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東莞遭遇疫情之劫,那些外來的打工者還好嗎?

2020-12-09 騰訊網

吳桂春已經在新的崗位工作一周了。這位現年54歲,只有小學學歷的外來務工者,此前在東莞打工17年,疫情後從湖北老家回到東莞求職無果,在曾經看書12年的東莞圖書館留下百字感慨,感動無數網民。

【浮生財記】由騰訊新聞與優質媒體聯合出品,真實記錄大時代下普通人的財富故事。

作者:劉文杰

7月3日,東莞景湖花園小區裡,身穿綠色工作服的吳桂春拿著水管,給綠化區植物澆水。時值11點,再過會兒,他就能短暫結束工作,到食堂吃午飯了。

吳桂春已經在新的崗位工作一周了。這位現年54歲,只有小學學歷的外來務工者,此前在東莞打工17年,疫情後從湖北老家回到東莞求職無果,在曾經看書12年的東莞圖書館留下百字感慨,感動無數網民。

在東莞市人社局的牽線下,吳桂春通過企業面試,成為物業管理公司綠化養護人員,繼續留在東莞。曾經在各大媒體「霸屏」的吳桂春,生活回歸平靜,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埋頭苦幹,回饋這座城。

這樣的工作身影,在小區裡並不特別,在東莞更不算顯眼。

「不知道他去不去圖書館,只知道他叫吳桂春。」在小區門衛的眼裡,吳桂春只是普通打工仔,每天小區、食堂、宿舍,三點一線。能一眼認出只因他是新來的,否則也難從這些同樣穿著綠色工服的人中認出,誰是「網紅民工」吳桂春。

製造業發達、工廠遍地的東莞,被視為「最佳打工城市」,向來是外來務工者的首選。

根據百度遷徙數據和交通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前人口淨流出/遷入規模城市排行中,東莞排名全國第二,遷出人口高達809萬。聯通大數據所發布的《2019年聯通春節大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東莞以41.8%的人口流出率成為全國第一空城。

在東莞,無數「吳桂春們」來來去去。有的打工者,以一技之長被這座城留下了,也有的受困於現實,無奈告別。

「老東莞」辭職

吳晴掰了掰手指頭,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這是我來東莞的第10個年頭了。」

2010年,吳晴從老家湖南踏上火車南下打工,東莞是目的地。之所以選擇東莞,是因為她聽過「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說法。「製造業多,意味著工廠多,打工機會多。」

在東莞,工廠確實數以萬計。截至今年5月末,東莞全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27.84萬戶,其中企業58.73萬戶,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1.3%。其中,工業企業超18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200家。

吳晴打工的地方是一家製衣廠,專門做衣服和皮包。「正常運作的時候有100來人。」她認為這算得上是中型製造廠。每天經過她手的產品,沿著長長的傳送帶運輸到世界各個地方。

如此重複但穩定的生活在今年有了變化。「工廠現在只有30多個人了。」吳晴講道。員工驟減的原因,她只簡單吐出兩個字:「裁員。」

東莞市商務局數據顯示,東莞出口總額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分別佔全國的5%和全省的19.9%。其中,美國和歐盟是東莞位居前三的重要貿易夥伴,2019年出口美國佔19.5%,出口歐盟佔18.7%。

疫情影響,這座「世界工廠」的對外貿易確實一度踩下剎車。東莞市商務局局長蔡康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東莞市全市外貿進出口2502億元,同比減少14.3%。其中,出口1495.3億元,減少13.3%。

吳晴工作的地方在東莞橫瀝鎮,曾入選2019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78位。

「無班可加了。」6月27日,吳晴決定從這家工作了10年工廠辭職。35歲的她在東莞渡過了10年,算得上是老東莞了。她原以為自己能在這裡定居,成為真正的東莞人。

至於未來,吳晴還沒有想好。「不會做農活啊,回家能幹什麼?」她和和老公租住在東莞一室一廳的房子裡,習慣了廣東生活。

鞋廠:只招臨時工

東莞厚街是全國著名的鞋廠、家具廠、皮具廠聚集地。吳桂春曾工作過的鞋廠,就在這附近。據媒體報導,因疫情影響,他所在的鞋廠暫時停工,無奈之下才選擇回鄉。

7月3日,時代周報記者走訪厚街鎮寮廈村發現,工業區偶有幾輛貨車駛過,長長的街道並不見幾個行人,物流園也略顯冷清。時代周報記者途經了5家工廠與一處科技園(園區內有6家廠),發現只有1家工廠門口貼有招聘臨時工的信息。

