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關注公眾號,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更多鸚鵡好文章等您查看!每天也會更新一篇!輕鬆關注開啟高手成長之路!
首先我們來談談何謂鸚鵡的"鳥性"?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某性"基本上都是指稱該物種的所具有的生物特徵或行為特徵,該特徵是不需經後天學習就自然而然所習得的,舉例如下:
1.大部分的鸚鵡會習慣待在高處(草科鸚鵡和部分特殊鸚鵡除外)
2.在黑暗中不會鳴叫
3.聽到其他鳥(鸚鵡)叫聲會回應
上述三項特徵是大部分鸚鵡都具有的鳥性,而這類行為特徵的由來往往是在天擇作用下所塑造出來的基因行為效果,待在高處是為了避免掠食者的襲擊,而在黑暗中不會鳴叫則是由於大多數鸚鵡都是晝行性的鳥類,所以天黑歸巢後為了避免在夜晚中被夜行性的掠食者發現,就養成了不會鳴叫的習性;而鸚鵡會回應其他鸚鵡的叫聲,最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鸚鵡都是群居性鳥類,而藉由叫聲的呼應便是鸚鵡的社交行為的展現。行文至此,上述所討論的鸚鵡的"鳥性"也可以用"天性"或"本性"來指稱,也就是說這類行為是大多數鸚鵡都具有的特徵,而且不需經由後天習得,而這種鳥性可以說是"普遍性"大部分鸚鵡都具有的行為特徵。
那談鸚鵡鳥性的普遍性對於養鸚鵡來當寵物有何重要性呢?個人認為,熟知該類鸚鵡的普遍性鳥性對於選擇適合自己適養的鳥種會有很大幫助(也就是做事前功課),也就是說,選擇某種鸚鵡來當自己的寵物鳥時,該鳥種的普遍性行為特徵便是要考慮的因素,舉幾個例子如下:
1.灰鸚鵡是善於學習人類語言的鸚鵡(ps:灰鸚會那麼知名原因某部分也受到Alex這隻鸚鵡研究的影響)
2.金太陽叫聲頻繁以及吵鬧
3.草科的親人性不佳
4.大型鸚鵡(如巴丹.金剛.灰鸚)等容易罹上咬毛的習性
上述的舉的例子應是該鸚鵡鳥種"普遍性"具有的鳥性或特徵,雖是老生常談,不過對於選購適合自己能力所適養的鸚鵡卻是必須知道的訊息,唯有知道自己想要適養的鳥種的鳥性,在飼養時才會事半功倍(舉反例來說,如果在不知道鳥性的狀況下,拿草科當手養寵物鳥會造成事倍功半)。
上文所討論的是鸚鵡鳥種的"普遍性"特徵,那"個體差異性"又是為何?如果你有飼養同一種鸚鵡兩隻以上當寵物鳥,就可以深切了解"個體差異性"所代表的意思,以前述灰鸚的例子來說,筆者朋友家養的兩隻灰鸚雖都是同一窩出生的兄弟,但在個性和說話能力上卻是弟弟比哥哥會來得聒噪,也就是說,所謂的個體差異性是指在同一鳥種的情況下,個體鳥種的行為特徵/能力等都可能會有所差異(也就是俗稱的一種米養百種人)。而個體差異性的差別其實在幼鳥就會開始展現(養過同一窩幼鳥的人就會察覺在幼鳥時期,個別的幼鳥的"個性"和差別就會顯現),除此之外,個體差異性還會受到後天的影響(也就是後天的訓練),這點可以說是鸚鵡為何會榮登鳥類中最適合當寵物的主因,原因在於鸚鵡相較於其他鳥類在後天的可塑性很高,較易融入到人類社會中。
那知道"普遍性"和"個體差異性"後有什麼幫助呢?我們可以說,普遍性的特徵提供給我們了解某類鸚鵡鳥性的量尺和標準,而個體差異性則是打亂這個量尺,替這個標準投下不確定因子(包含後天訓練)。也就是說,在選擇適合自己的鸚鵡寵物鳥時,我們大多會以"普遍性"的這個量尺來做為選擇標準,舉例如下:
1.王小明想養一隻鸚鵡,考慮自身住在臺北市都會區的公寓,因此想養較安靜的品種。如按"普遍性"標準來挑選:
適合的鳥種=塞內加爾....等
不適合的鳥種=金太陽....等
2.陳小麗很嚮往養一隻很會講話的鸚鵡。案"普遍性"標準來挑選:
適合的鳥種=灰鸚鵡.巴丹...等
不適合的鳥種=草科....等
