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談實現「碳中和」排放目標:碳市場本身也是金融市場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財經網訊 「從金融的角度來講,碳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金融市場,需要資金的轉換和風險管理,發展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11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

為了如期實現中國碳中和的排放目標,周小川表示,首先應當明確實現碳排放的依靠機制,即是計劃體制還是激勵機制。他進一步指出,依照過去經驗,「光依靠過去傳統的任務分解方式恐怕是不夠用的,缺乏激勵機制往往造成任務得不到落實」,要更大力度的發展和利用碳市場。

事實上,關於二氧化碳減排的激勵機制,國際上也有不同的主張,主要是在於究竟採用碳稅,還是更多的依靠碳排放市場。談到兩者區別,周小川稱,碳稅往往集中在財政手裡,而財政將其進行最優配置,並把這些錢用於碳減排、發展新能源、創新碳吸收等環節,是並不容易的事情。

對比之下,周小川表示,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應該說只有利用金融市場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周小川表示,利用碳市場緊接著就會出現相應的投資金融產品,首先是一個跨期的金融交易會跟隨進來,其中主要的產品就是要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的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達到的收入支持當期的投資。

同時,在投資和投資見到最終效果這個期間,會有很多風險,而風險管理也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

回看國內,要實現碳中和的這一偉大任務,還要為眾多的參與者提供可測算、可做計劃的參數。這就意味著,國民經濟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行業和機構、企業都需要參與進來。

周小川舉例稱,能源行業特別是發電行業,必須大幅提高電力能源的比重,要全面擺脫化石能源。而交通運輸業及一些中等排放量的行業和機構也要覆蓋到。

應當看到,在實現碳中和排放目標的後半期,需要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以碳捕獲、碳沉降、碳吸收方面。這是因為,真正在全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化石能源和其它一些碳排放完全降到零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那些難以降到零的碳排放,未來可能需要指望著碳吸收、碳沉降等技術來中和掉。

因此,在前半期著重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其它碳減排,到了後半期,可能要把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碳捕獲和碳沉降上,這樣才可能在2060年實現淨額為零的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碳市場,同時也進行了碳排放的交易,並產生了交易價格。這些碳市場跟未來全國的大市場的關係,也需要探討。如果各個市場設計的不一樣,總量封頂的依據不一致,中間又沒有聯通機制的話,那麼所形成的碳排放價格可能就是不一樣的,這就不利於整個工作的推進,要想辦法把這些市場進行聯通。

此外,周小川還就跨國領域的排放問題提出看法。他認為,我們應該在全球碳收入支出方面有適度的多邊管理能力,使得跨國界的碳排放或者有爭議的碳排放能夠通過多邊治理機構和它所建立機制來加以解決,這些收入最終應該100%地用於碳減排、發展新能源或者碳沉降。

相關焦點

  • 北京綠色交易所梅德文:完善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1月8日在「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國際層面的共識是,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場才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梅德文表示,發達國家一般是在人均GDP達2.5-4萬美元的時候實現「碳達峰」,諸如日本等OECD國家從實現「碳達峰」到計劃實現「碳中和」,所歷經的時間計劃長達60年。
  • 碳金融及衍生產品是實踐「碳中和」必經之路
    11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碳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金融市場,需要資金的轉換和風險管理,發展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
  • 如何實現碳中和?銀保監會葉燕斐:推動科技進步 探索碳期貨市場
    10月11日,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2020年會在北京舉行。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以視頻形式參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談到前不久我國在應對氣侯變化方面提出的碳達峰和碳中和兩個目標,葉燕斐坦言,作為從事綠色金融的一位老兵也是非常振奮,深受鼓舞。
  • ...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啟動 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
    今年1月1日,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全國碳市場的不斷建設完善,將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碳中和願景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參加碳排放(權)交易,售出二氧化碳指標11萬噸,公司收益261萬元。」說話的是湖北華電襄陽發電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據他介紹,公司較早前參與了湖北碳市場交易試點。
  • 周小川談碳減排:要高度重視激勵機制 形成明確的價格機制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通過視頻的方式,作了主題演講。在周小川看來,中國要如期實現碳中和,任務很艱巨,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做很多工作,這就需要做好規劃,建好機制,在這方面培養好人才。根據我國的現狀和未來的目標,我們主要依靠什麼去實現碳減排,實現碳中和?周小川分享了自己看法。
  • 實現「碳中和」,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
    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 近期,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由於生產活動具有碳排放量大,政策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世界各國大多將電力、交通、建築等行業作為碳減排規制的重點對象。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為了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長期氣候目標,我國整個社會經濟體系都需要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金融系統也不例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2020年10月15日召開的第42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會議上明確指出:人民銀行正積極推進綠色金融,助力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和碳中和的目標。
  • 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如何演繹好新增長故事?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劉亮)中國已經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如何演繹好新的經濟增長故事?能源基金會近日舉辦線上論壇,多名專家對中國的綠色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實現我國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新能源替代煤電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根據統計,中國碳排放已經達到約100億噸/年,當前碳排放量位列全球第一,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4以上。碳中和意味著碳排放和碳匯相等,根據估計,要實現碳中和,要求最終碳排放量低至15億噸左右。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金融機構是碳強度非常低的行業,整個行業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樣三步走的實踐路徑使得金融部門都可以相對於其他部門更容易實現碳中和」。 以下為實錄: 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財經》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可持續發展論壇。我今天是想講講金融部門是否可以提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在海外的子公司,我們在去年12月已經宣布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 碳中和目標帶給我們什麼?
    北極星大氣網訊: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球首次明確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向世界表明堅決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更是國內未來綠色發展的動員令。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需要大力發展清潔替代、實施電能替代,且要長抓不懈。「國網副總經理龐驍剛在致辭中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加大電能替代推進力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提高社會電氣化和能效水平,合力推進清潔低碳發展,合力推動電能替代技術攻關突破,合力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共同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部分排放並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
  • 碳中和來了,資本市場為啥都在搶這條賽道?
    12月16日至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碳達峰、碳中和」置於2021年重任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與近期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的部署,可見中國正在加速履行「碳」責任,擔負全球綠色經濟之責。
  •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對你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
    、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專家指出,我國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來進行支撐。
  • 碳中和目標加壓 煤炭如何減量?
    一方面,政策目標已定。我國確定了「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一方面,資源條件束縛。我國貧油富煤少氣。截至2019年底,一次能源中,煤炭佔比依然超過57%。如何減?怎麼減?煤炭行業如何實現低碳發展?這成為每位業內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
  • 強化「碳中和」約束 高質量建設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正成為業界共識。「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召喚和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綠色復甦的重要手段。」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在12月10日召開的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研討會上表示。
  • 央行表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銀行意味著什麼機會
    在工作會議提出的10項重點工作中,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位列貨幣政策、信貸政策之後的第三位。  這並非央行首次提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2020年12月25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會首次提及「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跑?
    近期,中國最熱的能源話題非「碳中和」莫屬。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能源行業開始「加速跑」的發令槍。 那麼,能源行業如何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一直以來,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呈現較高的正相關趨勢。
  • 生態環境部李高: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做好碳中和工作
    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既是我們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更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目標和方向。我理解它不僅僅是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的要求,更是對我們國家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這樣一個目標和願景將在未來的幾十年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能源、產業、科技、投資、金融等方方面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