「不招長期(一年及以上)普工了。」鞋廠工作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過去工廠有400多人,現在只有100多人了。「這100多人都還得去外面找臨時工做,現在工廠1個月只能上10來天班。」他說,工廠從3月開始處於半運作半休息的狀態,總是幹兩天就通知放假、休息。

旁邊的工作人員悄悄叮囑了一句,「不要再找長期的(普工工作)了,沒訂單可做,還是找臨時的比較實際。」

工廠園區變得安靜了,為園區配套的商業區也有點落寞。

康樂南路是厚街鎮的中心商業區,也是厚街休閒娛樂最繁華的地段。在時代周報記者走訪當天,這裡人流並不多。

「生意沒以前好,從5月那會開始的。」路邊小吃店老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以前店裡的小吃賣到下午一兩點就售空了,現在五六點都賣不完。對面的服裝店也如此,一天都沒看見幾個顧客進去。

空曠的商業街,店員都變得格外積極,站在店門口熱情邀請路人進店逛逛。摩的師傅來迴轉悠招攬生意,見行人就招呼。繁華街面背後的城中村,各處自建房貼上租房小廣告,時代周報記者隨意走進一家詢問,都有空房隨意挑選。

高要求帶來高收入

在工廠工作過的人都知道,要想生活過得好,都得靠加班。

「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常態,偶爾也需要工作13.5個小時。」吳晴說,漲工資之前每小時加班費6元,後來才漲到了8元。不忙的時候,一個月能有兩天休息,但忙的時候就一天也沒有。廠裡有不分日夜拼命加班的人,工資能達到4000元左右。

在吳晴看來,在工廠上班就像是螺絲釘,只要工廠有需要,就得不限時間地工作。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這家工廠逐漸老齡化。「年輕的能走都走了。」吳晴說,即使工廠能提高工資待遇招到年輕人,他們也很難做得長久。

不僅是工廠,東莞也知道傳統低端製造、代加工貿易不是長久之計。近年,東莞正在上演一場從產業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工業革命,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傳統製造企業也不再是簡單人手製造,機器人、大數據進而代之,對人員技能要求亦有所提升。

如今在疫情影響之下,學歷、年齡逐漸變成工廠招工的硬門檻。

時代周報記者在招聘網站輸入關鍵詞「普工」,定位東莞,設置為「小學學歷」,搜索結果顯示「無」。而篩選條件設置為「普工(全文)+東莞+服裝/紡織/皮革+初中及以下」,也僅顯示出10條招聘信息。

年齡也是一項無法忽視的門檻。時代周報記者走訪寮廈工廠時發現,招聘要求均限制在18-47歲。招聘網站上的招聘信息顯示,應聘者年齡要求多在45歲以下,有些甚至將上限降至35歲。若想選擇待遇更佳的,還需具備相應工作經驗,招聘網站上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崗位,都要求工作經驗1年及以上。

但打工者未必都能滿足要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我國農民工平均年齡40.8歲。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為24.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近5年來佔比逐年提高。在全部農民工中,小學文化程度佔15.3%,初中文化程度佔56%,高中文化程度佔16.6%。

如吳桂春,2003年初次到東莞,就因年齡偏大,加上文化水平不高,難以在大工廠找到工作,於是選擇用工靈活的製鞋作坊上班。每年春節後,他就從老家返回東莞,找一家願意接收他這個大齡人員的製鞋作坊。

「想去考個大專,再進修一下吧。」吳晴也明白,自己只有初中學歷,本來選擇就不多。她也知道,越是在這樣的困境中,越是要努力求變。

28歲高中學歷的張志或許是打工者的樣本。7月1日,他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說,去年7月在朋友介紹之下,他從蘇州來到東莞。通過了三輪面試,還做了與公務員相同項目的入職體檢,才拿下某手機工廠預加工組裝環節的工作。

