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20日,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如期開幕。今年,擔當電影節主席18年之久的迪特·科斯裡克宣布卸任,荷蘭人瑪麗特·裡森貝克成為新任主席。隨之而來的,電影節單元設置發生更改,非主競賽單元作品罕見地成為了開幕影片……一系列的變動似乎宣告:柏林電影節將以全新面貌亮相。到底,這一屆柏林電影節什麼改變?又繼承了哪些傳統?
圖說: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海報 官方圖
一場新的「奇遇」
本屆電影節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單元設置的變化——取消「美食電影」單元和「原住民電影」單元兩個非競賽單元,增加專為小成本電影設計的「奇遇」競賽單元。新增的「奇遇」單元主要著眼於電影的實驗性、創新性、藝術性,一些入圍影片甚至是使用手機或相機拍攝的。「只要你有臺智慧型手機,便可以講出自己的故事。」新任主席瑪麗特·裡森貝克如此介紹。
開幕首日,「奇遇」單元的第一部展映影片《馬爾姆克羅格莊園》已經與觀眾見面。曾經獲得過坎城大獎的羅馬尼亞導演克利斯提·普優,在這部影片中進行了一次跨越文字與影像藝術邊界的嘗試。故事設定在1900年一個富有的地主莊園裡,客人們在莊園中享受大餐,也享受著一場關於死亡、宗教、進步與道德的長談。影片對白來源於十九世紀俄國哲學家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的文本。普優用舞臺式的調度和無止境的對話來構造這部新片,餐桌上五名角色各抒己見,因用餐而造成的人物聚散則成為了對話開始和終結的契機。不過,《莊園》的對話內容蘊含了大量東歐、俄國的歷史事件以及宗教背景,讓不熟悉俄國文化的國際觀眾感到枯燥難懂。「服化道考究,細節精美,人物言行也有20世紀初歐洲貴族的氣度」是許多觀眾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發出的讚譽,而更多人則是感受到電影藝術也有其難以表達的部分,認為《莊園》「甚至不像是電影」,「更適合去劇場」。
圖說:《馬爾姆克羅格莊園》劇照 官方圖
與坎城、威尼斯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有著獨特的氣質。它一貫將目光集中於「反好萊塢式」的低成本藝術片,這也讓它成為新生代導演的搖籃。例如眾所周知的張藝謀導演處女作《紅高粱》,就是在第38屆柏林電影節上奪得金熊獎,成為張藝謀走上電影大師之路的開始。此次非競賽單元的取消,讓電影節的節奏更為緊湊,但也減少了新生代電影人交流的機會。「奇遇」的誕生,則填補了這一空缺。
保持「高藝術性」的同時,柏林電影節希望吸引更多大眾的目光。去年,網飛(Netflix)的24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提名,6部影片入圍威尼斯電影,其中《婚姻故事》《自助洗衣店》入圍主競賽單元。網絡電影熱度節節攀升,但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仍沒有對網絡電影敞開大門。不過,新任「掌門人」裡森貝克已經表示,在德國,許多電影人不再為院線工作,而是為流媒體平臺工作,在院線發行電影難度大且難以獲得足夠關注:「數位化趨勢也會影響柏林電影節,我們將在二至三年內做出規劃。」
不變的「中國緣」
不少中國影迷將柏林電影節視為中國電影人的「福地」。除了1988年張藝謀摘得金熊獎,謝飛、王全安、刁亦男等都曾經「擒熊」。去年,《地久天長》的主演王景春、詠梅更是包攬柏林電影節的最佳男女演員。也有人評價,柏林電影節是「最有中國緣的國際電影節」。
今年的主競賽單元,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日子》是18部入圍影片中唯一的一部華語電影,這部作品將在柏林電影節上完成它的世界首映。
圖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海報 官方圖
著名導演賈樟柯今年將有三部作品亮相: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圍「特別展映」單元;由他監製的《平靜》則成為「青年論壇」單元的唯一一部華語電影;4K修復版的舊作《小武》也將在此舉行世界首映。
此外,還有中國動畫導演孫立軍的水墨動畫電影《秋實》入圍了「新生代」單元,這是繼1984年的《鷸蚌相爭》之後,時隔36年,中國水墨動畫再一次入圍柏林電影節。
圖說:水墨動畫電影《秋實》 官方圖
當地時間21日下午,賈樟柯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與觀眾們見面。電影以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作家為主要講述者,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歷,反映1949年以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用賈樟柯的話說,就是「講出他們的私人故事,也是中國人的『共同心事』。」這部影片,是繼2006年關於畫家劉曉東的《東》和2007年關於服裝設計師馬可的《無用》之後,賈樟柯又一次將關注點投向藝術家群體的作品,所以也被稱為賈樟柯「藝術家三部曲」的最終章。賈樟柯一直喜歡在電影中引用詩句表達感受,這也是他「電影詩人」名號的由來。這次,他直接將鏡頭對準了文學創作者本身,試圖呈現影像藝術下的文字藝術,挖掘出中國作家文字背後的鄉土情結。這份鄉土情結,最終成為了影片最動人的地方。雖然片中作家們不時冒出的方言,以及地方戲曲元素,都為影片保留了濃鬱的地域色彩。但對於故鄉的依戀、這種世界共通的情感,仍然跨越國界,打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
圖說:《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劇照 官方圖
面對中國作品在電影節上的亮眼表現,裡森貝克表示:「中國電影業發展勢頭強勁,和多個國家都有電影合拍項目。其他國家的電影中常有中國演員的加盟,一些中國導演也蜚聲國際,將他們的作品帶到柏林電影節來。」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觀眾通過柏林國際電影節這一平臺,看到中國電影,了解中國。(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