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第五屆NEW ERA青年電影季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創作者,發出了新一屆活動的影片徵集啟示。經過半年的徵片,我們共收到839部報名作品。在這個不同以往的年份,電影創作者們的熱情沒有降溫,腳步不曾停歇。
主競賽單元6位初審評委,經過對報名作品逐一的觀影和激烈的討論,共選出43部入圍作品。其中,劇情短片20部、動畫實驗短片6部、紀錄短片10部、長片7部。我們榮幸遇見這樣優秀的作品,遇見優秀的你們;我們感恩初審評委的專業評價、辛勤付出;我們也真誠地邀請所有朋友們,一同關注NEW ERA青年電影季,關注入圍的43部優秀作品與作者。
第五屆NEW ERA青年電影季,將於10月下旬在北京進行展映,敬請期待。
主競賽單元入圍作品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入圍影片詳情
NEW ERA青年電影季主競賽分為劇情短片、動畫實驗短片、紀錄短片、長片四個板塊。
在這個影像愈發主導人們生活的時代,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正在被不斷地打破,美學的定義變得更加寬泛、多元。有些劇情片使用紀實美學風格,鮮活的人物令人過目不忘;有些紀錄片採取不拘一格的敘事方法,在真實生活裡尋找不同的視聽表意方式;動畫實驗作品以不同材質的拼貼組合,以或許抽象或許寫意的影像,抒發特別的精神內核。
43部主競賽入圍作品,涉及不同的類型題材,具有豐富的表現手法。我們可以發現新技術對於青年電影人的影響,不僅是可操作的成本把控使得不同的作品樣貌都可以成為實在,更在於創作者在作品中對於形式與風格的自覺探索意識。這些作品中,既蘊含個人經驗的表達,也不乏對歷史和社會的思考,更涉及一種關於未來電影的可能性。未來電影將會演變為怎樣的形態,相信正是掌握在這些年輕電影人的手中。
入圍作品的作者們,既有還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也有來自製片公司的影人;他們有些植根祖國的家鄉,有些放眼海外記述遠方的故事。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讓我們感到此刻在銀幕前,與他們同在,便仿佛與全世界同在。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選出43部佳作的評委陣容:
主競賽初審評委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陳宇詰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擅長從犀利的現實題材出發,進行類型化的創作,現定居北京。
擔任編劇的第一部作品《我的拼湊家庭》入圍臺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初次執導的電影《再見女兒》獲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與釜山影展等國內外的肯定。2017年金馬電影學院學員。電影項目《霧色迷人》入圍2018年上海電影節創投、吳天明基金會坎城製片人計劃15強。
龔竽溪
青年編劇、翻譯、英國倫敦電影學院碩士、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影視製作系榮譽學士。
與導演章明合作了多部電影長片,編劇代表作《冥王星時刻》於2018年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2019年,擔任《熱湯》聯合編劇。曾任華誼兄弟電影公司項目開發部主管,先後參與製作了《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芳華》、《找到你》等,為程耳執導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插曲《Take Me To Shanghai》譯詞。
關天
本科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後取得美國雪城大學和加州藝術學院碩士學位。
其短片作品獲得華沙國際電影節最佳真人短片,洛杉磯電影節最佳短片等多個國際獎項,並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裡蘭藝術學院電影中心收藏。曾擔任洛杉磯華語電影節聯合策展總監和FIRST青年影展初審評委。現正創作其長片劇本,該劇本入選香港HAF先導計劃和FIRST劇情片實驗室。
陶比科·尼扎米丁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
2018年作品《瑪麗亞的海灘》入圍釜山國際電影節Community BIFF單元展映、入圍48th鹿特丹電影節Voice Short 短片競賽;2017年作品《阿爾祖之夜》獲得14th中國獨立影像展 最佳短片、54th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短片提名。
王申
紀錄片導演,1991年生於河北承德。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
紀錄片處女作《芳舟》提名第30屆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最佳荷蘭影片,入圍捷克One World人權電影節、歐盟人權電影節、韓國EIDF電影節等。目前正製作第二部紀錄長片《石史詩》。
張琦
導演、編劇。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短片《晝短夜長》;2018年拍攝紀錄片《長夜漫遊》;2019年執導電影長片處女作《夜以繼夜》;2021年計劃拍攝第二部劇情長片《長夜漫遊》。短片《晝短夜長》獲第五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星火獎;《夜以繼夜》入圍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主競賽「臥虎」單元;《長夜漫遊》(劇情片)獲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最佳創意獎。
第五屆NEW ERA青年電影季
將於10月下旬在北京進行展映
原標題:《43部「新」作即將在此盛放|NEW ERA主競賽入圍作品揭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