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其女馬小彌為巴金養女。羅淑1903年出生於成都,1938年因患產媷熱,病逝於成都,享年35歲。1912年,9歲的羅淑隨父親移居簡陽老馬壪生活,並在簡陽縣立女校學習。
羅淑像
羅淑親眼目睹了老馬壪底層民眾的深重災難,並以此經歷創作出了《生人妻》、《劉嫂》、《井工》、《橘子》等影響深遠的現實主義作品。
羅淑還翻譯出版有普希金的《棺材商人》,雷米的《決心》,羅曼• 羅蘭的《貝多芬筆談》等外國名篇。
老馬壪近了
通往老馬壪的水泥板路
仙人掌已與房子齊高
緊挨羅淑老屋的鄰居
中橋老師高興地說,終於到了!
當年在羅淑家裡打工的魏福全(94歲,如果健在,今年應該101歲了)愉快地接受大家的訪問
老馬壪水井
保留完整的羅淑祖屋前的院壩
羅淑是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文壇上,繼冰心、廬隱、凌淑華等女性作家之後,升起的一顆新星。只可惜天妒英才,年僅35歲的羅淑便離開了人世。正如巴金感嘆的那樣:「倘使作者能夠在這世界多住十年,她一定會給我們留下幾部描寫四川鹽場生活的傑作。」
老人所站位置,即羅淑當年的老房遺址
羅淑老屋的階沿石
羅淑家的鹽灶房(聚星灶)位置
羅淑家鹽工當年休息吃飯的位置
羅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同時也是耀眼的。筆者認為,羅淑除了在文字上給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她的故居,她生活過的環境,她據此在文學上取得成就的題材,是否也在向我們暗示——這兒,還藏有一個價值不菲的文化富礦呢?
尋找羅婌的祖墳
中橋老師辨讓羅家墓碑上的文字
魏福全老人介紹他所知道的羅家的情況
中橋老師刨根問底
訪問者與羅婌家族的見證者合影
撇開羅淑的事不說,老馬壪可是簡陽鹽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羅淑之所以會在簡陽生活,就因為她的父親在老馬壪買有鹽井和鹽灶。直到1958年,老馬壪的鹽井和鹽灶房才全部關閉。之前,每天四五百個民工,挑著鹽巴,從老馬壪出發,行走在通往石橋的路上,隊伍長達兩三華裡,那場景是何等的壯觀!
老馬彎採鹽的鼎盛時期,鹽井多達70餘眼,鹽灶近二十家。直到1958年才全部關停
鹽灶遺址
鹽井遺址
老馬壪往東幾十米就是沱江
老馬壪與沱江就一個埡口之距,離石橋鎮很近,文化旅遊價值極高,是簡陽一塊待挖掘和開發的風水寶地。這裡,有名人,有鹽史,有遺蹟,山水相依,美景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