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體育精神,就是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我們不缺有知識的學者,教授,我們缺的是人格健全,靈魂豐滿的人,他們即使處在人生谷底,依然不改其樂,甚至能自娛自樂。
體育為孩子們帶來的不僅是健康和快樂,還有最直觀的品格養成,這些品格由體育浸染,將伴隨一生。
1.英國和美國:用橄欖球培養精英
英國和美國的教育雖然培養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是,他們教育的重點並不在於知識學習(甚至有所謂「反智教育運動」),而在於身體教育、交往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
英國教育和美國教育所隱含的「好人」或「人才」形象,既是文質彬彬的紳士,也是身體強壯的運動愛好者。在文明的紳士和野性的運動者之外,若有一技之長而自食其力、獨立生存,就構成完整的「好人」或「人才」。
英國素有紳士教育的傳統,英國人佔盡「紳士風度」的教育先機,但英國人在培養「紳士風度」的同時,重視以體育的方式訓練人的高貴的意志力。英國人相信,嚴酷的體育訓練「能夠給英國的特權階層提供痛苦的經驗和耐久力,塑造堅強的人格和體魄,使他們有能力和意志完成上帝的使命。」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英國教育的典型特徵是儒雅的「英國紳士」,但是,真實的英國教育更重視培養所謂「雄健的基督徒」。美國的教育幾乎完整地延續了英國教育的傳統,卻使體育更進一步,使籃球、足球、棒球等野性的球類運動風行全國,尤其以美國特有的橄欖球激發和保衛「美國精神」。
2、讓孩子打球,既是身體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讓孩子學會融入群體,並通過自己對這對這個群體的貢獻和犧牲來贏得大家的承認。這裡培養的,是領袖才能和同伴的紐帶、對集體的忠誠、對對手的尊重,乃至公平的競爭、無論勝敗都要維護自己的榮譽的基本道德品性。」
美國教育沿襲了由古希臘傳承下來的以體育為核心的「尚武」傳統。美國人對體育寄予厚望:競技體育培養學生的忠誠、勇氣、合作精神和男子氣概,能夠教他們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拼到最後一口氣,同時懂得自我控制、遵守規則、保持榮譽和尊嚴、公平競爭。
體育比賽把那些駝背、軟弱、病懨懨的學生轉化成了強健、精力充沛、體格完美的理想型精英。典型的美國體育就是橄欖球運動。在他們看來,運動場是證明自己領袖才能的地方。
橄欖球有時顯得很野蠻,1904年美國有21人在橄欖球賽中喪生。1905年,媒體刊登了一位運動員死亡的照片:他的臉被打得完全血肉模糊、無法辨認。這張照片讓全國震驚,不少大學由此退出橄欖球比賽。
但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堅信國家需要那些有勇氣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對抗心靈和身體的敵人的男子漢!他把學校校長邀請到白宮,召開改革橄欖球的會議,強調橄欖球運動所蘊涵的美國精神。橄欖球運動由此蒸蒸日上。
西方傳統上是個尚武的社會,當今的美國也繼承了這一傳統。體育由此成為教育的一個核心。看看美國的統治階層,從政治家、將軍、企業領袖,到媒體「大腕」、大學教授,運動健將到處都是。不喜歡體育的反而成了怪人。
相比之下,讀書只是私人的事情。讀書好常常會給人一種與世隔絕、自私自利的印象。某些讀書刻苦、功課甚好的人之所以可能被人鄙視,許多人不屑與之為伍,就是因為讀書容易使人只追求私利而忽視公共服務。
3、體育精神,應伴隨人的一生
從蹣跚學步的孩子開始,體育就在成長中投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體育為孩子們帶來的不僅是健康和快樂,還有最直觀的品格養成,諸如如何迎接挑戰、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培養團隊精神等,這些品格由體育浸染,將伴隨一生。體育還是一種良好的社交手段,無論隊友還是對手,都是成長中能夠彼此扶持與激勵的良伴。在運動中,孩子們釋放天性,汲取養分,收穫與課堂書本所得毫不遜色。
作為家長,更應從孩子們身心成長的規律出發,讓體育的因子更全面、更積極地融入校園,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融入他們成長的每一步。