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戰爭總是恐怖的。因為戰爭的存在,大國欺負小國的現象屢見不鮮。同樣這樣也導致了許多的文化出現了致命的斷層,甚至有的文明直接消失。
與文化相對應的,還有代表著文化傳承的文物。文化是被摧毀的代價是文物被掠奪。雖然到了和平發展的現在,各國在穩定之餘均在竭力找回自己國家的文物,但仍因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文物依舊流亡海外。
還未回歸的大多數文物皆被保留在各自國家的博物館裡,同樣也是因為如此,許許多多的故事發生在了博物館中。
"光明"眼中的"黑暗"
在2020年10月22日,一則視頻突然火了起來。
視頻的拍攝地點是在法國的羅浮宮,一黑人男子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把抱起羅浮宮藏品,轉身就要走。在安保人員攔住他時,他直言是要拿回自己與自己國家的東西。
說實話,這位黑人男子的行為真的一種十分有正義感的行為,但是當時的情況而言,他的正義感可沒有用對地方。拋去他沒有遵守羅浮宮的法規私自抱走文物不說,單是他抱走的是一尊來自印尼的文物就十分令人費解。
最終,這位心懷"正義"的好人成功前往監獄休息了幾天。但是等警察調出他的資料一看,才發現這個小夥是真的不簡單。原來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他就因為類似的事件已經被罰款了1000歐元,但現在還是屢教不改,所以警方只能規定以後禁止他進入任何博物館。
雖然這件事完結了,但是這位黑人男子想要將自己國家文物回歸祖國的心卻沒有完結。也確實,在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因為過於沉迷殖民統治,便在全球各地紛紛建立起附屬領地。
其中西班牙帝國與大英帝國因為領地過於遼闊,以至於有了一段時間的日不落帝國之稱。也是因為他們領地的過於廣泛,致使他們在全球各地掠奪走了大部分的文物。
這些文物的搬運,也是通過當時十分活躍的航運。
說起當時的航運,十分罪惡的黑奴貿易這個話題是永遠繞不開的。
其實在15世紀初,最初進行殖民主義統治的地區不是美洲大陸,也不是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亞洲,而是與歐洲大陸僅有一海相望的非洲。
當時的非洲因其地處赤道的地理環境擁有許多歐洲所沒有的資源,並且伴隨著歐洲軍事軍事力量的逐步擴大,最終歐洲殖民者把統治的魔爪伸向了非洲大陸。
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後,歐洲的殖民者們又將自己的目光瞄向了這片擁有富饒的物產的土地。
但是因為兩地之間間隔一片遼闊的海域,倘若從歐洲派遣大量的勞工過去,單路費這一項的支出就不能被接受,更別說後續歐洲勞工的衣食住行。再說了,當時整個的歐洲社會都在忙著擴張發展打仗,哪裡有大量的勞工供商人驅使?
這時的歐洲商人將目光瞄向了他們南方的非洲大陸,歐洲沒人,非洲有啊!非洲人還便宜,為啥不用?所以,罪惡的黑人貿易開始了。
你別看黑人貿易開始了,侵略非洲的殖民統治者也沒閒著。他們把上至古埃及時期,下至近百年的非洲文物統統擄走。如果不是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太大的話,估計也會被他們給拿走。但是金字塔雖然逃過了這一劫,裡面的木乃伊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被任人宰割的"孩子們"
回歸正題,隨著黑人貿易的展開,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派遣到美洲大陸,慢慢的美洲大陸被蜂擁而至的歐洲人瓜分的一點不剩。美洲大陸被佔領完了,還沒有滿足的西方人將目光又瞄向了地球上僅剩的和平之地—亞洲。
15世紀的亞洲已經在歐洲人到來之前便已經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了,隨著當時中國的元朝建立,驍勇善戰的蒙古人在經過多次西徵之後直接打到了地中海。
但是元朝的出現在風雲變幻的大環境下也僅僅是曇花一現,並且隨著後來中國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也開始逐漸沒落下去。
中國的沒落並不代表世界的沒落。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西方世界的殖民主義開始在東方蔓延開來。但是對於當時的西方社會而言,中國這支龐大的老虎是他們所不敢觸及的。他們只能在侵略中國前,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來撬開中國的大門,所以,鴉片出現了。
鴉片的出現意味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也近在咫尺,終於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西方列強成功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如果說鴉片戰爭只是一次嘗試的話,那麼後面的戰爭便使這些侵略者暴露了他們本來的面目。
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燒;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國被迫割讓大量土地;1900年的八國聯軍更是直接讓他們進入北京城,肆意燒殺搶奪。這些都給中國的文物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圓明園12生肖銅首,雖然經過中國近百年的搜索,但仍有藏品下落不明。
在中國遭遇西方列強侵略的時候,亞洲的其他國家在承受著戰火的洗禮。
印度的泰姬陵,泰國的大王宮,柬埔寨的吳哥窟等我們所熟知的名勝古蹟均在那一段時期內遭到了或大或小的破壞,而他們典藏的文物亦遭到洗劫。正如開頭黑人男子想要抱走的就是18世紀時的亞洲文物。
後來隨著一戰二戰的爆發,殖民主義擴張之路開始慢慢走向終點,並且因為戰爭的洗禮,和平的重要性也在慢慢體現出來。各國之間也都在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但是因為戰爭而消失的文明,卻沒有一人提起。
結語
古時的世界有著四大文明古國,除了古中國流傳下來,其它三國均因為戰爭的因素被消滅。
同樣也是因為戰爭的影響,許多的文物沒有辦法回歸自己祖國的懷抱,甚至有的國家有的文化已經滅絕,他們的存在只能被流落各地的文物所證明。
眾多的文物也因為歷史因素的影響而不得不流傳各地,就現在的世界四大博物館而言,標榜世界之名也意味著館內藏品並不只有他們國家的。
埃及的木乃伊,中國的玉佛甚至巴比倫的城門都一件件地躺在了別人國家的博物館中,這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最壞結果。
1975年,希臘政府專門撥款2300萬美元來修復帕特農神廟,這座因戰爭而毀的神廟時至今日仍沒有回歸到之前輝煌時候的萬分之一。雖然現在的建造技術很容易便將神廟的外觀恢復成往昔的樣子,但是其中的許多本屬於神廟的古物亦是因為戰爭的影響不知散落在何處。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選擇修復圓明園的原因之一,而且因為戰爭的影響,原來風光旖旎的景象現在變成了一片廢墟,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戒遠離戰爭。
英國哲學家將戰爭的本質歸結成人性的貪婪,他說,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想把寶物據為所有才會導致戰爭的發生。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文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個文明的繼承,可以說是一棵樹的成長。而文物就是這棵樹上的枝條,倘若沒有了枝條的襯託,光禿禿的一棵樹缺少了絢麗的景象;相同,沒有了樹幹的枝條也缺少了蓬勃的生機。
只有我們將樹枝與樹幹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看到最美好的景色,樹枝也可以繼續書寫更蓬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