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張魯一拖了後腿?《大秦賦》輸給前三部的真正原因在這

2020-12-14 令狐怕光

文|令狐伯光

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導演,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主演的《大秦賦》開播。

這部劇經歷了改名風波,而且也壓了好長一段時間。

由於觀眾本來就非常期待,在經歷11月國產劇集體滑坡過後,現在開播可以說適逢其時。

電視劇剛開播好評如潮,口碑一度達到8.9分。

但是播出十集過後,口碑迅速下降,從8.9分直降到了8.3分。

因為口碑下降的原因,再加上一些缺點。

有些觀眾都在討論《大秦賦》是不是歷史叫劇?

那麼到底什麼是歷史劇?

歷史劇一定要忠於「歷史」

什麼叫歷史劇?

很多人覺得歷史劇一定要尊重「歷史」。

答案只對了一半。

因為我們把「歷史劇」三個字剖析開。

它先有「歷史」兩個字,但最後不還有一個「劇」字。

「劇」是什麼?

它終究就是戲劇啊。

而戲劇肯定是會想像化與藝術化的。

所以,「歷史劇」是基於歷史的藝術創作。並不是為了表達一段歷史,完全不顧戲劇要求去死摳「歷史細節」。

這樣拍出來的「歷史劇」觀眾是不喜歡看的。

而且,這應該叫做「紀錄片」而不是電視劇。

哪怕「紀錄片」在影像化的時候都有藝術化,畢竟歷史都已經過去時,後世怎麼可能還原真正的歷史。

而關於「歷史劇」的創作一直以來,最終無非那八個字!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國產歷史劇的劃分

中國的歷史很長,歷史上的故事就非常精彩。

同時因為當初中國影視產業的原因,80、90年代拍攝了很多歷史劇。

同時,這三十年也是國產歷史劇的巔峰時期。

2010年過後,眾所周知國產歷史劇衰落了。

而這三年年間,中國歷史劇數量和類型都太多了。

有些觀眾可能不清楚這些歷史劇有什麼區別,同時有的觀眾堅持認為某些不還原歷史的劇不是歷史劇?

根據伯光君個人劃分,感覺國產歷史劇大概這幾種。

1、嘗試「還原歷史」的歷史劇

中國上下5000年文明史,歷史本身已經足夠精彩。

影視團隊只需要根據史書,嘗試還原出那段精彩歷史。

那麼,它就是精彩的歷史劇。

央視《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貞觀之治》《漢武大帝》《大秦帝國2、3》等。

它們就是這種歷史劇的代表。

當然,我們拿史書去嚴格要求,誰都不可能符合歷史。

但這些歷史劇歷史人物,歷史大事件,歷史轉折和走向。

除了某些細節和藝術想像部分,絕大多數都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有人問《三國演義》這種「演義」作品,怎麼可能叫做還原歷史了?

《三國演義》是本歷史上留傳下來的歷史小說,央視版盡最大努力還原歷史小說,也算是儘量還原歷史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2、企圖「借古喻今」的歷史劇

這種歷史劇有著更高的追求。

他們企圖借中國歷史人和和事件,加以現代的觀念解讀和表達。

他們嘗試講出中國歷史,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某些真正的道理,有些甚至達到了「哲學思辨」的程度。

《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大秦帝國1》堪稱典範。

比如,現在我們一旦現在談到國產歷史劇的巔峰是《大明王朝》,很多人會跳出來說它一點都不還原「歷史」。

什麼服化道太差勁,整個核心矛盾「改稻為桑」是虛構等等。

這就是掉入了死摳「歷史細節」的問題上。

「歷史劇」本來就有藝術化和想像化的,如果嚴格去死摳「歷史細節」,這明顯就是削足適履了。

正所謂:

前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以古喻今」是中國很老的一個成語了。

這些歷史劇本來就借古代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用來喻示和警示當下發生的事情。

如果《大明王朝》都不叫歷史劇?

那中國也就沒有什麼歷史正劇了。

同樣改編自小說的《大秦帝國1》,為何放在這一欄呢?