與錄取的艱難成正比的,是工資的翻倍。「基本工資4900元,加班一小時40元。」張志說,在這裡上班一個月能拿8000多元,好的時候上萬元也不是問題。這對於上一份月薪只有4000多元的他來說,是一份難得的好工作。

再找工作也不難

但張志也要轉行了。「5月底開始,突然沒班加了。」不多久,他就接到勞務派遣公司的通知,表示不再續籤新的勞務合同,且沒有任何理由。

去年同批進來的工友都不獲續籤,「有些大專學歷的都不籤了。」比自己優秀的人都難逃此「劫」,張志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儘管沒有明說原因,但他與工友都心知肚明,「大部分訂單都是國外的。」他說,年後訂單尚有存量,但進入下半年,訂單在哪,怕是廠家自己都不知道。

如今,張志開始留意新的工作。「對面電子廠也在招人,從我們這邊出去的都很搶手,但工資沒有之前高。」他聽說體育用品製造業行情不錯,雖然工資可能沒這邊高,但是再找工作應該也不難。之前就看過不少體育用品工廠招聘,都寫著訂單充足,需要多名工人,且不限男女。「目前談了一家專門做塑膠跑道的工廠,在溝通細節。」

東莞各項指標表明,經濟正在復甦。根據東莞方面向時代周報提供的信息顯示, 6月1日-27日,東莞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0%;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3%;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5%;全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29%;6月份單月全市進出口總額預計同比增長5%。

作為外來人口大市,東莞著力將外來務工群體納入市內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今年將在原來1.63億元市級財政專項資金基礎上,新增1.25億元,實施2.0版『促就業九條『。」東莞市人社局副局長吳柏安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深入推進「技能人才之都」建設,力爭今年完成30萬人的學歷技能素質提升,讓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張志決定暫時留在東莞。「東莞是一座適合打工的城市。」至於未來是否要定居,他說不敢想,房價和物價都太高。「想掙點錢回家買個房,結婚生孩子。」談及未來的生活,張志的樂觀一如既往,「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會好。」

被東莞留下的吳桂春有了新的「職務」:東莞市職工書屋公益代言人。7月4日,吳桂春接過「聘書」後說,「現在的東莞變得更加文明開放,是發展很快的城市。」被一封留言改變了人生,從失業者到找到新崗位,吳桂春直言「這是沒想到的事」。「接下來要把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做好,繼續努力學習,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各界的關注。「

