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0比6慘敗威爾斯的比賽中,國內外媒體都留意到一個細節。比賽中部分國足球員將自己手臂上的紋身故意遮擋了起來,其中包括郜林、韋世豪等人。無獨有偶,緊接著U23國足和敘利亞的比賽中,姚均晟、李帥和李海龍等幾名隊員,也都有意遮擋住自己手臂上的紋身出場比賽。
據多方消息源透露,足協將「管制」紋身,尤其在國字號比賽中,接下來很有可能出臺相關規定。據相關人士表示,早在東亞杯時,一些足壇元老就對球員的紋身頗有微詞了。這也導致本次「中國杯」,郜林、韋世豪等人都將手臂纏上膠帶或者直接套上長袖的狀況。
對於「管制」紋身的做法,外界反應不一。更多專業人士認為足協應該關注球員的球技而不是紋身。球迷更覺得此舉有些戲謔,畢竟國外球員紋身比比皆是,已經成為潮流,梅西、C羅都有「花臂」。
而在隨後進行的U23國足對陣敘利亞的比賽中,國腳們的紋身再次「消失」。至此,紋身成為中國足壇這兩天的頭號熱詞。
據了解,此次國家隊球員遮住紋身並不是偶然事件,中國足協將在短時間內出臺「紋身」規定,相關條款會應用在中超聯賽、國字號球隊比賽中。
在如今強調個性的年代,紋身早已是時尚的象徵。強如梅西、伊布,都是紋身愛好者,似乎,紋身和踢球水平真的沒啥關係。
但在中國足壇,的確會有教練從嚴治軍,在自己執教期間做明確規定。
2017年,賈秀全上任國青隊後,就不允許球員紋身。「我討厭一切形式的染髮和紋身,現在隊員身上有這些的,如果下次還想有機會入選,那就把頭髮給我染回去,把紋身給我洗了。」
賈秀全當時是這樣說的,「我們是中國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你看有多少年輕孩子紋身的?我知道,貝克漢姆紋身就很多,但是外國球員紋身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真的知道嗎?」
「都不了解就一味地去模仿,我覺得沒有意義。我不喜歡年輕球員染髮和紋身,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年齡段的球員,應該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足球上,不應該太多考慮個人的形象是不是有特點,引人關注。」
在54歲的賈秀全看來,年輕球員想要彰顯個性,就應該「用腳說話」。
目前國家隊中兩名紋身最多的球員是姜至鵬和張琳芃,他倆的紋身不僅密,而且外露部分也非常多。其中,張琳芃的紋身應該是中國球員當中最多的,從手到腳幾乎都有紋身。
有一些保守的群眾,會對此叫好的:
紋成那樣幹嘛?賺那麼多錢,不給我們看進球,給我們看紋身,好意思?跟人家梅西好的不學,全學壞樣,你有人家球踢得好麼?
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低層次的思維模式:把不同性質的問題混為一談。
國家隊裡,張琳芃紋身多,丁海峰倒是沒見紋身,誰更好啊。
為了這次整頓文身,有關方面也是煞費苦心,找了一個「德甲球隊雲達不萊梅不讓紋身」的依據出來,意思我們不是胡來,歐洲球隊也有先例。
看來我們真是凡事愛學德國佬,難改。可是拜仁讓紋身你怎麼又不說呢。德國國家隊那麼多人紋身呢,厄齊爾、博阿滕、波多爾老司機還都紋身呢,你不講了?連梅西都紋身。剛剛6:0把我們打出翔的威爾斯隊裡,拉姆塞也紋身,難怪這次中國杯不敢上啊,原來是怕被我們裹上膠布,回頭阿森納爭四就更絕望了。
我們很善於把技術的問題,轉化為道德的討論。因為大多數人都沒能力談技術,卻都有能耐談道德。
然後,在主管部門的胡攪下,在庸眾的洩憤鼓譟下,每一次道德的討論,又往往演變成一次保守和倒退,寄希望於整齊劃一,來解決問題。
對於紋身的限制和遮擋,其實並不僅僅是足協的行為要求。目前在各大綜藝節目中,紋身藝人的出現頻率也已被大幅降低。
在中國足球如今成績不佳的環境下,個性的展示和社會高關注度的確會出現衝突。作為公眾人物,外界也希望國足球員能給青少年帶來更好的表率。是否在某些問題上「一刀切」,依舊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但是現在,也許膠布會和球鞋、護腿板一樣,成為比賽的必需品。
當然並不是所有球員都熱衷於紋身,作為皇馬當家球星的C羅,可謂是不紋身的傑出代言人。他的不紋身理由,除了考慮自己的商業品牌外,還有一個理由——獻血。
「我沒有紋身,因為如果有的話,我將不能獻血」,作為每年都要勤獻愛心,無償獻血的C羅來說,由於紋身有感染的血液傳染病的風險,因此為了保證自己捐出去血液的安全性,C羅一直保持著乾淨的皮膚。
實際上,過度的紋身,不僅僅對文化價值的傳遞有影響,對於職業球員的身體健康也有巨大的潛在威脅。當出現傷病的時候,紋身更容易引發感染。放眼世界足壇,也曾經出現過俱樂部全面禁止球員紋身的例子。2010年,德甲漢堡隊前鋒埃爾耶羅·埃利亞(Eljero Elia)身上一處紋身感染,劇烈疼痛讓他幾乎無法參加訓練。2011年,德甲雲達不萊梅吸取埃爾耶羅·埃利亞的教訓,禁止自己的球員紋身;已經有紋身的球員,不允許再有新的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