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
凱歌二十年
二十年光陰荏苒,楚溈大地,這個昔日的魚米之鄉實現了向宜居之城的華麗轉身,城市建設得到空前發展,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設施齊全,具有現代化氣息、宜居的生態型現代化城市,仿若一顆璀璨的明珠,巍然屹立在湖湘大地,熠熠生輝。
行政中心、溜子洲大橋、市民之家等一大批標誌性建築,託舉起現代建築詩一般的藝術特質;寧鄉大道、金洲大道、一環路、二環路、花明路、春城路、三環路,拉開了城市框架,打通了城市發展的「任督」二脈;沿江風光帶、金洲壩、溈豐壩、亮月湖、玉潭公園等城市景觀,豐富了市民的生活,提升了城市的顏值……這些經典之作均出自於城發人之手,城發集團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信仰、信念、信心的旗幟,用奮鬥尋找答案,用激情點燃夢想,把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盡情地奉獻給世人。
勵精圖治 締造發展奇蹟
如果說一座城市是一個人的話,那麼,城市的基礎設施就是人的骨架、脈絡和器官。城市的基礎設施決定著城市的「人氣」,一個美麗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基礎設施齊全、適宜居住並能夠吸納承載人流的城市。
寧鄉市行政中心。肖水平 攝
「點燃一支煙,繞城走一圈。」共和國同齡人戴國光見證了寧鄉城區的變遷。戴國光家裡收藏著一張畫滿紅線的寧鄉城區交通地圖。這張2000年出版的地圖,已經有點殘缺,用透明膠帶貼著,它上面記錄著寧鄉城市交通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2000年那時,過南門橋為進城,過汽車老站為出城!不過兩裡多路。」多年養成的習慣,戴國光沒事時就喜歡拿出地圖來研究,每當有新的道路建成通車,他就會用紅筆在地圖上標出來。退休後,這張畫滿了紅線的地圖成了他的「寶貝」。「看著它,就看到了寧鄉城區的發展變化。」戴國光說,「如今,城區道路北拓南聯、東延西改,發展成城區建成面積近7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0餘萬人的宜居宜業宜遊之城。太不容易了!」
2000年8月18日,寧鄉縣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寧鄉市城發集團前身)成立,註冊資金2億元。在當年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政府引導、公司經營、市場運作」的城市建設體制之下,寧鄉城投最初代表政府行使的五重主體職能十分清晰:城建項目的投資主體、城建資金的融資主體、城建資產的管理主體、城建土地的經營主體,以及城建項目的招商開發主體。
2003年,根據「北拓南聯、東延西改」的發展戰略,開啟新城區建設的大幕。當年4月,被譽為「縣級三湘第一路」的寧鄉大道建成通車,5月啟動建設的二環西路拉開了新城區建設的「骨架」。2006年12月27日,寧鄉市行政中心及市民廣場投入使用,標誌著新城區正式開始被全面賦予城市機能。
短短幾年時間,寧鄉城投便主導完成了縣城主城區總體規劃的基礎設施建設,新老城區的內涵提質迫在眉睫。2007年4月起,啟動「一江兩岸三洲」建設,規劃總面積達37.9平方公裡,涉及8個鄉鎮。
同時,在新型城鎮化和區域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堅持「東進融城、內改提質」的發展思路,強力推進長常高速金洲互通,對接桐梓坡路金洲快速幹道全線貫通,向東開啟金洲新區、溈東新城建設的城建新篇章,城市規劃再次升級,功能布局形成「一江兩岸,山水洲城;三區聯動,提質融城」的新格局。
歷經十餘年勵精圖治,市城發集團用數據說話,締造了中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奇蹟:縣城面積從當初的8平方公裡發展到如今的近70平方公裡;縣域經濟總體規模猶如黑馬狂奔,從名不見經傳到晉升全國百強縣,而今躍升至全國20名。市城發集團也以2億元資本撬動總投資300多億元的項目建設成績單,為推動寧鄉城市化進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今,從我市上空俯瞰,寧鄉大道貫穿南北,金洲大道橫貫東西,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環擁城市,溜子洲大橋、溈豐壩大橋橫跨溈江。越來越精細的路網密織,描摹出寧鄉城區的輪廓,再點綴以鱗次櫛比的辦公大樓、商業中心、公園、風光帶等,儼然一幅現代中型城市的工筆畫。而這畫卷的背後,蘊含著市委、市政府發展戰略迭代升級的政治智慧、凝聚著寧鄉城發人櫛風沐雨的建設力量。
整合重組 注入源頭活水
夜過寧鄉,路燈不斷把橘黃色的光柔柔地瀉進車內,行駛中的公交車讓夜色平添了些許溫柔。
曾幾何時,它,天晴時塵土滿天,落雨時泥濘遍地,路邊一些低矮破舊的房屋,在塵土和泥濘中看著歲月躡足而過。它原本是寧鄉城區最破爛不堪的路啊!
