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合方加減

2021-02-12 漢傳研究院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 大棗(擘,四枚 )杏仁(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二十四枚 )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 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 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麻黃湯,桂枝湯,我們前面的課講過,一個治外感傷寒證,一個治外感中風證,
而臨床上往往都是風寒合而為病,比較少見單獨傷寒,或者是單獨中風。
因此仲師給我們示範了,把桂枝湯麻黃湯合而制方,治療這種合病的的情況,
我們要學會舉一反三,不管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只要是合病(證)的情況下都可以合方治療,而不要像有些人主張的不合方不加減那樣,把仲師給我們的示範視而不見,思維僵化,失去了經方辨治的圓機活法。
我們知道,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都是從表而入,首先引起表病,
那麼六綱病,病位屬於表的是太陽綱和少陰綱,
桂枝麻黃各半湯既然能治外感風寒,那麼就可以治療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合病,也能治少陰中風和少陰傷寒合病。
但是太陽病和少陰病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太陽病本質是表實熱,少陰病的本質是表虛寒。
那麼這個桂枝麻黃湯對那一綱的風寒病更合適呢?
我們下面就要用劉志傑經方解析法分析一下這個方子,看看用於那一綱更合適。
劉志傑經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生薑,麻黃,杏仁,
平性藥:甘草,大棗
陰性藥:芍藥
四象解析法:
君藥(主症):麻黃  (溫除滯)
臣藥(兼症):桂枝(溫除滯),杏仁(溫除滯),生薑(溫除滯)
佐藥(護胃氣):甘草  (甘滋助陰) 大棗 (甘滋助陰)
使藥(夾雜症):芍藥(涼除煩)
方子七個藥,四溫兩平一涼,整個方子偏於溫熱,
因此針對偏於虛寒的少陰中風傷寒會更對證一些。
以熱治寒,以寒治熱,抓寒熱是我們中醫經方的核心。
經方本義就說了:「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寒熱平則陰陽平,陰陽平則疾病不生!
臨床上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外感風寒,如果屬於少陰病的,直接用原方就行,寒重的,不發熱還手腳逆冷的,可以加上附子;
如果屬於太陽病的,用原方就要注意不要過傷津液,中病則止,
如果太陽本病實熱明顯,無汗而發熱重的,就要加石膏,黃芩。
這個方子可以用作治療外感病的通治方,除了外感傷寒、中風,就是外感中溼證也可以用,
風寒溼常夾雜為病,太陽中溼證可以加上薏米,就包含了麻杏苡甘湯等。
少陰中溼證就加上附子白朮,就包含了桂枝加附子湯,白朮附子湯,麻黃加術湯等。
它還可以治風寒鬱滯肌表,不得汗出的,風疹瘙癢症,也就是西醫說的蕁麻疹。

傷寒條文裡面就說了:
207、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宋23)
這個條文的講解大家看恩師的《傷寒類編補遺師承課堂實錄》書,這裡就不過多解釋了。

下面看看這個方子的藥症:
君:
麻黃 溫 辛苦澀
《神農》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臣:
桂枝 溫 辛甘滋
劉志傑:治傷寒中風。
《神農》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別錄》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杏仁 溫 微辛苦
《神農》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產乳金創,寒心奔豚。
生薑 大溫 辛
《神農》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別錄》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佐:
甘草 平 甘滋
《神農》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大棗 平 甘滋
《神農》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治心下懸,腸澼。久服不飢神仙。
使:
赤芍 涼 酸苦
《神農》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總結一下桂枝麻黃各半湯能治的症狀:
傷寒症狀:惡寒、惡風、無汗而喘、嘔逆、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脈陰陽俱緊而數者。
中風症狀:頭痛、身痛、汗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脈浮緩數者。
