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鏡會使近視度數加深嗎?吃胡蘿蔔真能保護視力嗎?家長如何早期發現孩子的眼病?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的最新一期在線訪談中,邀請權威專家就備受關注的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
戴眼鏡會使近視度數加深?
「很多家長一直對配戴眼鏡有所顧慮,認為戴上眼鏡以後度數會越來越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鄒海東表示,孩子們視力差,已經有一些近視的症狀,比如,看東西模糊,但是家長仍然不給他戴眼鏡,這種顧慮是錯誤的,沒有科學依據的。
他解釋,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個照相機的話,照相機可以通過鏡頭的調節,使得外界遠處的物體圖像投射到視網膜上,視網膜就像照相機的底片。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就可以把東西看得非常清楚。而近視眼看遠處的物像不是聚焦在視網膜上的,而是聚焦在視網膜前,所以看遠必須要配戴眼鏡,用的是凹透鏡,看近可能不需要配戴眼鏡也看得清楚。人們在看近時,兩隻眼睛會往內聚集,叫做集合。普通人在看書、寫字時,眼睛的調節和集合是協調的,但近視的孩子在看近的時候,眼睛不需要調節,還會有集合的狀態,且調節和集合在孩子看書、寫字時會出現不協調,從而造成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這樣一來,不僅會引起近視的發生、發展,當孩子長期看東西模糊不清時,會出現眼睛脹痛,甚至頭痛、噁心、失眠等症狀,會使得孩子不願意長時間看書、寫字,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因此,對孩子來說,如果有這些症狀,是應該考慮配眼鏡的。」
鄒海東表示要結合孩子近視的度數、兩個眼睛的位置和其他一些調節綜合功能來看。一般醫生認為,如果裸眼視力在0.8以上,近視度數比較低,如75度以下,這樣的近視可以暫時不配戴眼鏡。但如果孩子當時已經出現斜視,即眼位出現偏斜時,就要配戴眼鏡了。
如何早期發現孩子的眼病?
「在孩子中,最常見的眼病應該就是近視,疾病分類上屬於屈光不正這一大類疾病。」鄒海東介紹,屈光不正還包括遠視、散光和斜視。至於其他的眼病,比如眼睛發炎、紅眼病,主要是由於平時生活習慣不好引起的發炎。還有一些先天性遺傳疾病,如腫瘤。但孩子,尤其是低齡孩子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足,很難清楚表述自己眼睛的不適,這時就需要家長仔細對孩子的眼睛進行觀察,了解孩子眼病的症像。
那麼,對於孩子的眼睛,家長的關注點應該有哪些?
鄒海東稱,首先要看眼睛的外部形狀,仔細看孩子的兩個眼睛是否對稱,是否一大一小,以及是否飽滿;要看孩子的眼皮是否對稱、有缺損;要看眼睛的活動是否正常;還要看眼睛裡面是否有發紅或分泌物。其次是看眼睛的顏色,中國人的眼睛是黑褐色,如果在黑褐色中看到有白色的東西,醫學上叫白瞳症,屬於先天性白內障;還有一些眼部腫瘤也需要高度關注。
還有是看視力,孩子出生以後到3個月,他能夠注視、看物體。如果家長發現這時的孩子不能注視眼前的物體,或者隨著光線的移動,孩子眼球不能很好的移動,就提示他的視力可能不是很好。如果家長有意識地用手去遮住孩子的一隻眼睛,發現孩子沒反應,遮另一個眼睛,孩子出現了哭鬧,說明第一個遮住的眼睛視力是差的,可能出現單眼視力障礙,需要引起重視。一般來說,0至3歲是孩子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接下來到12歲都是敏感時期,在這個階段家長應有意識培養孩子去看視力表,簡單地給孩子自查視力。一般來說,3歲孩子的正常視力是0.5,4歲0.6,5歲0.8,到6歲才能到1.0以上。如果發現孩子的視力比同年齡段人的視力低,建議儘早到醫院去檢查、驗光,明確孩子的視力是否低於正常。如果低於正常,在眼科叫弱視,治療越早恢復得越好。
此外,就是用眼習慣,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看書、看電視喜歡坐得很近,或者歪著腦袋看,說明孩子可能存在近視、遠視或散光、斜視。近視的孩子喜歡眯眼、揉眼,頻繁地眨眼,或者喜歡扒拉眼皮、皺眉。如果看到這些現象,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
吃胡蘿蔔真能保護視力嗎?
「吃胡蘿蔔對於視力保護是有作用的。」中國疾控中心學校衛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馬軍表示,從保護孩子眼睛的角度來說,不挑食、不偏食、營養均衡、主副食搭配、粗細糧結合,對視力保護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他指出,現在不利於保護視力的飲食習慣有幾種:首先就是吃得過甜。飲食過甜會消耗維生素B,降低體內鈣質,使眼球壁彈性減弱,眼球容易擴張,眼軸增長導致近視。同時,血糖含量增加會引起晶狀體變凸,引起近視。其次是吃得過精。長期吃精細食物,容易造成機體缺乏元素鉻(主要存在於粗糧、紅糖、蔬菜及水果等食物中),使晶狀體變凸、屈光度增加,產生近視。還有就是吃得過軟。咀嚼被譽為另類的「眼保健操」,多吃胡蘿蔔、黃豆、水果等耐嚼的硬質食品,增加咀嚼的機會,有助於保護視力。另外,胡蘿蔔當中的維生素A、葉黃素等,都對眼睛具有抗氧化和保護作用,能保護視網膜的正常代謝,攝入過少對近視發生是不利的,所以也應該多吃綠色蔬菜、水果、蛋白質、鈣、磷等,也要多吃一些肉、魚、蛋、奶。「有效改變不良飲食習慣,調整不科學的膳食結構,對防治孩子的眼病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歡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