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訊 「從金融的角度來講,碳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金融市場,需要資金的轉換和風險管理,發展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11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
為了如期實現中國碳中和的排放目標,周小川表示,首先應當明確實現碳排放的依靠機制,即是計劃體制還是激勵機制。他進一步指出,依照過去經驗,「光依靠過去傳統的任務分解方式恐怕是不夠用的,缺乏激勵機制往往造成任務得不到落實」,要更大力度的發展和利用碳市場。
事實上,關於二氧化碳減排的激勵機制,國際上也有不同的主張,主要是在於究竟採用碳稅,還是更多的依靠碳排放市場。談到兩者區別,周小川稱,碳稅往往集中在財政手裡,而財政將其進行最優配置,並把這些錢用於碳減排、發展新能源、創新碳吸收等環節,是並不容易的事情。
對比之下,周小川表示,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應該說只有利用金融市場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周小川表示,利用碳市場緊接著就會出現相應的投資金融產品,首先是一個跨期的金融交易會跟隨進來,其中主要的產品就是要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的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達到的收入支持當期的投資。
同時,在投資和投資見到最終效果這個期間,會有很多風險,而風險管理也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
回看國內,要實現碳中和的這一偉大任務,還要為眾多的參與者提供可測算、可做計劃的參數。這就意味著,國民經濟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行業和機構、企業都需要參與進來。
周小川舉例稱,能源行業特別是發電行業,必須大幅提高電力能源的比重,要全面擺脫化石能源。而交通運輸業及一些中等排放量的行業和機構也要覆蓋到。
應當看到,在實現碳中和排放目標的後半期,需要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以碳捕獲、碳沉降、碳吸收方面。這是因為,真正在全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化石能源和其它一些碳排放完全降到零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那些難以降到零的碳排放,未來可能需要指望著碳吸收、碳沉降等技術來中和掉。
因此,在前半期著重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其它碳減排,到了後半期,可能要把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碳捕獲和碳沉降上,這樣才可能在2060年實現淨額為零的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碳市場,同時也進行了碳排放的交易,並產生了交易價格。這些碳市場跟未來全國的大市場的關係,也需要探討。如果各個市場設計的不一樣,總量封頂的依據不一致,中間又沒有聯通機制的話,那麼所形成的碳排放價格可能就是不一樣的,這就不利於整個工作的推進,要想辦法把這些市場進行聯通。
此外,周小川還就跨國領域的排放問題提出看法。他認為,我們應該在全球碳收入支出方面有適度的多邊管理能力,使得跨國界的碳排放或者有爭議的碳排放能夠通過多邊治理機構和它所建立機制來加以解決,這些收入最終應該100%地用於碳減排、發展新能源或者碳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