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為了全人類健康 中韓都做出了貢獻
首爾人徐元植隻身來到北京的時候,沒想到會一住就是12年,並且逐漸把自己心愛的跆拳道文化介紹給了許多中國朋友。作為清華博士、跆拳道黑帶八段,徐元植不僅曾在清華和北大教過跆拳道課,還在北京擁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跆拳道訓練館。「跆拳道讓我在北京的生活非常有意義,也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
疫情期間,徐元植的道館經營遭到重創,從1月過春節開始歇業至今。不過,本著保障師生健康的理念,他採取「佛系」經營策略,決定等疫情徹底結束再開門授課,目前只能通過小視頻和學生們分享跆拳道知識。
從韓國慶熙大學讀完體育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徐元植出來創業,曾經在首爾擁有六家跆拳道館。生活趨於穩定後,他想尋求一些可能的變化。2006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徐元植的注意,他萌生了到中國看看的念頭。
2008年年初到北京,徐元植就開始學習中文,達到了漢語水平考試(HSK)的七級水平,可以完成聽說讀寫,並具備一定的社交技巧。但他還是覺得「學中文太難了,而且我當時年紀也不小了,要完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更是難上加難」。為了練習,徐元植就去熱鬧的咖啡館裡大聲朗讀課文,用環境給自己壯膽。
清華大學的體育學博士,是徐元植攻讀的第二個博士學位。他覺得學校是對他成長最有幫助的地方,「可以學會最基礎的語言,還會擁有當地人脈,並且深入理解中國文化。」2009年徐元植入讀清華,成為體育系的第一名博士留學生。到2016年畢業,他花了七年時間,終於穿上了中國的博士袍。
七年裡,徐元植下了不少苦功夫,從最開始發音不好、發言困難,到最後能成功獲得學位,徐元植揭秘了當年的學習技巧,「我們上課有大量的討論時間,我就先給老師們寫郵件,說明我是留學生,中文不太好,請老師們把課堂討論題目發給我,這樣我提前準備好就可以在課堂上加入討論。」
說起清華,徐元植最感謝導師仇軍的培養和幫助。因為從小接受跆拳道訓練,而且從本科到博士都在學習體育專業,徐元植在清華讀博士時,就已經給本校的學生教跆拳道課了。畢業後,在仇軍老師的推薦下,他被北大外聘,成為跆拳道選修課的老師,一教就是三年。
其間,徐元植的太太和三個小孩也來了北京,一家人定居在這裡,孩子上學,太太就去北京語言大學學中文。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徐元植開了道館創業,從韓國請來熟悉的教練,希望把他最喜歡、最正宗的跆拳道文化分享給更多的中國人。徐元植介紹,跆拳道不只是防身的技術和格鬥的功夫,道德和禮儀是關鍵。一個人功夫再好,如果失去了道德,也只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疫情期間,徐元植位於望京的道館一直沒開業,「安全和健康決不能冒險。」他說。教練們都在春節假期返回韓國了,徐元植不僅承擔著房租,還持續給一名資深教練開工資。徐元植也考慮過網上遠程教學,但是跆拳道作為運動項目,受到場地、環境制約,網課很難保證質量和效果,學生們的積極性恐怕也會大打折扣。雖然教學遇到困難,但他也不想被動等待,就錄了十幾個兩三分鐘的短視頻,並結合其他資料,一起發給學生們,讓他們可以跟著視頻在家練習。徐元植本人也利用這段空閒時間,考慮起出書的事情——他想通過文字細緻地介紹跆拳道的全球化發展和教學指導方法。
最近,徐元植的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家務,他大笑著說,平時太忙了,都顧不上家務,疫情期間反而有空閒在家烹飪,做拿手的炸蝦、炸魷魚和烤五花肉。他也會和太太一起去買菜,或者在小區附近散步。
春節假期疫情尚未暴發時,徐元植曾回韓國過年,並且陪伴母親度過了八十大壽。後來因為工作籤證臨期,他要回北京辦續籤手續,還經歷了14天的居家隔離。徐元植很理解並配合中國社區的防疫措施,他在新聞上看到中國的防疫資訊,上飛機前專門去超市採購,把食材裝滿了行李箱,下飛機就直接開始隔離。