吳晴在最近的發展規劃裡,把東莞放進了人生坐標。「今年開始,計劃在東莞定下來了。」路雖然難走,但她認為辭職去考試,就是自己踏出原地的第一步。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的吳晴、張志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我國最小的新一線城市,常住外來人口超400萬,被譽為打工者天堂
    ,東莞這個我國最小的新一線城市,經濟發展即將躋身萬億俱樂部,並且常住外來人口超過400多萬,還被譽為打工者的天堂。 相信提到東莞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廣東四小虎」之首,有著世界工廠的美譽,是珠三角經濟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是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早年東莞還是名聲在外的
  • 東莞為什麼成為了打工者的「聖地」?原因無非就是這3點,很真實
    東莞為什麼成為了打工者的「聖地」?原因無非就是這3點,很真實東莞在我看來,是帶有它獨特魅力的一個城市。我很愛吃的一種軟糖出自東莞工廠,我愛用的吹風機也來自東莞,我經常使用的電飯煲也出自東莞。那一刻,我有了一種感覺。
  • 東莞20年:一座世界工廠的青春期與成人禮
    原創 李屾淼 新周刊2011年9月12日,廣東東莞,打工者從出租屋走出。/FOTOE1988年才升格為地級市的東莞,是中國城市化浪潮中的一個樣本。它有抱負,有夢想,有起伏,也有悲傷。適逢世紀之交。
  • 東莞富港電子廠:東坑最大沒有之一,打工者的港灣
    東莞是有名的工廠之都。更是一個製造業發達的城市。成千上萬的工廠分布在東莞的各個角落,在東莞的東坑有一家非常大的電子廠,名為富港電子廠。我們都知道電子廠是最常見也是最普遍的工廠。電子廠都管理很嚴格,上班還要穿防塵服,但是工資都很高。
  • 海外疫情衝擊下的 「世界工廠」廣東
    來源:華夏時報海外疫情衝擊下的 「世界工廠」廣東■本報記者 隋娉娉 楊仕省 深圳報導「公司今天剛裝了一貨櫃的貨發往義大利,接下來他們沒有訂單了,估計要停1到2個月。」廣東省商務廳在3月23日宣布,因全球疫情發展態勢,第127屆春季廣交會確定不會在4月15日如期舉辦。一直以來,外資對廣東「情有獨鍾」,如今疫情全球蔓延,「世界工廠」廣東外貿業又是否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呢?
  • 廣州火車站農民工提前返鄉過年,打工者:工廠沒訂單老闆員工放假
    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中心,作為一座發達又繁華的一線城市自然而然每年都會吸引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到這裡發展和工作。而一些打工者農民工的家鄉遠在四川,武漢,重慶,北京,浙江,蘇州等地,他們往往坐高鐵,火車,汽車回家一次往返就要花費上千塊錢路費。如果坐飛機回去一次往返一次更是好幾千塊錢。
  • 外媒評《再見瓦城》:外來打工者的愛恨與恐懼
    《再見瓦城》劇照:柯震東、吳可熙飾演兩個從緬甸偷渡到泰國打工的年輕人  (來源/《好萊塢報導者》 編譯/菜頭)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以曼谷為背景的新作《再見瓦城》,講述了兩個外來打工者的愛恨與恐懼。  在連續拍攝了兩部紀錄片《翡翠之城》和《挖玉石的人》後,趙德胤這次拿出了繼兩年前的《冰毒》以來首部劇情片。講述註定悲劇的愛情、鏡頭風格化、有明星坐鎮(青春偶像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小時代》的主演柯震東)的《再見瓦城》,可以說延續了導演從《冰毒》開始向主流邁進的步伐。
  • 受海外疫情影響,東莞多家工廠撐不下去了?
    在抗住了國內疫情的影響之後,近期又受到了國外疫情爆發的影響,國內一些依靠外單的工廠開始有點撐不住了。根據網上的爆料顯示,3月21日,東莞精度表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受疫情影響,公司最重要客戶美國品牌「Fossil」已全部停止下單,同時要求取消或暫停原生產訂單,導致工廠無法正常開工,公司出現重大危機,所以該公司董事會作出了一些決定:「如接受全體員工辭職,急辭即走不扣除代通知金。
  • 實拍廣東打工者的人生百態:有辛酸有快樂!
    一對在工廠打工的情侶周末在公園約會。對於打工者來說。工廠的生活三點一線只有周末才是最放鬆的時候,也是最難得的時候。一位打工者在等車的時候。由於太餓了,不得不先吃口飯再上車。每一個背井離鄉的打工者都不容易,出門在外。一定不能餓肚子。
  • 深圳打工者:在工廠流水線已經麻木了,每天像機器一樣
    打工者小劉在深圳流水線幹了有6年了。對來了就是深圳人,小劉表示自己早就已經聽膩了。在工廠流水線幹了整整6年。如今已經麻木了。每個月領著六七千塊錢的工資,在這座超一線的大城市也只能夠溫飽。想要過得更加體面一些。還要做一些兼職,比如擺地攤。小劉有房貸有車貸。還有信用卡要還,所以工廠給的這點工資根本就不夠花。
  • 半月談丨東莞:世界工廠3.0版
