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中心記者侯佳宜 文/圖
東城街道40小區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9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隆重表彰。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作為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基層社區,40小區社區居民委員會通過這次疫情的大考,淬鍊成為一個能打硬仗的英雄集體。
黨旗高高飄揚 築牢抗疫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社區考察時曾指出: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
今年春節,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節奏,也使社區工作人員經受了一次大考。我市東城街道40小區社區居民委員會牢記總書記囑託,把陣地守牢,把家園護好。
東城街道40社區是石河子市為數不多的「萬人社區」之一。轄區面積約0.43平方公裡,共有108幢居民樓、279個單元,服務管理戶籍居民3832戶、11035人。人口數量大,人員身份複雜,而社區工作人員只有9名,疫情防控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師市施行的防疫閉環管理中,社區是最為關鍵的「兜底」環節。如何快速反應,以更為科學、精準的手段來實施治理、確保閉環,是擺在社區工作人員面前最大的難題。
今年2月,在接到師市防疫指揮部的工作要求後,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紅火速集結力量,構建了以社區黨總支、網格員、樓棟長、單元長為主體的群防群控四級防疫體系。社區黨總支團結帶領轄區550餘名黨員幹部不懼風雪、不分晝夜地投入到這場防疫攻堅戰。
僅僅兩天時間,社區就趕製、懸掛橫幅260條,投放宣傳展板32塊,在轄區居民樓張貼各類宣傳材料15000餘份,火線成立7個臨時黨支部。
退休黨員倪永紅說:「雖然我退休了,作為一名黨員,在人民遇到災難的時候,就應該站出來做些事。看到社區工作人員那麼辛苦,我們這些退休的老同志就儘自己所能,多做一點。」
疫情期間,倪永紅每天都和黨支部的黨員一起,戴著紅袖標在社區開展巡邏勸導,宣傳防疫知識,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孩子們都勸我,歲數這麼大了,外面天寒地凍,路又滑,還是少出門。可是,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哪能退縮。」倪永紅說。
為了減少人員流動,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人員加班加點做好小區封控工作。原本大家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硬是憑著堅定的意志扛了下來。時值數九寒天,忙碌了整整一夜,很多人手腳被凍傷,卻沒有一個人抱怨。
在黨組織的影響帶動下,社區累計吸納300餘名志願者組成志願宣傳隊、防疫突擊隊,全天候、不間斷、無死角地在小區義務宣講防疫知識。
李蕾是40小區的住戶,同時也是轄區一家商鋪的老闆。疫情來襲,她第一時間報名到社區當志願者。「我在報紙、電視上看到大家都在為抗擊疫情付出努力,我也想幫點忙。」從那天開始,她每天穿著紅馬甲穿梭在各個樓棟之間,為居家隔離的居民買菜送藥,入戶查訪。
疫情蔓延,又正值春節,工作開展之初社區居委會還擔心人員動員不起來。但是沒想到,社區發出通知後,涵蓋20多個機關單位的「雙報到」黨員和退休老黨員、志願者迅速行動起來,及時分片分組,第一時間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40社區黨總支把黨的強大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群眾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工作優勢,一支支抗疫力量集合出動,共同阻擊疫情。
每個樓棟都是一座哨卡,每位黨員都是一名哨兵。550餘名黨員幹部始終以鋼鐵般的意志堅守崗位,用實際行動書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信念。
堅守崗位講奉獻 為民服務顯真情
前後兩次疫情防控,一次是在寒冷的三九天,一次是在炎熱的三伏天。40社區的全體工作人員在社區同吃同住80天,每一個人都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
「90後」的李巖是40社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疫情期間,他每天都在卡點值守10多個小時。三九天裡,卡點值守人員得穿兩層秋衣秋褲、毛衣毛褲,再套上厚厚的棉大衣。可就是這樣,也抵禦不了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回憶起那段日子,李巖說:「站在寒風裡,半個小時人就凍得透透的。手腳起初是動不了,然後就是鑽心的疼,最後就沒有感覺了。」
三伏天值守期間,李巖的痔瘡犯了。為了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他硬是忍著疼痛誰也沒說。一天,張紅髮現有血順著李巖的腿流到了腳面上,再三詢問,才了解到緣由。「哪個當媽的看著不心疼?」張紅現在說起,還忍不住掉淚。
疫情初期,綜治隊長徐曉琪帶著同事們布置封控設施,連軸轉了24個小時,在走向下一個封控點時,35歲的他嚴重體力不支,直接倒在了路邊的雪地裡。同事們急切地喚醒他後,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太累了,就讓我躺在這裡休息一下吧。」
社區幹部劉翔主動承擔起了值班卡點人流量最大的早班和寒冷的夜班值守工作;社區幹部梁萍菁為「雙報到」黨員精準排班,化解了值守組黨員流動性大的難題;社區幹部王春梅、龔雪萍除了做好日常工作,還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好大家的後勤……
下沉黨員幹部魏榮說:「我覺得,40社區在防疫期間的最大亮點就是居民有所需,社區黨員幹部就有所應。居民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在社區微信群裡,社區黨員幹部很快就會去落實。」
為了滿足隔離在家的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張紅髮動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願者推起購物車,拿著居民的「點菜單」,做起了配送蔬菜的上門服務。他們平均每天接單近百個,最多的一天接到了153個「點菜單」。
疫情期間,他們累計為280位居民送醫送藥,為1562戶居民上門配送生活物品,為轄區3629戶居民發放湯圓、體溫計、中藥包,為127名生活困難的居民發放3000元代金劵,為17戶醫護人員家屬發放愛心蔬菜包,累計開展心理疏導186人次。社區還開闢「綠色通道」,安排社區服務保障車輛接送7名孕婦、32名危重病人及時就醫。
一組組數據反映出的是社區幹部滿懷深情的付出。這些也被居民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2月29日一大早,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熱心居民向社區捐贈了500個口罩和100個一次性手套、3大瓶醫用酒精。望著張紅因為熬夜通紅的眼睛,他動情的說:「大過年的,社區工作者還堅守在一線,真是太辛苦了!我知道現在抗疫物資十分緊缺,特地為你們送過來。希望你們保護好自己,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你們能夠回家好好休息休息。」
從張貼公告、封控小區,到打電話排查、登記居民出行記錄;從解答居民疑難問題,到安排志願者入戶保障返石人員、獨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從卡口站崗,到幫助解決居民的生活難題……雖然說,他們幹的都是小事、平凡事,但對於抗擊疫情、守護轄區群眾的健康來說,這又是一件不畏風險、敢於擔當的大事。他們用心中的一團火、肩上的一盞燈,匯聚成閃閃的紅星,將居民的生活照亮。
抗疫精神永閃光 振奮精神再出發
9月8日,40社區居民群眾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渠道收聽收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回憶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的過程,張紅動情地說:「當習總書記說到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衝鋒陷陣,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就出來了。黨知道我們都做了什麼。」
沉甸甸的獎牌凝結著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我們只是做了社區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黨和國家卻給了我們巨大的榮譽。這是一個團結集體的榮譽,是黨和國家對八師石河子市、對東城街道及40社區抗疫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認可。」張紅說。拿到榮譽後,社區全體工作人員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們說,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傳承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解決好群眾最關切的重大民生問題,讓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實起來。
編輯:周麗 責編:王海珊 編審:焦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