因為《大秦帝國1》比較遵循小說,和真正的「歷史」偏差是比較較大的,至少比《大秦帝國2、3》的偏差要大得多。

但為什麼《大秦帝國1》口碑就要好得多呢?

這個放到《大秦賦》時一起講。

這些歷史劇,它們是歷史劇嗎?

我個人覺得,如果把年代設定到清末、民國再到建國後一段時間。

這些電視劇更偏「年代劇」一些,而不是歷史劇。

比如《大宅門》《喬家大院》《闖關東》等等。

下面這些劇倒也算歷史劇,但是上面兩種相比。

它們相對就不那麼的「歷史」了。

1、古裝戲說劇

這就是擺明的借著歷史整的「戲說」那一套。

以前怕觀眾不知道,在片頭打上「「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反正人家已經告訴觀眾它不是真實的了。

比如《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等。

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某些所謂歷史劇的角色與後世的「網絡爽文」並無多大區別。

比如《康熙微服私訪記》。

每一次康熙等人被壞人抓住,關鍵時刻救火的「八府巡按」於世龍大人。

於大人出場太早康熙打臉打得不爽,出場太晚康熙則可能性命不保;所以,於大人每次出場的時機都非常的巧妙。

這種裝xx打臉的套路。

誰用誰爽,一直用一直爽!

2、古裝宮廷劇

如果上面是男頻向的古裝宮廷劇。

那麼,這個就就是女頻向的古裝宮廷劇了。

比如《戲說乾隆》《還珠格格》《大明宮詞》《孝莊秘史》等等。

這些劇則將男頻向的打壞人臉裝xx的套路,敘事重心放在了「言情」上面。

我們不能說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全部為愛情服務。

但它們的敘事推進,角色塑造確實廣泛的圍繞著「言情」來進行。

上述各種不同類型的劇集,基本上就已經概括了國產歷史劇的種類。

當然肯定會有遺漏,歡迎大家評論補充。

2010年後,歷史劇因為種種原因衰落了,戲說類古裝劇則得到發展。

但處於一種「群魔亂舞」的狀態,這裡便不展開講了。

《大秦賦》緣何口碑崩塌?

正在熱播的《大秦賦》是不是歷史劇?

答案是當然是歷史劇了,而且是以前那種歷史劇的模式。

但是這部劇播口碑下降得比較厲害。

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這裡對照前三部《大秦帝國》分析一下。

相信前面劃分的時候,就有人奇怪為何《大秦帝國》前三部分作兩檔。

《大秦帝國1》是那種「借古喻今」的歷史劇,而《大秦帝國2、3》是嘗試還原歷史的歷史劇。

那麼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大秦帝國1》的口碑會高於兩部續集?

除了《大秦帝國1》的服化道更講究,趙季平配樂等製作更為嚴肅寫實,再到選擇的演員更加合適等等。

最大原因就是這部劇是「戲劇藝術化」的勝利。

只要稍稍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大秦帝國1》太過美化法家和商君。

同時敘事主角是秦國,其它六國的戲份相對來講比較少。

如果按照現在觀眾非得死摳「歷史細節」的那一股勁兒,它有太多不符合歷史的地方。

但是人家「戲劇藝術化」處理得更成功啊!

觀眾看到一個一窮二白的赳赳老秦,在商君和秦孝公辛苦經營之下,從最弱小國家而變得強國。

中間有理想和政治勢力的角力,權謀和友誼的抉擇。

再輔以樸素而又寫實的製作水平,演員們高超的演技相結合。

說實話,看《大秦帝國1》很有「新中國」剛建立段時間的即視感。

這才是中國觀眾都會感同身受的高級爽劇好吧!

《大秦帝國》後兩部口碑為何遜色?

主要原因正是它們更加的符合歷史了。

為此敘事由秦國轉為其它幾國,角色也擴充不少。

角色擴充就代表敘事重心肯定會分散,而各個國家的政治理念又不一樣,最終就導致電視劇缺少那種能吸引觀眾眼球的「戲劇衝突」。

因為它是歷史劇,強烈的戲劇衝突可以用重大的歷史事件來補。

但是,這兩部劇導演團隊處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上,顯然遠遠遜色央視版《三國演義》的水平。

最終就變成了故事劇情偶爾有亮點,但整部劇缺少《大秦帝國1》那種「樸素的生活理想和高貴的政治報復」的感覺。

那麼,《大秦帝國》後兩部為啥口碑還是不錯呢?