城區二環路(寧鄉大道-G319)路段自行車專用道。資料圖片
在初創發展階段,城發人「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圍繞主體定位展開的一系列體制完善和資產重組的舉措中,不乏大膽向傳統體制「開刀」的可圈可點之處。隨著治理體制的逐步完善,逐漸引起上級政府部門、城市開發資本和媒體的注意。
2003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與縣政府籤訂《信用合作協議》,寧鄉縣成為國開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首批試點縣之一,為城市建設注入資本的源頭活水。
2007年1月17日,寧鄉縣人民政府頒發《寧鄉縣縣城規劃區土地儲備出讓實施辦法》,縣土地儲備中心與公司合署辦公,成功建立縣城規劃區土地壟斷開發制度。同時,加強了縣域國有資產、資源歸集工作,積極穩妥對接開發性金融,並著手組建城投集團公司。
2009年9月21日,省發展集團、國開行、省兩型辦、寧鄉縣人民政府籤署《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市場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2013年6月8日,國開行高層聯席會暨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籤約。
2018年6月27日,市城投集團企業整體信用評級和公司債券評級從AA調整為AA+。
伴隨城市管理與發展的戰略變遷,寧鄉城投在歷經初創階段、資產重組階段、戰略重構階段後,逐步向轉型發展階段蛻變。
2018年8月17日,寧鄉市人民政府下達《關於寧鄉城發(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整合方案的批覆》(寧政函[2018]71號),寧鄉城投集團整合市域內26家國有公司(含13家融資平臺公司)組建寧鄉市城發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規模680億元,公司企業信用評級為AA+,按照國際權威機構WIND口徑統計,公司進入全省130個城投平臺排名前10位。
市城發集團始終堅持以「四大產業千億城發」為戰略引領,公司轉型邁出鏗鏘步伐,產業發展捷報頻傳。全省首家ABO模式開發的曾家河片區,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高鐵新城片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開發模式,吸引了2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著名企業前來洽談投資;炭河古城、回龍山、靳江源等文旅項目成為湖南全域旅遊的新亮點;砂石資源歸集、處置、利用項目運營順利,實現盈利的同時有效平抑了市場建築材料價格;金融機構優質股權收購項目穩步推進;玉園康養中心項目啟動建設;城投物業入駐市民之家;城區加油加汽站、智慧停車場、路燈節能、車駕管中心、渣土消納場等項目均順利推進。
「一二三四五」的發展戰略呼之欲出:即實現「以資本為鈕帶而不是以行政命令權統領所屬各企業」的一個統領;完成「理順政企關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兩個突破;成立三大基金,發揮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為集團產業板塊提供投融資支持;以集團下屬五家子公司為平臺,各司其職,在保證基礎業務有序運行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公益、文娛、生態環保等業務功能,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運營、資本運營、健康養老、旅遊文化」五大業務上全面開花。
正如市城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姚福平在集團揭牌儀式上所言:「市城發集團的成立將實現市域資源資產的有效整合和優勢互補,企業競爭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將顯著增強,也標誌著寧鄉城鄉開發建設新篇章的開啟。」
以人為本 打造幸福家園
城發人,不僅二十年如一日飽含著城市建設的激情,更始終滿懷將人民利益放在心頭的人文關懷。
「出行可方便了,做夢都沒想到家門口還會鋪這樣一條高水準的水泥路!」在脫貧攻堅戰中,市城發集團累計投入800多萬元,使結對幫扶的龍田鎮七裡山村在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七裡山村廣石公路的正式通車,周邊群眾情不自禁表達著他們的喜悅。
城發人正是帶著這樣以人為本的信念,始終將改善民生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打造了一批配套完善的基礎性工程、提升幸福指數的民本工程、展示寧鄉形象的品牌工程。
