山適應性訓練,他們從這裡開始一點一點向上攀登,最終到達7028米的營地。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包括桑珠在內的的中國登山隊九名隊員成功登頂珠峰,並且在無氧環境下工作了足足70分鐘,成功測量了珠峰的精準高度,完成壯舉。
在電影《攀登者》中,有諸多非常驚險的時刻。談及往事,語氣依然充滿懷念的桑珠也坦言,「在登頂的過程中,我也遇到過驚險時刻。比如我的腳在中間出現了一些問題。臉部也凍傷了。但是我決定不放棄,靠著意志力,堅持下來了。」回憶當時登頂在上面的70分鐘,桑珠說,「那一天天氣很好。所以沒有感覺太多不適。」
很多人對電影中的「中國梯」很感興趣。桑珠講述說,1960年那一次攀登,是靠人身當梯子上去的,「1975年我們再次登珠峰的時候,我們汲取經驗教訓,決定加一個金屬梯。這個梯子,從1975年一直用到2005年,才換成了新的。這個梯子很珍貴了,現在已經成了文物,已經進入了登山博物館。很多國外的人問這個梯子的價值,我說,這是我們登頂的唯一一個金橋。它是航空材質,鋁合金,也是我們登山隊專門找飛機製造廠做的。因為上山背不了太重,那種材質在當時最輕便的。一共有五節,可以銜接一起的。『中國梯』到現在還在幫助全世界的登山者。」
對於《攀登者》編劇阿來,桑珠說,「阿來前前後後採訪了不少登上珠峰的前輩,還專門到拉薩那邊去採訪過的,積累了不少素材。他是一位出過很多書的好作家,我也很信任阿來在《攀登者》中的寫作。」
在電影《攀登者》中,對唯一的女性攀登者「黑牡丹」的形象表達比較少。她的原型人物則是1975年登上珠峰的唯一的一位女登山隊員潘多女士。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在講述了1975年登上珠峰的中國女登山隊員潘多女士的情況。「潘多老師是我們國家老一輩的登山運動員,她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成了國家隊的隊員,在她那個年代創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紀錄。潘多老師一直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登山隊員。在1975年的時候,她是女子登山隊的副隊長,肩負著很多的責任。我們在1975年登山的時候要創造的記錄,一個是珠峰頂上人數最多,還有一個記錄是要有女子登山隊員登上頂。當時女子隊員有幾個,最後還是潘多老師登上了珠峰。她在世界登山界是非常有名的。《攀登者》這個電影拍的不可能是所有的事情都拍出來。可能對潘多老師的描述不是太多,我想跟電影時長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