    工人在東莞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作 盧漢欣 攝半月談記者黃浩苑東莞是世界聞名的製造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以外向型經濟起步,匯聚了眾多製造企業,被稱為「世界工廠」。復工復產,「頭雁」領航今年春節期間,東莞茶山鎮的新盟食品有限總經理潘結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一度很是焦慮。「我們企業訂單多,著急想提前開工,還沒等我打電話給鎮黨委書記,書記就主動打給我了。
  • 一個有25萬粉絲的打工仔,在東莞尋找地圖上消失的工廠
    近期更新的視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拍工廠廠房,另一類是打工者尋人。一些播放量達20萬,評論有好幾百條的工廠視頻,只是用鏡頭在工廠門口從左到右搖了一遍,再配上二三十字的解說。這些十秒鐘的廠房視頻如同密碼,只有曾在東莞謀生的外來工,才能共享其中的意義。成為播主侯國安本身也是外來工,廣西百色市隆林縣人。
  • 東莞工廠普工工資真實收入,或許你不願意相信,但這就是事實
    以前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廣東東莞,從0開始,依靠工廠製造行業發展的蓬蓽生輝,並且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工廠的青睞,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打工者慕名前往這裡發展。老劉是東莞一家玩具製造廠的老牌員工,在這裡已經工作5年了,自己作為這座工廠的 老員工在這5年來,漲工資的次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最多的一次也就漲了200元,一些普通員工經常加班幹活的話,每個月大概能拿到手有5000元左右。
  • 歐姆龍宣布東莞工廠解散!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2019年9月10日歐姆龍東莞工廠解散! 歐姆龍突然宣布中止子公司歐姆龍精密電子株式會社背光業務,解散歐姆龍精密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歐姆龍株式會社決定於2019年財年底(至2020年3月)中止子公司歐姆龍精密株式會社(以下簡稱OPT)背光業務,特此通知。
  • 普工在深圳比東莞工資高?在工廠幹了15年的老員工有話說,醒醒吧
    作為已經打工15年的老員工,深圳和東莞經常兩邊跑,在工廠待的年頭長了自然知道這兩個地方的優勢和劣勢,首先對於普工到底去深圳還是東莞好?有人一定會說當然選深圳了,深圳不管底薪還是工價要比東莞多得多,說這樣話的一定是年輕一代的打工者,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叫消費水平,深圳的消費水平可不是比東莞多那麼一星半點。高太多了,工資多兩千都不夠花的。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在工廠幹了15年的老員工怎麼說?老員工:普工顧名思義不需要技術,都是流水線操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部分工資是靠加班來的。
  • 公共圖書館數量透視珠三角開放度:深圳和東莞「遍地」都是圖書館
    6月底,在東莞打工的湖北人吳桂春失了業,打算回老家,臨走前去東莞圖書館退圖書證,拿回100塊押金,應館員之邀,他寫下了一則留言: 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產業(企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
  • 打工者:6000不算高,浙江大部分工廠不包住
    廣東作為世界知名的工業地,這裡不僅有很多國內著名的企業,同時還有不少國外的打工者。但隨著這幾年經濟的不斷發展,浙江的工業似乎有超過廣東的勢頭。很多打工者都喜歡拿浙江跟廣東做對比。廣東的優勢在於距離比較近,並且交通便利。大部分打工者都屬於南方人。在廣東打工可以經常坐高鐵回家。
  • 廈門與東莞,2020年一季度GDP對比,兩者誰更勝一籌?
    而廣東東莞在自然風景、人文風光方面可能不及廈門,但是這裡中國最早開放的地區,也是中小型製造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在就業機會這一塊還是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打工者,不遠千裡來到此地。東莞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各種工廠,製造業發達,素有「世界工廠」的美譽。
  • 打工者被深圳中介騙到珠海小廠上班,工資2300,中介為什麼這麼黑
    為什麼許多網友對中介的評價都是負面評價,既然網友對它負面評價,自然不是空穴而來,中介對打工者好了,打工者就會對中介進行正面評價。相反,如果中介為了招一個外來打工者,三個月賺個一兩千,不顧及外來打工者的利益的話,這種中介,打工者非常恨它。
  • 廣東東莞電子廠:好不容易招到新員工,結果沒到一個月就離職了!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農民工最喜歡的城市那就廣東東莞莫屬了,東莞也被尊稱為「世界工廠」。很多人為了改變自己一代比一代窮的命運,隻身一人或者成群結隊的一起背井離鄉的來到廣東東莞謀生。經過幾代人打工者的努力,東莞也即將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