新建的玉潭街道塘灣小學。資料圖片
圍繞民生更爽,堅持以人為本,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2016年,市城投集團全年共投入近27 億元,全面完成濱江棚改841戶拆遷工作,完成道路、房建、綠化項目等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2017年,全年共投入近30億元,鋪排政投項目35個。其中,市民之家項目榮獲中國建築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承載功能,實現了良好社會效益。
2018年,全年投入近30億元,推進站前路、「四溪一渠」汙水治理、「一圈兩場三道」等20餘個重大民生項目建設,花明樓紅色名鎮、沿江大道風光帶等多個項目竣工投用……
2019年投資建設76個項目,投資總規模達42億元。
2020以來,克服疫情影響,市城發集團按照「大幹一百天實現雙過半」競賽活動的要求,工程建設強化進度,狠抓關鍵,加速項目落地。上半年,開工項目46個,開展前期工作項目52個,新康中學、新康小學等4所學校刷新項目建設速度,將在今年秋季開學順利投入使用。成功引入「世界500強」企業中信建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參與曾家河片區一期項目綜合開發建設,這是首宗進入長沙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平臺交易的「ABO」項目。
市城發集團突出抓好「城市人行道不通、停車場不夠、農貿市場不淨」三大問題,如火如荼開展「一圈兩場三道」建設,通過解決與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問題,讓群眾感受到城市的溫度。為市民貫通休閒、健身步道、拓展綠地公園空間,形成綠網與路網齊頭並進的城市發展軌跡,助力「一圈兩場三道」建設,讓「時時有景、處處是景、人人皆景」的品質生活畫卷展開在市民身邊。
文旅融城 鍛造城市內涵
撤縣設市後的寧鄉,以「東進融城」為主旋律,全面建設連接常(德)益(陽)婁(底)、融入大河西、共築城市群的「省會次中心、幸福新寧鄉」,以近十倍於20年前、近70平方公裡的城市面積,在省會長沙近鄰聳立起一座中型現代化新城。
一個城市,就是一個獨特的品牌。文化並非孤立和空洞的存在,寧鄉市的品牌文化已然蘊含在「一江兩岸,山水洲城,提質融城」新格局中。
城區面貌日新月異。蔡石蛟 攝
我市被史學界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2019年縣域經濟位列全國第25位。在城市發展的競爭中,既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底蘊,又有著「兩岸三洲」等自我創造積累的優越條件。我市是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故裡,有名揚中外的「寧鄉四髯」,有千古名人詩僧齊己、宋狀元易祓、唐相裴休、抗金名將張浚、理學大儒張栻父子等;從規劃之初便將文化、休閒、生態明確寫進城市規劃,並以「一江兩岸三洲」的城建舉措來具體推動。兩岸風光帶、十裡芙蓉、十裡畫廊先後建成;鱔魚洲、溜子洲、珍洲以其細節精緻、環境融合的景觀設計,成為市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如果說玉潭公園、亮月湖公園、市民公園是居民業餘生活、戶外運動的目的地,狀元樓則因彰顯了我市人文俊秀而成為市民心中的精神高地。
「黃材、花明樓、道林、關山、溈山……寧鄉有許多優質旅遊文化資源,旅遊業是無煙工業,也是集交通、食宿與購物消費於一體的生態性產業,在轉型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加快統籌全域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營!」對於文旅發展,市城發集團相關負責人鏗鏘有力地表態。
「構築美好城市,成就精彩未來是城發人的初心使命!」姚福平告訴記者,下一步,市城發集團將成為主業突出、產業多元、市場化運作的大型國有綜合性企業集團,為建設現代化新寧鄉提供強大力量。
城市道路四通八達,居民小區設施齊全;各種購物休閒中心裝修豪華、服務一流,消費者流連忘返……城發人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最終換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文化不斷提煉,宜居宜業新寧鄉正在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工業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史與未來交匯傳承中美麗「蝶變」。
寧鄉
這座現代化城市的魅力
正悄悄地通過
每條路、每座橋、
每棟樓、每盞燈散發出來
(來源:融媒體記者 段華良 統籌:劉靜 編輯:向雷紅 校對:文藝芳 校審:蘇健 劉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