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 柳鴨蘆雁圖(局部)
戊戌歲芒種節氣檯曆
戊戌歲芒種節氣配樂
戊戌歲芒種節氣播報
黃帝紀年 四千七百一十五年
幹支:戊戌歲戊午月己巳日
五運六氣:
主氣(三之氣):少陽相火
客氣(三之氣):太陽寒水
司天:太陽寒水
中運:火運太過
主運:太徵(芒種後十日少宮)
客運:少宮(芒種後十日太商)
陽曆
二十四節氣
芒種初候一日
小暑至螳螂生
陰曆
四月廿三 月宿於危 下弦後月
月出時間子時 月落時間午時
十二次:鶉首
黃經:75°
物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曰:芒種,【上聲】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去聲】矣。
初候,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隨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於林木間,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
二候,鵙【音局】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注云伯勞不能翺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
三候,反舌無聲。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覆其舌故名。特《註疏》以為蝦蟆,蓋蛙屬之舌尖向內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驗》亦名為蝦蟆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鵙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古代風俗(月令)
《呂氏春秋》曰: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蕤賓,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小暑至,螳螂生,雞始鳴,反舌無聲。
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觕,養壯狡。
是月也,命樂師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簫,執幹戚戈羽,調竽笙壎篪,飭鍾磬柷敔。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祭祀百闢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實。農乃登黍。
是月也,天子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令民無刈藍以染,無燒炭,無暴布,門閭無閉,關市無索;挺重囚,益其食,遊牝別其群,則縶騰駒,班馬正。
【釋文】仲夏五月,太陽的位置在井宿。初昏時刻,亢宿出現在南方中天,拂曉時刻,危宿出現在南方中天。仲夏於天幹屬丙丁,它的主宰之帝是炎帝,佐帝之神是祝融,應時的動物是鳳鳥一類的羽族,相配的聲音是徵音,音律與蕤賓相應。
這個月的數字是七,味道是苦味,氣味是焦氣,要舉行的祭祀是灶祭,祭祀時祭品以肺臟為尊。
這個月,小暑來到了,螳螂出現了,伯勞鳥開始鳴囀.百舌鳥寂然無聲。
天子住在南向明堂的中間正室,乘坐朱紅色的車子,車前駕著赤紅色的馬,車上插著赤色的繪有龍紋的旗幟,吃的食物是豆子和雞,用的器物高而且大。供養力大勇猛的人。
這個月,命令樂師修整鞀鼓鞞鼓,調節琴瑟管簫,營造幹戚戈羽,調和竽笙壎篪,整飭鍾磐柷敔。
命令主管官吏為百姓祈求雨水,祭祀名山大川及眾水之源,並且舉行盛大的雩祭,使用眾多的舞樂,演奏隆重的樂曲,向天帝祈求風調雨順。
命令天子領地內的各縣大夫同時舉行雩祭,祭祀前世有功於百姓的君主公卿,向他們祈求五穀豐登。農民在這個月要進獻黍子。
這個月,天子就著雛雞品嘗黍子,連同櫻桃一起,先敬獻於祖廟。
帝令百姓不要制刈藍草來染東西,不要燒木炭,不要曬布匹,城門和閭門不要關閉,關日和集市不要徵稅,寬緩重刑的囚犯,增加他們的飲食。
放牧時,把懷孕的母馬與其他馬群分開,要拴住公馬,免得他們踢傷母馬。要頒布有關養馬的政令。
現代民俗
公曆6月5日-7日時,太陽到達黃經75°,北鬥鬥柄指丙即進入芒種節氣。芒種時節,大麥、小麥等有芒類作物種子開始成熟,即將進入收割階段;穀子、黍稷等夏種作物的播種期也隨之到來。搶種搶收的同時,還不能誤了春播作物的田間管理。
這是夏季裡農活最繁重、農民最忙碌時期,也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忙種「,有」芒種忙忙種「之說。長江流域為」割麥栽秧兩頭忙「,華北地區是」收麥種豆不讓晌「,東北地區則有」過了芒種,不可強種「之農諺。。
進入芒種時節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將陸續進入多雨季,晴天較少。適當的雨水有利於夏種作物的發芽生長,但對夏收作物的收割、翻曬等有不利影響,農諺有:「芒種天旱麥得收,夏至有雨稻大收」的經驗總結。正因如此,人們要「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形象地傳達出人們趕在雨季來臨前如「救火」般,從「龍口」「把糧奪」的緊張與智慧。