疫情期間身處中韓兩國,徐元植對兩國抗疫舉措也有自己的觀察。「雖然兩個國家在方法上存在一些差異,但我認為這兩個國家是全球防疫較成功的國家。」徐元植觀察到,韓國政府主張民眾自我隔離,配合手機實時發布危險警報和疫情新聞,同時為高危人群提供免費檢測,降低了疫情的擴散風險。而中國的封城很有效,關閉公共場所、民眾居家隔離的措施非常有助於防止疫情擴散。在徐元植看來,中國抗疫的寶貴經驗可以讓其他國家借鑑,「為了全人類的健康,中國和韓國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首爾人徐元植隻身來到北京的時候,沒想到會一住就是12年,並且逐漸把自己心愛的跆拳道文化介紹給了許多中國朋友。作為清華博士、跆拳道黑帶八段,徐元植不僅曾在清華和北大教過跆拳道課,還在北京擁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跆拳道訓練館。「跆拳道讓我在北京的生活非常有意義,也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
疫情期間,徐元植的道館經營遭到重創,從1月過春節開始歇業至今。不過,本著保障師生健康的理念,他採取「佛系」經營策略,決定等疫情徹底結束再開門授課,目前只能通過小視頻和學生們分享跆拳道知識。
從韓國慶熙大學讀完體育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徐元植出來創業,曾經在首爾擁有六家跆拳道館。生活趨於穩定後,他想尋求一些可能的變化。2006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徐元植的注意,他萌生了到中國看看的念頭。
2008年年初到北京,徐元植就開始學習中文,達到了漢語水平考試(HSK)的七級水平,可以完成聽說讀寫,並具備一定的社交技巧。但他還是覺得「學中文太難了,而且我當時年紀也不小了,要完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更是難上加難」。為了練習,徐元植就去熱鬧的咖啡館裡大聲朗讀課文,用環境給自己壯膽。
清華大學的體育學博士,是徐元植攻讀的第二個博士學位。他覺得學校是對他成長最有幫助的地方,「可以學會最基礎的語言,還會擁有當地人脈,並且深入理解中國文化。」2009年徐元植入讀清華,成為體育系的第一名博士留學生。到2016年畢業,他花了七年時間,終於穿上了中國的博士袍。
七年裡,徐元植下了不少苦功夫,從最開始發音不好、發言困難,到最後能成功獲得學位,徐元植揭秘了當年的學習技巧,「我們上課有大量的討論時間,我就先給老師們寫郵件,說明我是留學生,中文不太好,請老師們把課堂討論題目發給我,這樣我提前準備好就可以在課堂上加入討論。」
說起清華,徐元植最感謝導師仇軍的培養和幫助。因為從小接受跆拳道訓練,而且從本科到博士都在學習體育專業,徐元植在清華讀博士時,就已經給本校的學生教跆拳道課了。畢業後,在仇軍老師的推薦下,他被北大外聘,成為跆拳道選修課的老師,一教就是三年。
其間,徐元植的太太和三個小孩也來了北京,一家人定居在這裡,孩子上學,太太就去北京語言大學學中文。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徐元植開了道館創業,從韓國請來熟悉的教練,希望把他最喜歡、最正宗的跆拳道文化分享給更多的中國人。徐元植介紹,跆拳道不只是防身的技術和格鬥的功夫,道德和禮儀是關鍵。一個人功夫再好,如果失去了道德,也只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疫情期間,徐元植位於望京的道館一直沒開業,「安全和健康決不能冒險。」他說。教練們都在春節假期返回韓國了,徐元植不僅承擔著房租,還持續給一名資深教練開工資。徐元植也考慮過網上遠程教學,但是跆拳道作為運動項目,受到場地、環境制約,網課很難保證質量和效果,學生們的積極性恐怕也會大打折扣。雖然教學遇到困難,但他也不想被動等待,就錄了十幾個兩三分鐘的短視頻,並結合其他資料,一起發給學生們,讓他們可以跟著視頻在家練習。徐元植本人也利用這段空閒時間,考慮起出書的事情——他想通過文字細緻地介紹跆拳道的全球化發展和教學指導方法。
最近,徐元植的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家務,他大笑著說,平時太忙了,都顧不上家務,疫情期間反而有空閒在家烹飪,做拿手的炸蝦、炸魷魚和烤五花肉。他也會和太太一起去買菜,或者在小區附近散步。
春節假期疫情尚未暴發時,徐元植曾回韓國過年,並且陪伴母親度過了八十大壽。後來因為工作籤證臨期,他要回北京辦續籤手續,還經歷了14天的居家隔離。徐元植很理解並配合中國社區的防疫措施,他在新聞上看到中國的防疫資訊,上飛機前專門去超市採購,把食材裝滿了行李箱,下飛機就直接開始隔離。
疫情期間身處中韓兩國,徐元植對兩國抗疫舉措也有自己的觀察。「雖然兩個國家在方法上存在一些差異,但我認為這兩個國家是全球防疫較成功的國家。」徐元植觀察到,韓國政府主張民眾自我隔離,配合手機實時發布危險警報和疫情新聞,同時為高危人群提供免費檢測,降低了疫情的擴散風險。而中國的封城很有效,關閉公共場所、民眾居家隔離的措施非常有助於防止疫情擴散。在徐元植看來,中國抗疫的寶貴經驗可以讓其他國家借鑑,「為了全人類的健康,中國和韓國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