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重器,它不僅傳承文化,更在於解惑、明智,讓接受教育者更好面向未來,闖出新天地。可是,近些年來,教育領域中不良事件時常發生,特別是高層次教育中,令人惋惜的人與事深深地揪著人心。
10月本是舉國歡慶的時段,然則大連理工大學研三學生自殺事件卻給眾多人上了「濃墨重彩」的一課。
可以獲悉大連理工大學在教育界的分量和地位,按一般規律來說,研三學生已經走過了研究生生涯的大半,只要好好堅持完成畢業論文,該學生的前途很可期。可是,為什麼他會在臨門一腳時退縮回去呢,更甚至於走了極端,了卻生命?
那封長長的遺書交代了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因為找工作不理想而選擇讀研,及在校的諸多細節與心理路程。從這裡我們可以窺探到一二其選擇這一步的原因。
導師的不作為和亂作為遺書中介紹導師時,用詞很避諱,沒有導師的詳細情況,可以看出其對導師沒有所謂的懷恨在心或是報復,只是相當客觀的敘述了事情。通過此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其導師對待學生或是對待自己導師身份的態度——不作為與亂作為。
大體來講,該導師或是一個喜歡長篇大論的人,或是喜歡以此來吹捧自己的人,所以,在與學生相處時喜歡「贅述」連連,對於學生的實際需求卻完全漠視了,以至於學生得不到知識上的指點和行為上的指導。於是,論文與實驗都靠自己摸索,導致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成績」,被人家輕飄飄的的一句不行就能抹殺了一切。
其次,該導師不關注學生的平常生活,一年見學生的次數屈指可數,如此情形下他怎麼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變化?以至於連學生實驗設備得不到滿足、心理壓力大等事情都無動於衷。
從根本上沒有履行好一個導師該有的責任與義務,辜負了導師二字。
根據導師的界定概念,我們知道導師是教育中的一員,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幫其梳理思想、梳理思維,並教育之。總體來說對於學生的成長舉足輕重,他們的職責範圍也較廣,不僅僅要關心學生的成長、幫忙指導學業、更好的導師還能夠幫助學生規劃未來。
當然,以上要求是一個好導師能夠做到的,大連理工大學該自殺研究生的導師卻相形見絀了,對比他的行為,這些標準成了他望塵莫及及忽略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他的不作為與亂作為間接的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學校機制不夠完善研究生在學校中最為直接的「領導人」是導師,除卻導師,研究生院和教秘也是重要的人物,他們在督促導師工作,給學生創造學習條件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長達三年中,大連理工大學該導師「敷衍式」教學行為和學生實驗設備三分之二時間處於「罷工」狀態的情形卻毫無改善,不得不說他們都是吃白飯的人。學生自身問題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的一切行為最終取決於自己,該自殺學生或是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與壓力,但是,最終選擇這條極端的路,下狠手的是他自己,就尤其可悲可嘆了。遺書中看得出來,他是一個較為溫柔的人,文採也挺好。試想要是在進入研究生階段最初不適應時,他能夠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或是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或是休學及時止損,那麼一切或將都可以挽回。畢竟,生命只有一次,最為可貴。他的離去辜負了自生曾經的努力及本可以擁有的未來,同時給親人、朋友帶來的傷害又何其少。世間事都有其原因且繁雜多變,我們人微言輕不能改變環境時,在堅持原則下改變自己是最好的路。最不濟時,保留自身,調整方向,放下過往,重新開始,未必不是一個選擇。教育有其發展規律,在此過程中的人與事不是盡善盡美的,身在其中者,可以失望,卻不能絕望。如果能夠貢獻出力量改善之是最好不過的事,即使不能,不如「退避三尺」,活著換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