【做麥食】
公曆五六月間,新麥已經成熟,已出嫁的女子,可以做各種麥類食品,送給父母嘗新,以此表示探望。陝西富平一帶,將此稱為女看娘,還有諺語說:「麥上場,女看娘。」
【黃梅雨】
各處氣候不同,梅雨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淮浙一帶都以芒種後為梅雨季節。嶺南一帶,則因為兼跨溫帶和熱帶兩個地帶,三月四月就是雨季,越向南,雨量就越是充沛。雲貴地區有」天無三日晴「的民謠,這都是地勢造成的氣候特點。
吳地習慣於以芒種後逢壬日為入黴,俗語有」芒種逢壬便入黴「的說法。因而人們就根據入黴的日子,來推測黴菌的高下程度。例如芒種這天遇壬日,就是黴高一尺;到第十日遇壬,就是黴高一丈。不用的物品過了一夜,就會生出黴斑,此時稱為黃梅天,福建建寧叫作禁雷天,湖北監利叫作黴旺。
【貯梅水】
梅雨天的雨水,性質甘滑,勝於山泉,在甕中儲存起來,水味可以長久不變,喜歡喝茶的人都十分珍愛。飲茶用水比較嚴格,如水質不美,則茶味頓失。吳地風俗中,居民在梅雨之初,都在庭院中列好大缸,收存雨水,以供烹茶,稱之為梅水。梅水除可做飲品外,還有消毒作用,做醬也易熟,只是不可用於釀酒做醋。
【釀飲燒酒】
各地都出產燒酒,所用原料有高梁、大麥、玉蜀黍、綠豆等,又以高粱釀製的燒酒最為純正。此外,還有加入花果釀製的燒酒,如玫瑰燒、佛手燒、木瓜燒之類。燒酒味道辛甘濃烈,能昇陽發散,勝溼祛寒,開鬱結,止瀉瘧冷痛,殺蟲闢瘴。北方人四季飲用燒酒,南方人則只在夏季方飲。
【制梅品】
梅花開於寒冬,果實熟於炎夏,積貯了春天的全部生氣,食後生津,可治痰涎壅塞。芒種時梅已熟透,可以採摘製作各種梅類食品:
烏梅
以竹籃盛青梅,置於煙囪上燻黑,或者去核放入籠中,在蒿葉燃燒後所生的煤煙中燻幹,梅色變得烏黑,因而得名。烏梅以肉厚色黑、黏性大者為佳。如果用稻灰淋汁潤溼後再蒸一次,則肥腴潤澤,不生蛀蟲,也可以在用糖醃後貯藏,或用蜜煎成蜜果。如果將烏梅洗淨,搗爛後放入水中煮沸,再放入紅糖,糖汁便會酸甜相宜,冰鎮之後,在炎夏飲用極為美妙;也可以將其搗爛,加適量蜂蜜,調成湯微煮飲用。
白梅
用青梅與鹽汁加工調製,時間久了會生出一層白色霜粉,故此得名。白梅一般都是在梅雨時節採摘醃藏的。
梅醬
梅醬,用梅榨汁而成。其製法:用熟梅十斤,蒸爛去核,每一斤梅肉加鹽三錢攪勻,正午晾曬,等曬成紅黑色後收起。用時加白豆蔻仁、檀香、少許飴糖,用涼水調勻飲服,特別解渴。
冰梅丸
冰梅丸可治喉閉。用青梅二十顆,鹽十二兩,先醃五日,然後取出梅汁,拌白芷、羌活、防風、桔梗各二兩,明礬三兩,豬牙皂角三十條,一起研成細末與梅拌在一起,然後用瓷瓶貯存即成。
糖脆梅
取青梅一百個,用刀劃出紋路,再用熟冷醋浸泡一宿,取出控幹,另用熟醋調和砂糖一斤半,使梅浸沒,裝入瓶中,以箬葉扎口,蓋碗藏於地下,深達一二尺,蓋上泥土。待白露節過後取出,換糖醃浸後即成。
糖拌梅
先取白糖在鍋中溶解,使之成為深厚的液體,然後將青梅倒入攪拌,隨即將鍋取下,待涼幹後,糖就全膠附在梅上,青白相映,咬食的口感又酸又甜,清脆可口。
四時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釋文】南方主夏令,故生熱。夫火生熱,今以在天之熱而生火,正陰陽不測之變化。
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苦」,心之味也,味為陰,髒亦為陰,故味生髒。
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氣也。由本髒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髒。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
風寒暑溼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之陰陽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則參天兩地者也。先言體而後言髒者,人秉天地之生氣,自外而內也。
南方之火色也。徵,為火音,和而美也。心誌喜,故發聲為笑。心獨無腧,故變動為志,心氣並於肺則憂。舌者,心之官也。火之味也。心中和樂則喜。
過於喜則心志自傷。恐為腎志,水勝火也。熱則氣洩,故熱傷氣。有亢害則有承制,陰陽五行之自然也。苦乃火味,故亦傷氣也。鹹為水味,故勝苦。
戊戌歲仲夏飲食性味
酒:性味苦、甘、辛、大熱,有毒。功能引行藥勢,解各種邪氣,通利血脈,健運腸胃,潤澤皮膚,消除憂愁。然過多飲用則有損健康,傷及神志,改變一個人由教育和經驗而得來的自製和謙虛的本性。酒有多種,只是根據醞釀製法的不同而各有其獨特的性能。
鴨肉:性味甘、涼、無毒。功能補益內臟虛損,清解熱毒,通利水道。並能治療小兒熱盛驚癇。
鯉魚:性味甘、寒、無毒。肉燒灰,治咳逆氣喘。煮食之,治消腫腳滿,下氣。又能安胎,治孕婦身腫。在傳染病後與原患症瘕之人都不可食。忌與葵菜子、豬肝同食,俱害人。頭有毒。膽能明目,治目熱赤痛、青盲,久服使人勇敢,增志氣,滴耳治耳聾,又能塗治小兒熱腫。
山楂:味酸,無毒。能健脾消食,去積滯,行結氣,治瘡癢疼痛。又治婦人產後惡露不盡、少腹痛,山楂煎濃汁,入砂糖,調服,立刻見效。小兒食之,助消化,更適宜。
二十四節氣之小滿
二十四節氣之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穀雨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