原因是演員選得好。

如果不是富大龍,寧靜等演員。

伯光君猜測後兩部的口碑未必有現在這麼好。

《大秦帝國3》很有可能還不如《大秦賦》。

尾聲

《大秦賦》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劇呢?

如果按照上面的劃分,它大概屬於嘗試「還原」歷史的歷史劇。

但是它為什麼口碑會崩呢?

我個人覺得主要問題是演員選擇不當,其中讓40歲的張魯一演13歲的秦始皇堪稱劇組最大敗筆。

其它各個方面的爭議,相反都不是致命問題。

比如現在網上什麼「文化細節」不夠還原歷史,哪句臺詞不夠古風之類。

我們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觀眾前後兩種不同的態度。

前十集呂不韋、贏異人為主要角色時,難道就沒有這些爭議了嗎?

答案一直都在,但是演員們撐起了這些角色,呈現出了不少相當精彩的戲份(辛伯青的贏異人更是一改銀幕形象)。

所以,前期主流輿論都是誇「《大秦賦》像兵馬俑在攻城」。

「真正的歷史劇《大秦賦》回歸了」之類的正面言論。

當你主要優點比較明顯時,觀眾是會忽略缺點的。

第十集過後,張魯一飾演的13歲秦始皇上位。

觀眾感覺到演員和角色之間,那種強烈的無法彌補的違和感。

各種原本十多歲孩子說出的臺詞和戲份,更是強烈放大了這種違和感。

那些罵電視劇不符合歷史,罵段奕宏演技遠遠被高估,張魯一演技太爛等等方方論。

輿論立刻就反轉成為了主流。

當你的優點不再明顯時,觀眾是會放大各種缺點的。

如果本劇選擇對了的演員,或者讓張魯一更晚出場。可能仍然會掉些分,但保持前十集的口碑還是比較容易的。

最後,《大秦賦》現在才播出十多集。

而它一共有76集,最終整部劇質量如何還有待觀察。

作為比較傳統模式的國產歷史劇。

《大秦帝國》不能說獨一無二,但它確實是「一枝獨秀」。

意思是2010年後國產歷史劇有不少,但是《大秦帝國》卻是最知名的一個歷史劇系列。

《大秦賦》作為名義上《大秦帝國》的續集。

如果收官真的收得不好,還是挺可惜的。

尤其在當前歷史劇鳳毛麟角的情況下。

相關焦點

  • 張魯一風評變差,《大秦賦》少年嬴政太違和,連軋三部戲惹眾怒
    所以一直以來,觀眾對於張魯一都是抱以褒獎的態度,然而直到《大秦賦》播出後,關於他的評價,瞬間風向大變。《大秦賦》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故事,這樣一部歷史正劇,未開播便備受矚目,再加上前三部的《大秦帝國》口碑爆棚,《大秦賦》自然也被賦予眾望,期待能依舊保持以往的高水準。
  • 《大秦賦》引起爭議的原因都是前面三部太好了
    這是《大秦帝國》系列前三部廣受好評的原因,也是第四部《大秦賦》引起爭議的原因。《大秦帝國》系列的影視化歷經十年,一波三折。第一部基本按照原著,第二部便只選取原著一部分劇情改編,第三部則完全脫離原著,並因為重拍主演之一白起的部分而省略了大量戰爭鏡頭,代以動畫講解。
  • 《大秦賦》耗資上億陣容強大為何口碑撲街?這三點原因最為致命!
    近日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等主演的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映,作為大秦帝國系列劇的終章篇,本以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場面戲肯定很宏大看點十足,但是沒成想卻拍成了宮鬥戲?如今此劇也從豆瓣8.9降到6.6,《大秦賦》徹底淪為了「大情婦」,那麼耗資上億陣容強大為何口碑撲街?
  • 選角失敗《大秦賦》,信用降級張魯一