3.江小萱是第一次養鳥,他想先養看看便宜又親人性高且不太會咬人的鸚鵡。案"普遍性"標準來挑選:
適合的鳥種=玄鳳...等
不適合的鳥種=草科...等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藉由"普遍性"的鳥種特徵,我們可以從中篩選出適合的鳥種。當然,上述舉的例子其實都是過於簡化後的情境,事實上在選購適合自己的鸚鵡寵物鳥時,所牽涉和考慮到的因素非常廣泛,舉凡個人的喜好、預算、飼養能力、家人的態度、鄰居的態度(如果你不幸遇到連一天只叫個兩三次都會抗議的鄰居就....)等等都會影響挑選鳥種時的抉擇。不過如果暫時撇除這些外在因素不談,而單談鳥種的"鳥性"時,鳥種的"普遍性"特徵往往是挑選鸚鵡時重要依據。
此外,"普遍性"的用法其實是有"相較/比較"的特徵在,當我們說某某鸚鵡比較吵時,是相較於比他安靜的鳥種來做定論的,也就是說,所謂的鳥種行為特徵的普遍性,其實是奠立於"與其他鸚鵡比較下"所成立的。
如果說"普遍性"是作為挑選自己理想鳥種的依據的話,那麼"個體差異性"就是打亂計有預設想像的變化球,當然這種超乎預期的變化"是吉是兇"就看個人的運氣以及後天訓練,舉例如下:
1."普遍性"來看灰鸚擅長講話,但有可能有鳥友養到一隻不怎麼會講話的灰鸚。
2."普遍性"來看金太陽是很吵雜的鸚鵡,但有可能有鳥友養到很安靜的金太陽。
3."普遍性"來看巴丹是寵物性很高的鸚鵡,但有可能有鳥友養到一隻人人都咬的巴丹。
4."普遍性"來看七草是親人性很低的鸚鵡,但有可能有鳥友養到一隻很黏人、可上手的七草。
也就是說,"個體差異性"很可能讓原本預期飼養的狀況產生改變,不論是好是壞都可能讓飼主覺得原本的對該鳥種的"普遍性說法產生懷疑或是不確定感,舉例來說,一個第一次養月輪就養到到很乖巧的人,可能對於對於月倫的親人性會不疑有他,因此在介紹親朋好友養鸚鵡時,就會推薦月倫當作手養鳥,然而就"普遍性"來說(包含比較性來看),月倫的親人性相較於玄鳳或其他鸚鵡都來的低。當然,會有鳥友說這是後天訓練的問題,但在此筆者要強調的是"普遍性"所包含的"機率"的概念,當我們說灰鸚"普遍性"來說很會說話,是指飼養灰鸚相較於其他鸚鵡在"機率"上訓練講話上來得容易,但是"機率"的概念並不是絕對,所以還是會有人養到不怎麼會講話的灰鸚,回到剛剛月倫的例子來看,如果就機率上來看,我們將100隻月輪和100隻玄鳳做比較下,以同樣的心力來手養,就普遍性的標準來預測的話,我們可以得到100隻的玄鳳中的親人數會比月倫高,所以我們可以說,那位養到親人的月輪的飼主很幸運的養到一隻乖巧的月輪,但在普遍性的說法上,我們還是會說月倫的寵物性比玄鳳來的低。
結論:
簡單來說,"普遍性"提供一個讓人預先參考的基準,讓人在還未飼養前可以有一個判斷的依據,以避免挑戰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而碰一鼻子灰(例如想把七草養的跟巴丹一樣親人),然而,在飼養時也請務必謹記個體差異性的影響,讓現實和預期的落差有一個彈性的緩衝空間,避免養到一隻不會說話的灰鸚所造成的失落感太大。
談了那麼多"普遍性"和"個體差異性",無非是讓想養鸚鵡寵物鳥的人在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環境適養的鸚鵡時能做出好的判斷,雖然文中比較著重在"普遍性"概念的討論,但並非否定每隻鸚鵡都有其特有的"鳥個性"以及飼主後天的訓練成果。筆者認為鸚鵡的飼養是一種"養中學,學中養"的不斷漸進式的過程,再加上鸚鵡的鳥性本身可塑性就很高,因此更提供許多可以摸索的可能性。
請先關注公眾號,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更多鸚鵡好文章等您查看!每天也會更新一篇!輕鬆關注開啟高手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