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 大棗(擘,四枚 )杏仁(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二十四枚 )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 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 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麻黃湯,桂枝湯,我們前面的課講過,一個治外感傷寒證,一個治外感中風證,
而臨床上往往都是風寒合而為病,比較少見單獨傷寒,或者是單獨中風。
因此仲師給我們示範了,把桂枝湯麻黃湯合而制方,治療這種合病的的情況,
我們要學會舉一反三,不管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只要是合病(證)的情況下都可以合方治療,而不要像有些人主張的不合方不加減那樣,把仲師給我們的示範視而不見,思維僵化,失去了經方辨治的圓機活法。
我們知道,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都是從表而入,首先引起表病,
那麼六綱病,病位屬於表的是太陽綱和少陰綱,
桂枝麻黃各半湯既然能治外感風寒,那麼就可以治療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合病,也能治少陰中風和少陰傷寒合病。
但是太陽病和少陰病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太陽病本質是表實熱,少陰病的本質是表虛寒。
那麼這個桂枝麻黃湯對那一綱的風寒病更合適呢?
我們下面就要用劉志傑經方解析法分析一下這個方子,看看用於那一綱更合適。
劉志傑經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生薑,麻黃,杏仁,
平性藥:甘草,大棗
陰性藥:芍藥
四象解析法:
君藥(主症):麻黃 (溫除滯)
臣藥(兼症):桂枝(溫除滯),杏仁(溫除滯),生薑(溫除滯)
佐藥(護胃氣):甘草 (甘滋助陰) 大棗 (甘滋助陰)
使藥(夾雜症):芍藥(涼除煩)
方子七個藥,四溫兩平一涼,整個方子偏於溫熱,
因此針對偏於虛寒的少陰中風傷寒會更對證一些。
以熱治寒,以寒治熱,抓寒熱是我們中醫經方的核心。
經方本義就說了:「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寒熱平則陰陽平,陰陽平則疾病不生!
臨床上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外感風寒,如果屬於少陰病的,直接用原方就行,寒重的,不發熱還手腳逆冷的,可以加上附子;
如果屬於太陽病的,用原方就要注意不要過傷津液,中病則止,
如果太陽本病實熱明顯,無汗而發熱重的,就要加石膏,黃芩。
這個方子可以用作治療外感病的通治方,除了外感傷寒、中風,就是外感中溼證也可以用,
風寒溼常夾雜為病,太陽中溼證可以加上薏米,就包含了麻杏苡甘湯等。
少陰中溼證就加上附子白朮,就包含了桂枝加附子湯,白朮附子湯,麻黃加術湯等。
它還可以治風寒鬱滯肌表,不得汗出的,風疹瘙癢症,也就是西醫說的蕁麻疹。
傷寒條文裡面就說了:
207、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宋23)
這個條文的講解大家看恩師的《傷寒類編補遺師承課堂實錄》書,這裡就不過多解釋了。
下面看看這個方子的藥症:
君:
麻黃 溫 辛苦澀
《神農》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臣:
桂枝 溫 辛甘滋
劉志傑:治傷寒中風。
《神農》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別錄》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杏仁 溫 微辛苦
《神農》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產乳金創,寒心奔豚。
生薑 大溫 辛
《神農》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別錄》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佐:
甘草 平 甘滋
《神農》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大棗 平 甘滋
《神農》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治心下懸,腸澼。久服不飢神仙。
使:
赤芍 涼 酸苦
《神農》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總結一下桂枝麻黃各半湯能治的症狀:
傷寒症狀:惡寒、惡風、無汗而喘、嘔逆、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脈陰陽俱緊而數者。
中風症狀:頭痛、身痛、汗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脈浮緩數者。
中溼症狀: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
疾病有以上症候群的,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都能治療。同時還能治療皮膚受風寒溼邪,出現的痒疹,包括溼疹和蕁麻疹等。
還有提一下,這個方子的用量用法是有問題的,啥問題也看師父的書吧,上面有寫。我們只要記住臨床用的時候直接用桂枝湯原量加上麻黃湯原量一起煮,效果槓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