    字字高燃催淚,心懷糾糾大秦共赴國難的悲壯。開播第二天,《大秦賦》「換劇本論」甚囂塵上。這一點,導演也做了正名,「網上傳的李夢老師的「劇本」,我也有看到過,那個大概是李夢老師所著《大秦帝國之始皇帝》(上)這本書的節選,而非劇本。書與電視劇面對的人群在廣度和厚度上都有不同,所以作者在寫書與劇本創作上必然是不同的。
  • 《大秦賦》張魯一大器晚成的命理根源在哪?
    原標題:《大秦賦》張魯一大器晚成的命理根源在哪? 鑫淼命理 原創 2020年12月1日,主演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播出,在開播之前還是讓觀眾十分期待的,然而劇情卻十分拉胯,一集不如一集。
  • 《大秦賦》又降分了?張魯一不像「帝王」,畫面精良毀在劇情
    作者|小明 責編|圓圓摘要:《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不少粉絲在還沒有開播之前都對這部劇期待萬分,但是播出了之後卻發現不管是劇情還是人物選擇方面都令人有些失望,跟想像中的大秦帝國系列收官之作有很大的不同
  • 《大秦賦》6.4分被罵後,富大龍對張魯一的評價,把我看哭了
    大秦帝國作為近10年來為數不多的優秀歷史劇,在觀眾群體中一直有不錯的口碑,可是這些口碑全都被第四部《大秦賦》消耗殆盡。在《大秦賦》剛播出不久,一大批老觀眾紛紛回歸,並打出了8.7分的好成績。結果《大秦賦》直接從神探墜落,從8.7分一路跌到6.4分。相對於前三部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作品的拍攝條件更加優越了,為什麼卻反而被觀眾們唾棄了呢?觀看大秦帝國的觀眾,大多數人都抱著觀看歷史正劇的態度,希望能夠在2000年以後的今天再度領略秦國的雄風。
  • 【大秦賦】40歲張魯一演12歲嬴政,違和感不要太強!
    》第三部經費的捉襟見肘 《大秦賦》的每一幀畫面,都看得到經費在燃燒 劇組用了長達二百五十多天,也就是八個多月的時間輾轉各地取景拍攝這部劇 更是今時今日的娛樂圈少見的慢工出細活 更別提戲骨扎堆、現場同期聲、實景拍攝這些放任何一部劇
  • 《大秦賦》:嬴政選角失敗,眾口難調張魯一到底冤不冤?
    正在國內劇場一片哀鴻遍野時,號稱大秦帝國系列劇的歷史正劇《大秦賦》炫目開播,在最初更新的幾天裡,大秦粉以及其他觀眾的心又活了,我們都興奮地認為國產劇的春天來了,真正的經典到了! 我們抱著手機廢寢忘食,冒著禿頭的風險誓死追隨。然而,在小嬴政下線,張魯一上線以後,我們的心態頓時崩了!
  • 《大秦賦》完結,這三部關於秦朝的電視劇,每部都是經典
    2020年的電視劇市場可謂百花齊放,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武打劇《大俠霍元甲》、生活情感劇《三十而已》、諜戰劇《隱秘而偉大》等,都在熱播時成了茶餘飯後的話題,作為2020唯一的一部歷史正劇《大秦賦》,尚未播出時便已獲得眾多觀眾期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時隔三年,秦風再起。
  • 《大秦賦》口碑一路下滑,觀眾表示:40歲張魯一演的嬴政太老成
    《大秦賦》口碑一路下滑,觀眾表示:40歲張魯一演13歲的嬴政太老成一直以來,歷史系列劇口碑特別好,比如說《大明王朝1566》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就是口碑稍微差一點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其豆瓣評分也有8.5分。
  • 《大秦賦》口碑高開低走,當然不止是40歲張魯一一個人的鍋