中溼症狀: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
疾病有以上症候群的,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都能治療。同時還能治療皮膚受風寒溼邪,出現的痒疹,包括溼疹和蕁麻疹等。
還有提一下,這個方子的用量用法是有問題的,啥問題也看師父的書吧,上面有寫。我們只要記住臨床用的時候直接用桂枝湯原量加上麻黃湯原量一起煮,效果槓槓的。

相關焦點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湯加減
    (徐老師解疑註:嘔是代指裡證,少陽和太陰的嘔要明顯一些,少陰的嘔一般不是很典型,但是也會有嘔出現。這裡是告訴你不要局限了。)不渴,說明沒有裡熱。本方實際就是少陰中風重症,感受寒邪重一些。應該會有四肢逆冷的表現。病機是津液不足,風邪在表,合併寒溼,沒有裡證。治療呢用桂枝附子湯。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桂枝湯加減
    桂枝加桂湯主治的,是太陽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虛,下氣趁機上逆,並不是下焦寒飲太盛,而是上下之氣不均衡了。所以,這個方子沒加用溫陽化飲的藥。補一補津液,散一散外邪,釋放一下上衝的壓力就行了。桂枝這味藥,有這麼大的效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真武湯加減(節選)
    (圖表見前次講座)真武湯歸屬於玄武湯類方,玄武為北方神獸,屬水,針對五證中寒飲證。仔細對比會發現,真武湯的加減是根據體內水飲情況的不同進行加減調整的。下面我們繼續來學習條文中的另外兩個加減: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和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小前胡湯加減
    ,生薑 1.5,龍骨1.5) 我們先把這個方和小前胡湯對比一下:大家看,他在小前胡湯藥量減半的基礎上,去甘草,增加了鉛丹、大黃、牡蠣、茯苓、桂枝和龍骨,並暗含了前胡桂枝湯。 前面小前胡湯的加減,就是在示範藥症加減,方子加減也是一個道理,原方主治的基礎上,多了什麼症,就加什麼藥,多了什麼證,就合什麼方。同理,原方主治證少了什麼症,就減去什麼藥,為什麼加,為什麼減,都要有理有據。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小前胡湯
    (胡洽雲出張仲景)古今錄驗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大前胡湯,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方。(胡洽雲出張仲景)」。陶弘景云:《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柴胡),晚來醫乃用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的本草一篇,只收錄了前胡,而不見柴胡蹤影.所以小柴胡湯準確說是小前胡湯。
  • 第18節 桂枝類方 麻黃湯
    我記得又一次說風寒之氣傷到人的表面會有一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我記得從前跟爸媽去黃山旅行的時候,那天晚上在黃山上過夜,那個旅館真的是溼氣非常的重然後全身不舒服,當時吃了一點桂枝麻黃各半湯就一下子就好了。又或者是我美國的家是住在內華達州沙漠之中,那每次去的時候都會因為空氣幹,幹到便秘,那時我在燥病篇裡面挑幾個方吃一吃就會好回來。所以這些方在臨床上用起來都蠻好用的。
  • 心動桂枝甘草湯
    上周四下午,講完麻黃湯的臨床應用以後,由於我把麻黃湯拆開來講,其中包含了桂枝甘草湯。聽完講課從衡水趕來的何大夫非常激動的告訴我,自己又一次被經方折服了,桂枝甘草湯太好用了,自己的老丈人用了以後非常有效。我正在整理桂枝湯的臨床應用,其中有一個方劑就是桂枝甘草湯相關的醫案(只用桂枝、炙甘草兩個藥的醫案,我雖然以前也用桂枝甘草湯,但都是在合方裡應用),建議他寫成了醫案發給我。
  • 最常用的50個方證丨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藥 丹皮 桃仁)
    至於是否懷胎,則可驗之於三月前的經水利否,如果經斷前三月經來均很正常,即可斷定為胎;若前三月即不斷下血,後雖斷三月亦必非胎而為(血不)。無論懷胎與否,而所以下血不止者,概由於其癥不去的緣故,故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按:本方不僅能治婦人癥病下血,無論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證,不宜桃核承氣湯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
  • 他山之石:從桂枝湯變方看《傷寒論》的組方邏輯
    楊兆林老師診療預約電話:15514535873,(請提前兩天預約)桂枝湯被稱為「經方之首」,在我看來,是因為《傷寒論
  • 《金匱腎氣丸》桂枝、肉桂應用之不同
    山西中醫藥大學腎氣丸原方出自《金匱要略》,被譽為補腎助陽之代表方而治療腎陽不足證,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原方藥物組成為:幹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腎氣丸相關的條文所論述的五種疾病,從病機的角度 考慮,應溫腎補腎、化氣行水,腎氣丸方中附子、地黃、山茱萸已經足以達到溫腎補腎的目的,因此更需要能夠溫通助陽化氣的桂枝,而不是偏於溫補的肉桂 。    再者,縱觀《傷寒論》、《金匱要略》全文,用到桂枝的處方為數眾多,就拿桂枝湯、麻黃湯為例,如若桂枝換為肉桂,自然不能繼續稱之為桂枝湯、麻黃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證
    解讀張仲景醫學經方六經辨證主編:馮世綸,張長恩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銖,
  • 劉渡舟 | 桂枝湯加減,我是這樣應用的
    桂枝湯加減方證的應用 作者/劉渡舟桂枝湯為群方之冠。其加減方劑,向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本方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有調和陰陽的作用,並有治病求本,本於陰陽這一涵義。方中五味藥物,分陰陽兩類,即桂枝、生薑為陽,芍藥、大棗為陰,至於炙甘草則介於陰陽之間而能兼顧。 本方的配伍意義:桂枝、生薑辛溫為陽,能發散衛分風邪,芍藥、大棗酸甘化陰,以滋榮分之陰,炙甘草溫中補氣,兼調榮衛而諧和陰陽。
  • 日讀一方(七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厚樸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喘家」(18),「下之微喘」(43)。喘家,多伴有胸滿,甚至腹脹。所以可以使用厚樸。厚樸枳實:主治胸腹滿痛。方如梔子厚樸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厚樸杏仁:主治咳喘而腹滿便秘者。方如厚樸麻黃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8.26】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講完這個湯呢,接下來一個柴胡桂枝幹薑湯。講到柴胡桂枝幹薑湯就會給人一種錯覺,什麼樣的錯覺呢?就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跟我們剛剛講的這個柴桂各半湯是不是一個很類似的方啊?其實路數不太一樣哦,你不要說主症不一樣,它的藥的走法也不一樣。 我覺得它可以標示出它的藥味相當不同的點哦,是在於一個是有姜棗的方,一個是沒有姜棗的方。
  • 小柴胡湯加減方證的運用
    為此,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介紹十七個柴胡湯加減應用,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證候特點,提供臨床治療參考,錯誤之處,請加指教。考《傷寒論》以柴胡名方的共有六方,即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以上六個柴胡湯,應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所以,了解柴胡湯的加減諸方,必須先從小柴胡湯開始,才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 傷寒論第14條:桂枝加葛根湯證
    本方是對太陽中風的特殊情況而下的方劑。因為是太陽中風,所以用桂枝湯作底方,因為本證項背強痛厲害,所以加了一味葛根,來柔筋止痛。仲景遣方用藥極其精妙,對症的話,效果立竿見影。本條句首冠以太陽病三個字,說明本條方證的前提是太陽病,這是必須確認的!那麼太陽病三個字裡隱含了那些重要內容呢?——患者體質是比較好的!陽氣是充沛的!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證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龍骨、牡蠣而成。本方的組成和證治皆與救逆湯相似,即都是桂枝甘草湯加龍、牡,都治療外邪內飲的躁煩驚悸。不同的是,救逆湯有蜀漆、大棗、生薑,因痰飲重而見發狂,而本方證痰飲輕以驚悸煩為主。【歌訣】桂枝甘草龍牡湯,證治相似救逆湯。躁煩驚悸痰飲輕,因此不用漆棗姜。
  • 【名醫話經典】經方桂枝湯及加減方法:柴浩然/李文瑞
    我雖鑽研有素,因質陋才疏,於融會領悟之處亦不過「太倉一粟,大海瓢水」,僅將書餘體會的一鱗半爪,由淺處著手,從頭說起,權作拋磚引玉,以俟高於雅曲,則幸甚矣。桂枝湯為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篇開宗明義的第一方。方中立法謹嚴,組合適度,藥味雖然簡單,但頗能切中病機,而且臨床由此加減演化方劑甚多。僅就《傷寒論》113方來說,運用之廣莫過於桂枝湯。而加減之多亦莫過於桂枝湯。
  • 麻黃湯—扶陽助肝散肺實邪第一方
    【麻黃湯方歌】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無汗而喘服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