    可惜了,《大秦賦》本可以成為新十年國產歷史劇的扛鼎之作的。說實話,整個行業和國劇觀眾對這部劇都曾經是抱有過極高期待的。而這一點,或許才是今日的國產歷史劇,真正的困境。觀眾都一眼看出40歲張魯一演少年嬴政有問題,劇組看不出來嗎?還是從張魯一說起。
  • 大秦賦不是大秦帝國第四部
    大秦帝國天下改名大秦賦其實這名字也是蠻有韻味的但是看了30多集叫大秦婦或者大情婦也許更加合適30多集的內容如果是叫大情賦估計都差點意思。顯然,編劇對主要故事的改編方向就錯了前期嬴異人談判打算「拋家棄子」的那一段可以說是前30多集最耀眼的一場戲然而,整部劇在張魯一上線以後,質量可以說直線下滑。第一,張魯一過早出場。錯誤地給觀眾一種期待。那就是嬴政來了,6國要滅了。
  • 張魯一曝朱珠為拍《大秦賦》推掉了很多其他戲,說出原因大家笑了
    眾所周知,由張魯一、段奕宏、朱珠等主演的歷史劇《大秦賦》播出後,收穫了不錯的口碑。該劇情節緊湊,戰爭場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震撼,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細節精良,包括妝容、建築,仿佛置身於戰國時代,可以說是引起了大家強烈反響!
  • 《大秦賦》已跌至6.6分,其實主要還是這三位演員拖垮了口碑!
    《大秦賦》剛開始做宣傳時,觀眾們對其寄予厚望,畢竟《大秦帝國》前三部曲是非常成功的,每一部都堪稱佳作,而且網上的評分仍然很高,原以為有前三部的借鑑,《大秦賦》就能拍出一統天下的酣暢淋漓,但沒想到卻被原以為能拍成歷史戰爭片的《大秦賦》。
  • 《大秦賦》徹底爛尾,即將大結局,六國依存,這次真的不怪張魯一
    現在依舊火爆的《大秦賦》已經更新至60多集,接近於尾聲。評分依舊持續下滑,現在僅剩6.2分,終成「爛尾工程」。看目前的形勢估計《大秦賦》依舊有著下降的趨勢,前期劇情拖拉,張魯一四十歲飾演20歲嬴政被狠狠吐槽。
  • 張魯一版嬴政惹爭議,《大秦賦》依舊夠「彩」
    講述大秦一統天下的歷史劇《大秦賦》正在央視八套播出,劇中秦王嬴政的「人設」讓觀眾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整體而言,不論是精美的服飾道、恢弘的戰爭場面,還是飽滿立體的人物呈現,《大秦賦》在全年的電視劇作品中,配得上一個「彩」。
  • 張魯一《大秦賦》口碑收視能對打《裝臺》,三個實力派功不可沒
    在12月份熱播的電視劇中,只有兩部劇堪稱真正的精品好劇,一部是張魯一、段奕宏和李乃文主演的《大秦賦》,另一部是閆妮和張嘉譯主演的《裝臺》。目前這兩部劇都是在央視播出,但可以說歷史劇《大秦賦》是正在對打現代生活劇《裝臺》,在口碑上,兩部劇都高達8.2分,難分高下,而《大秦賦》的收視率低於《裝臺》,但這不妨礙《大秦賦》成為國內歷史劇的巔峰之作。而《大秦賦》之所以能有實力和好劇《裝臺》對打,和其中的三個實力派是分不開的。
  • 《大秦賦》輸了口碑贏了收視,張魯一朱珠功不可沒,他表現欠佳
    電視劇《大秦賦》目前正在播出,觀眾盼望的大王發現太后趙姬的秘密也出現了,只不過經典的劇情有些刪減,所以很多人的期盼也就變得不是那麼強烈了。而且,張魯一、段奕宏、李乃飾演的三大主演秦王嬴政、呂不韋和李斯,也是觀眾重點關注的對象。雖然《大秦賦》不如之前大秦系列的三部劇口碑好,但收視率很高。
  • 為《大秦賦》口碑平反?富大龍發聲,拒絕用自己打壓張魯一
    #一部歷史正劇,毀了兩個演員的口碑,這就是最近正在播出的《大秦賦》。對於《大秦帝國》,富大龍形容這對於他而言有知遇之恩,而此次因為自己演繹的秦始皇太過完美,無意中為中傷《大秦賦》又添一刀,對於富大龍而言是將自己陷入了不義之地。所以在此次長文中,富大龍表示不希望再看到觀眾用自己去嘲諷張魯一版的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